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重要职责,也是农信社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当前,部分农信社支农贷款投放不足,甚至呈逐年下降之势,造成社农感情疏远,市场定位偏移,宗旨意识淡化,支农主力军地位削弱,这就需要农信社紧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信贷支农策略,大力推进“五大对接”,全面提升支农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推进支农思路上的对接
农信社要以宏观的视野、前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三农”,树立“大三农”的观念,主动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的变化,及时转变支农思路,一是信贷投向要由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农业以为主转变。要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宽支农服务领域,从单一支持种植业的“小农模式”解脱出来,重点支持当地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品创新由固有产品打天下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摒弃靠小额农贷单一产品打天下的局面,确立需要什么、开发什么、提供什么的主动营销理念,通过信贷产品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实现信贷资金链与农业产业链的结合。三是信贷投放由分散向突出重点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四是客户群体以农户为主向多层次的农村经济主体转变。就是要拓宽视野,从“大三农”的视角出发,主动适应当前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深刻变化,将农村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县域中小企业等纳入支农的范畴,不断扩大“三农”的服务内涵。
推进支农产品上的对接
农信社要将信贷产品与不同层次的客户实施有效对接,梯级开发农村市场。
一是小额农贷与种养农户对接。要把小额农贷作为农信社的“拳头”产品,对农户评级授信改为常态化操作,实行一次核定、两年一检、动态调整、因需发放。对种养农户做到“有申请必受理,有需求必调查,有信用必发放”。
二是其他农户贷款与农户多种经营对接。对信用基础较好的乡镇,要积极推动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较强的经营大户、工程承包户开展保证担保业务,适度扩大贷款限额,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逐步扭转山区农户“不愿担保”的面情观念;对集镇商户,要广泛推行最高额抵押和保证方式的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实行一次审批,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同时要积极开发专项贷款品种,合理突破现有贷款品种对规模和担保方式的限制,满足农户回乡创业、建房、子女求学、婚丧嫁娶、购置大宗物品、开展多种经营等合理信贷需求。
三是联保贷款与合作组织对接。要深入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架构和运营模式,选择若干家基础较好的作为合作对象,积极尝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种养大户联保贷款,引导种养植大户组成联保小组,根据其经营项目的市场前景、担保能力和贷款风险度,确定不同的担保贷款规模、期限和利率水平,支持农副产品加工种养大户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是组合贷款与龙头企业对接。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对县域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全面排查,建立客户经济档案,摸清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运行特点和信贷需求。在此基础上,组合运用信贷产品给予支持。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自有资本金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要求,经评审具有稳定可靠收入来源的投资项目,要灵活运用固定资产贷款品种支持;对有流动资金需求,但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以及因订单生产、季节性生产陡增而带来的临时性流动资金需求的龙头企业,灵活运用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工业园区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多种组合产品解决;对产权手续暂时没有办到位的园区企业,可采用政府担保中心担保、园区所有人提供反担保的方式贷款支持。
五是信贷资源与重点项目对接。把以财政资金和上级拨款为主要还款来源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路网和电网改造项目,预期收益稳定的旅游、水电和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等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支持重点,做到早联系、早跟进、早支持。
推进信贷服务上的对接
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谁的服务好,谁的办贷效率高,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谁就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为此,农信社要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切实让客户贷得到、贷得快。一是创新服务产品。要立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第一还款来源,全方位拓宽贷款担保方式,创新以基金为纽带的“信用共同体”系列贷款产品,创新厂房、汽车、大宗机械设备等“按揭”系列贷款产品,创新个人综合授信和中小企业综合授信自助循环系列贷款产品,尽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信贷产品体系。二是创新服务方式。要认真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推行限时办贷承诺服务制,做到不推诿、不拖拉、不折腾;要采取格式条款,一次性告之贷款手续和需要的资料,提倡“一站式”和“一趟式”服务,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对小额农贷要做到随到随办,对需要多级调查的涉农贷款项目,市、县、乡三级农信社要采取共同调查的办法,减少调查环节,提升办贷效率;要建立常态化的客户跟踪回访制度和信贷人员“三农”工作日志制度,定期征求农户和企业的意见,实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三是推行阳光信贷。要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信贷工程,提高信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推进体制机制上的对接
一是探索成立“三农”事业部。对农业优势明显、信贷管理基础较好的县级行社,可探索成立“三农”业务部,尝试“事业部”制运作,逐步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研发、科技支撑、风险管理、考核激励在内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支农工作成效。二是推进县级行社职能转型。要强化领导班子、个人业务部和公司业务部的营销职能,建立领导带头营销、机构分块营销、客户经理包户营销的机制,通过建立业绩台账、完善考核机制、落实考核奖惩,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操心抓支农”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方便灵活的利率机制。要改变过去贷款利率固定上浮的做法,根据农户和企业贷款种类、担保方式、信用等级、存款贡献度等具体情况,实行灵活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特别是从他行挖转过来的竞争性客户,利率要和商业银行一致,切实增强竞争力。四是建立支农贷款考核机制。要将涉农贷款投放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切实解决“贷不好”的问题。
推进部门联动上的对接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动。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请地方政府尽快确立权利评估和流转登记部门,使农村能够用于抵质押的企业集体土地用房、农户个人住房和农村宅基地、林地等“两房两地”资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水面滩涂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四权”,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顺利办理贷款抵质押登记。二是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的联动。要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联系,定期搜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涉农企业、农村种养大户等农村经济信息,切实增强信贷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动。如密切与各级共青团组织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青年创业示范户贷款、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等贷款产品;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联系,积极稳妥地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加强与移民部门联系,做大做强库区移民后扶贷款。等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农村信用联社)
推进支农思路上的对接
农信社要以宏观的视野、前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三农”,树立“大三农”的观念,主动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的变化,及时转变支农思路,一是信贷投向要由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农业以为主转变。要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宽支农服务领域,从单一支持种植业的“小农模式”解脱出来,重点支持当地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品创新由固有产品打天下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摒弃靠小额农贷单一产品打天下的局面,确立需要什么、开发什么、提供什么的主动营销理念,通过信贷产品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实现信贷资金链与农业产业链的结合。三是信贷投放由分散向突出重点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四是客户群体以农户为主向多层次的农村经济主体转变。就是要拓宽视野,从“大三农”的视角出发,主动适应当前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深刻变化,将农村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县域中小企业等纳入支农的范畴,不断扩大“三农”的服务内涵。
推进支农产品上的对接
农信社要将信贷产品与不同层次的客户实施有效对接,梯级开发农村市场。
一是小额农贷与种养农户对接。要把小额农贷作为农信社的“拳头”产品,对农户评级授信改为常态化操作,实行一次核定、两年一检、动态调整、因需发放。对种养农户做到“有申请必受理,有需求必调查,有信用必发放”。
二是其他农户贷款与农户多种经营对接。对信用基础较好的乡镇,要积极推动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较强的经营大户、工程承包户开展保证担保业务,适度扩大贷款限额,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逐步扭转山区农户“不愿担保”的面情观念;对集镇商户,要广泛推行最高额抵押和保证方式的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实行一次审批,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同时要积极开发专项贷款品种,合理突破现有贷款品种对规模和担保方式的限制,满足农户回乡创业、建房、子女求学、婚丧嫁娶、购置大宗物品、开展多种经营等合理信贷需求。
三是联保贷款与合作组织对接。要深入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架构和运营模式,选择若干家基础较好的作为合作对象,积极尝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种养大户联保贷款,引导种养植大户组成联保小组,根据其经营项目的市场前景、担保能力和贷款风险度,确定不同的担保贷款规模、期限和利率水平,支持农副产品加工种养大户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是组合贷款与龙头企业对接。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对县域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全面排查,建立客户经济档案,摸清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运行特点和信贷需求。在此基础上,组合运用信贷产品给予支持。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自有资本金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要求,经评审具有稳定可靠收入来源的投资项目,要灵活运用固定资产贷款品种支持;对有流动资金需求,但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以及因订单生产、季节性生产陡增而带来的临时性流动资金需求的龙头企业,灵活运用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工业园区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多种组合产品解决;对产权手续暂时没有办到位的园区企业,可采用政府担保中心担保、园区所有人提供反担保的方式贷款支持。
五是信贷资源与重点项目对接。把以财政资金和上级拨款为主要还款来源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路网和电网改造项目,预期收益稳定的旅游、水电和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等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支持重点,做到早联系、早跟进、早支持。
推进信贷服务上的对接
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谁的服务好,谁的办贷效率高,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谁就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为此,农信社要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切实让客户贷得到、贷得快。一是创新服务产品。要立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第一还款来源,全方位拓宽贷款担保方式,创新以基金为纽带的“信用共同体”系列贷款产品,创新厂房、汽车、大宗机械设备等“按揭”系列贷款产品,创新个人综合授信和中小企业综合授信自助循环系列贷款产品,尽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信贷产品体系。二是创新服务方式。要认真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推行限时办贷承诺服务制,做到不推诿、不拖拉、不折腾;要采取格式条款,一次性告之贷款手续和需要的资料,提倡“一站式”和“一趟式”服务,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对小额农贷要做到随到随办,对需要多级调查的涉农贷款项目,市、县、乡三级农信社要采取共同调查的办法,减少调查环节,提升办贷效率;要建立常态化的客户跟踪回访制度和信贷人员“三农”工作日志制度,定期征求农户和企业的意见,实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三是推行阳光信贷。要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信贷工程,提高信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推进体制机制上的对接
一是探索成立“三农”事业部。对农业优势明显、信贷管理基础较好的县级行社,可探索成立“三农”业务部,尝试“事业部”制运作,逐步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研发、科技支撑、风险管理、考核激励在内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支农工作成效。二是推进县级行社职能转型。要强化领导班子、个人业务部和公司业务部的营销职能,建立领导带头营销、机构分块营销、客户经理包户营销的机制,通过建立业绩台账、完善考核机制、落实考核奖惩,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操心抓支农”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方便灵活的利率机制。要改变过去贷款利率固定上浮的做法,根据农户和企业贷款种类、担保方式、信用等级、存款贡献度等具体情况,实行灵活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特别是从他行挖转过来的竞争性客户,利率要和商业银行一致,切实增强竞争力。四是建立支农贷款考核机制。要将涉农贷款投放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切实解决“贷不好”的问题。
推进部门联动上的对接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动。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请地方政府尽快确立权利评估和流转登记部门,使农村能够用于抵质押的企业集体土地用房、农户个人住房和农村宅基地、林地等“两房两地”资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水面滩涂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四权”,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顺利办理贷款抵质押登记。二是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的联动。要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联系,定期搜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涉农企业、农村种养大户等农村经济信息,切实增强信贷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动。如密切与各级共青团组织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青年创业示范户贷款、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等贷款产品;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联系,积极稳妥地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加强与移民部门联系,做大做强库区移民后扶贷款。等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农村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