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意志、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变其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重自身探究性教学方式的优化。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改;教学能力;应用策略
“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教育家施瓦布)这句话对于现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任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及内容。现就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浅显的论述,以飨读者。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双边的,教师与学生都将以导师和主人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要按照现代教学的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改革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是遵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与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中中探究,既体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应用,又凝聚了学习群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能在体验中成长,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探究在于主题(问题)甄别设立、情境创设、解决合作梳理、交流体验感悟,在其探究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性。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问题质疑、解疑就成了一个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体验了学习,发展了学生。
(2)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把问题的解决与生活相联系,打破课堂教学书本与教室在空间上的束缚,拓宽了学习的范畴,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开放,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3)活动性与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直接应验和间接经验。
(4)整合性。探究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及学习方法,从而克服分科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了综合能力,促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当然,学科知识的整合探究也提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构建与运用的要求。
当然,在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既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也要求在探究过程中的调查、采访对象的互动,这样多重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又如何应用呢?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策略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激发潜能的所在。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方式多样而不拘形式。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巧妙设疑,或表情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等形象多方面地吸引学生,甚至穿插读、议、讲,在有疑惑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感受作品中文字的喜怒哀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于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给学生空间与时间,教其方式与方法,掌握时机这样才能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维情感的学科,缺乏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包含对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探究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是机械的,被动动,是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的单向性教学,是不能让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更不能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2.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颠簸,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学习实施的策略。
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
问题阶段。其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既包括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又包括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主题。确定主题,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若干问题进行筛选,明确方向。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安排好探究活动的计划,教师要注重其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阶段,是具体探究方案的实施。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条件上的帮助,策略上的引导。
解释与交流阶段。这两个阶段任务是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以及探究成果(结论)的汇报与交流。
總之,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在当今现代化教育技术日趋发展的环境中,不仅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重要,更对于一个教师的教学定位策略方式更突出,它既贯彻在整个课堂之中,又渗透于整个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思维之中。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改;教学能力;应用策略
“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教育家施瓦布)这句话对于现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基础教育任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及内容。现就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浅显的论述,以飨读者。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双边的,教师与学生都将以导师和主人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要按照现代教学的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改革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是遵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与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中中探究,既体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应用,又凝聚了学习群体的智慧力量,让学生能在体验中成长,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探究在于主题(问题)甄别设立、情境创设、解决合作梳理、交流体验感悟,在其探究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问题性。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问题质疑、解疑就成了一个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体验了学习,发展了学生。
(2)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把问题的解决与生活相联系,打破课堂教学书本与教室在空间上的束缚,拓宽了学习的范畴,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开放,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3)活动性与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直接应验和间接经验。
(4)整合性。探究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及学习方法,从而克服分科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了综合能力,促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当然,学科知识的整合探究也提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构建与运用的要求。
当然,在探究学习也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既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也要求在探究过程中的调查、采访对象的互动,这样多重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又如何应用呢?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策略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激发潜能的所在。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方式多样而不拘形式。在导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巧妙设疑,或表情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等形象多方面地吸引学生,甚至穿插读、议、讲,在有疑惑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感受作品中文字的喜怒哀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于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给学生空间与时间,教其方式与方法,掌握时机这样才能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维情感的学科,缺乏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包含对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探究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是机械的,被动动,是没有互动的教师独白的单向性教学,是不能让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更不能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2.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颠簸,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学习实施的策略。
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
问题阶段。其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既包括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问题,又包括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主题。确定主题,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若干问题进行筛选,明确方向。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安排好探究活动的计划,教师要注重其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阶段,是具体探究方案的实施。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条件上的帮助,策略上的引导。
解释与交流阶段。这两个阶段任务是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以及探究成果(结论)的汇报与交流。
總之,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在当今现代化教育技术日趋发展的环境中,不仅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重要,更对于一个教师的教学定位策略方式更突出,它既贯彻在整个课堂之中,又渗透于整个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思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