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恶之花:从横光利一而来的上海书写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er_g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出版过一本书,谈上海的摩登现代主义与现代革命的关系,就是从横光利一开始写的,目前我对这个题目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在这里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把今天的报告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将简单陈述“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上海之行”这一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横光利一与《上海》这本小说的写作;第三部分要谈从《上海》到“上海”的现实书写与文化符号的诞生;第四部分试着深入现代主义的政治论,以及对后来文学史中上海书写的影响。
  “日本近代的上海之行”是近来知识界很热门的话题,而且很早之前就有人研究了。中华书局出版过一套“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游记”,最近浙江文艺出版社也在陆续推出“东瀛印象”系列。在横光利一之前,日本的知识分子、作家以及一些革命者,已经有了较为漫长的上海游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个是幕(府)末时期,最有名的是1862年商船“千岁丸”的上海之行,这是最早的带有半官方性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拜访。第二个是明治时期,彼时到上海游览观光和写作的日本人就更多了,里面有我们熟悉的日本作家永井荷风、宫崎滔天、岗千仞等。宫崎滔天曾经在文章中描述他所搭乘轮船靠近上海口岸时的激动心情,那一时期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坐船从汇山码头登陆上海,汇山码头的原址在虹口,大致位置是在今天的公平路码头往东一些,提篮桥的最南端。自从千岁丸之行以后,船行靠岸的感受就被每一时期来上海的日本文人不断重写,包括横光利一在内,只是感受和感慨的具体内容有些不同。明治时期像宫崎滔天这样的日本人来到上海后确实激动,因为当时日本的近代想像,
  背后有一个对中国历史的想像,他们非常期待来到中国,特别是第一站登陆上海,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背后的国家。而到了横光利一来中国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个是大正时期,来上海的人就更多了,先说说村松梢风,最近他的散文集《魔都》中译本也出版了,我们今天常用“魔都”这个词来形容上海,就是出自村松梢风。这个人在日本不属于一流作家,但是多次来过上海,写过好多和上海有关的文字,其中还有一本叫做《上海》的小说。所以其实在横光利一之前已经有一本题为《上海》的小说了,但他的上海和横光利一的上海有很大的不同,我稍后会讲到。其他更有名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井上红梅等人也是在这个时期来上海一游,与中国作家接触,并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
  同样是坐船到达汇山码头的初体验,大正时期的文人与宫崎滔天那种对中国的情感性的期待应有所不同,他们对上海有了一种都市观看,会注意到河岸线上的高楼、巨大的工厂仓库、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场景,包括西洋人的活动,他们对这些东西的感觉更强烈。等到上了岸之后,他们要面对与一种都市想像反差非常大的上海,在芥川龙之介等人写的《上海游记》《中国游记》等文章中,上海老城厢以及租界边缘地区的破落、肮脏和阴暗的部分出现得极多,上海的形象开始变得立体起来。
  再后来昭和时期的文人把上海描述为黑暗与光明面并存,这种想法其实在大正时期已经出现了。在此基础上,1926年之后的金子光晴、佐藤春夫以及横光利一等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刻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横光利一。
  日、中两国文学史上对长篇小说《上海》的研究都非常多,首先这是日本唯一一部集中体现“新感觉派”艺术特点的长篇小说。我对横光利一本人不多作介绍,但是要介绍一下《上海》的写作和出版过程:横光利一是在日本昭和初期,也就是1928年4月到了上海,停留了大概一个月时间,相比刚才提到的几位作家金子光晴、佐藤春夫,横光利一来的时间是最少的,后来还有一次是1936年他去欧洲时经过上海,短暂停留过。可以说他对上海的“肉身的在场”不多,但他回到日本后就开始写长篇小说,起先是在《改造》雜志上连载,从1928年一直连载到1931年,那个时候还没有《上海》这样一个书名,他并不打算要写一个叫《上海》的长篇小说,也就是说他没想把笔下的这个城市实体化。有不少研究者提到,横光利一在和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通信时说,“我要写一个不确定的像垃圾一样的东洋的城市。”所以这部小说在《改造》杂志上连载时只是分了一些小标题,大家读过《上海》的话就会知道小说的第一幕是在码头,码头场景结束后就转到一个土耳其浴室。当时日本还没有土耳其浴室,上海已经有了,小说中的一个女性人物阿杉就在这个半色情服务的浴室里打工,后来被赶出去了,不得不去做流莺。小说第一回合的标题叫做《浴室(澡堂)和银行》,这个题目很有空间感,银行是城市的金融活动的发生地,澡堂则带有身体和肉欲感。金钱与身体,这两者是重要而基本的大城市意象,我感觉这个标题非常令人震撼。这以后他又写了“脚与正义”、“垃圾堆的疑问”——就是他所说的东洋垃圾堆,后来还有“疾病与子弹”、“海港”等等。总之,小说是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断断续续在写,期间他还写了些别的东西,而且从“新感觉派”转向心理主义派了,横光利一的心理主义小说比如《机械》《寝园》等中篇,是与“新感觉派”的《上海》同时创作的。
  1932年横光利一最终完成了小说后,改造社为他出单行本,经商量后定名为《上海》,由此就有了《上海》初版本。单行本做过一定的修改,发行量很大,很受欢迎,主要是1930年代日本大亚洲主义的盛行,使得《上海》成为了一部重要的小说。1935年日本书屋展望社再版《上海》,横光利一又对之做了不少修改,成为了“决定版”,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上海》,包括岩波文库版本,以及横光利一全集里的版本,都采用的是1935年“决定版”,既不是改造社初版也不是连载本,而决定版和前两个版本有很大的区别,《上海》就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一样,充满了改写。
  这部小说从连载起,到各种版本的出现,都伴随着同时代的研究,其中最有名、被引用最多的是日本学者前田爱的研究,另外我们比较熟悉的研究者还有小森阳一、酒井直树、井上谦等等,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中国学者对《上海》的接受和研究呈两极化趋势,褒贬不一,褒者极度推崇,尤其是随着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引出了上海现代性的问题,上海“新感觉派”研究自此遍布大江南北,关注上海“新感觉派”写作的一定会关注到横光利一的《上海》,横光利一本人就被看作是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等人模仿的对象,而《上海》作为一本长篇小说,在审美感上相对于刘呐鸥、穆时英的文字显得更加饱满、充实。否定者主要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贬斥这部小说,因为其中有大亚洲主义人物的出现,虽然小说对这些人物并非简单认同,但联系到横光利一之后的“转向”大亚洲主义,《上海》便被视为其转向的标志,而且用“新感觉派”的方式写“五卅运动”,出现了对工人和游行的暧昧化甚至丑化描写,这是民族主义式的批评。更复杂一些的研究会讨论中、日现代主义遭遇到的困境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比如林少阳、王中忱和台湾的彭小妍等。还有一些研究者比如刘建辉、徐静波等人则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小说。   在这里就要来讲现代主义的政治论与认知问题了,我必须要引用横光利一的几篇文论,也就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文论,其中有几篇著名的文章,比如《感觉活动》《新感觉派和共产主义文学》《唯物论的文学论》等等,其实从这几个标题你就可以感受到他要谈什么东西。横光利一自己曾经说过,《上海》这本小说被叫做《上海》之前,他本来想好了一个题目的,叫做什么呢?叫做《一个唯物论者》,这个唯物论者肯定就是参木了,这里引出的是日本的“新感觉派”特别是横光利一所强调的唯物论。当时“新感觉主义者”们跟藏原惟人等共产主义者往来很密切,经常展开辩论,实际上他们很看重唯物论,甚至要来争夺这个唯物论,也就是用他们的方法来认知现实。他们觉得他们的方法才是真正唯物的,横光利一还把自己的文学手法与物理、力学现象相联系,所以我看到有研究者用电磁感应来研究横光利一的文学主张,很有意思,确实他要强调的是感官的物理性跟现实的关系,所以反而指控“左翼”文学的历史观念是违心的。
  这就可以再来比较一下穆时英了。1935年穆时英参加了刘呐鸥等人发起的软性、硬性电影之争,写了一篇长文叫做《电影艺术防御战——斥掮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招牌者》。他的结论跟横光利一的唯物论很像,就是要来讨论究竟怎样能够认知客观现实,他甚至还说“人类不但认识世界而已,而且要改革世界:艺术是变现主观的,所以也是表现改革世界这一意志的”。我们会发现对穆时英这样的一个现代主义者,他的思考最后落到了主观/客观、认识/改造这样的二元问题。这当然也和他的一些人生经历有关,而落实到书写层面,直接能够表现的就是后来找到的穆时英的长篇小说《中国行进》。其实这小说是东一篇、西一篇,很多片段凑在一起的,充满了自我重复和改写,但因为是一个长篇的构思,与他之前的小说就有不同,而且其中某些书写的动机与困境与横光利一非常接近。日本学者铃木将久讨论过穆时英的“背叛的政治学”,讲到穆时英后来政治上的变化与现代主义的政治论之间的关系。穆时英写《中国行进》有点要和茅盾的《子夜》竞争的意思,两部作品产生的时段也很接近。把《中国行进》的各部分拼起来,可以看到它有一个大的未完成的框架,包括城市里的罢工、民族资产家的荒淫与破产、农业的荒芜、农民的抗租抗捐等等,跟《子夜》确实相似。但《中国行进》写得非常破碎,每次他都是把片段抛出来,是因为他只有这些片段,如果这些片段能形成一个真正的连贯体,是否就能实现“新感觉主义”或现代主义式的对现实的客观认知,以及,中国现代历史上是否出现过真正属于现代主义的政治时刻?我们完全可以从横光利一的《上海》中所体现出的,许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海文学史来说超前的书写中,预见这个话题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横光利一《上海》,日本岩波书店“岩波文库”2008年2月第二版;中译本《上海》,叶渭渠主编“横光利一文集”,卞铁坚译,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2. 《感想与风景》,横光利一著,李振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穆时英全集》,严家炎、李今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 《魔都》,村松梢风著,徐静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 “近代日本人中國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6. “东瀛文人·印象中国”丛书,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7.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刘建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 《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徐静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 《日本游沪派文学研究》,陈多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0. 《中国的现代性与知识分子》,高瑞泉、山口久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 《重审现代主义:东亚视角或汉字圈的提问》,王中忱、林少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
贝壳里的乡愁  最早的贝壳,是镶嵌在  大海衣襟上的一枚纽扣  倾听海空的博动  潮起潮落  遗落在民间,它是柔软的一部分  它是案头上的一方海洋,通透、閃亮、辽阔  它在怀念浪花开放的时刻  与风浪撞击的回音  或者一声,两声悠长的鸥鸣  脱下海的衣裳  我依然蔚蓝一树花开  踏点点梅花,驮一片金黄  春天迈开细碎的脚步,走得多么缓慢  停留在雨与雪的边缘,徘徊在旧时光  春天是翘首以待的天使 
期刊
关于扩大示范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何志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刘忠堂(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占峰(东北农业大学)王国春(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美国俄亥俄州大
目前在提升绞车中使用的深度指示器一般有四盘式深度指示器和牌坊式深度指示器两种型式。前者由于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和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提升绞车。近年来
笔者在文中着重地论述了在高职教育活动中如何应用企业培训模式,进而不断推动其健康发展,以期可以为我国的高职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当前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职校院校都已
目的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脑梗死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载脂蛋白A5是载脂蛋白家族新成员。到目前为止,共
导读: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也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还在每个区中增设了区域展示的版块,而活动版块的布置应根据空间特点,合理选择位置,最重要的是
经1992-1993年引种试验研究,从众多的作物品种中筛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玉米品种主要有"农大60"、"辽单19"、"矮112",大豆品种主要有"84018-13"、"铁丰24"、"铁丰25"。这些品种表现出了极好的丰产性状,丰富了滦平县的种质资
在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当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兴趣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心源泉。对于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