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一句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致。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在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的。然而当今许多教师却忽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这就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解题之后对课文进行划分段落结构、剖析讲解,然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许多教参和教案书上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几个方面,教师循规教学自然省事得多。这种程式教学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严重租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程式阅读教学显然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有效的阅读教学途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这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大家知道,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基础,理解的质量如何又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内容外,仅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课文,其他的次要矛盾也才会迎刃而解。以课文的主要矛盾为切入口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往往能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沿用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划分段落、逐段讲析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分散而不明确。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这种模式,引出课堂教学的高潮,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要真正设置好一两个中心提问必须兼顾教学对象和教学材料两者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課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
当然,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如引趣、诱导、过渡、检查等均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它们都是次要的提问,是为上述的一两个中心提问服务的。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提问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应该组成一个共同发挥整体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仅是本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初步探索,有待于今后教学实践的检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定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
一、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的。然而当今许多教师却忽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训练阅读能力,这就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解题之后对课文进行划分段落结构、剖析讲解,然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许多教参和教案书上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几个方面,教师循规教学自然省事得多。这种程式教学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严重租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程式阅读教学显然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有效的阅读教学途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这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大家知道,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基础,理解的质量如何又取决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内容外,仅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课文,其他的次要矛盾也才会迎刃而解。以课文的主要矛盾为切入口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往往能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沿用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划分段落、逐段讲析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分散而不明确。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这种模式,引出课堂教学的高潮,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要真正设置好一两个中心提问必须兼顾教学对象和教学材料两者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課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
当然,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如引趣、诱导、过渡、检查等均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它们都是次要的提问,是为上述的一两个中心提问服务的。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提问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应该组成一个共同发挥整体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仅是本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初步探索,有待于今后教学实践的检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定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