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入手,依据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文体的特征,研究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以次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
阅读通常被定义为:“从书中捕捉作者的意图”或“吸收所写文字的内容”。事实上阅读应该有更完整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是这样的阅读是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相互联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朗读过程中节奏感不规范
只有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才有了接下去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要素。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教授语文时,总会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比如,先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文字美感的体验,可以从网上找一些配音朗读,或者教师自己配音朗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春》全文作者感情昂扬,长短句交叉错落,读起来朗朗有生气,感情色彩浓烈,如果读的平平淡淡,毫无起伏,就无法体会作者意念里春的生机、春的朝气、春的生命力,及作者对春之美的热爱之情,建議教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带着感情去阅读,最终实现课后练习的要求,熟练背诵其中精彩的段落。
2.教师教学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的教师真正读书的还是比较少的,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连我们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师还不是很熟悉。试想,一个连语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师,光靠几本教参,网上粗制滥造的“他山之玉”(当然,不乏优秀的教学设计),学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谈有效呢?人们经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来形容教与学的关系。那么,教师们就要精而多地引来更多的“活水”厚积薄发,这样,渴望发展的学生的“一碗水”才会“清如许”。我们不必苛求志存高远,读多少中外优秀语文,但一定要把选入课本中的语文解读要到位,有个人的阅读体悟和独特的理解及评价,做到“闻道”在先。否则,我们教师也不能达标。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措施
(一)感知阶段
阅读语文,我们还要设身处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并且品出其 “味”来。如鲁彦的《听潮》中有一段:“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间中的一切。”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在普陀岛上“听潮”时的感觉。显然,我们不少读者并没有这番经历,那么,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紧抓住“腥气”、“咸味”、“黏”、“润湿”等词语反复咀嚼、体会,根据我们曾经直接或间接看到的海潮景象(如电影、电视上的镜头),我们就会产生与文中描写相类似的感觉。
(二)解读阶段
“形散而神不散”是语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如杨朔的《荔枝蜜》比较典型。这篇题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课文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到第2段却笔锋一转,抛开“蜜”“蜜蜂”去写荔枝树、吃荔枝果的事,后来又写到养蜂场去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在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又写自己做梦变成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串了起来,那就是都为“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正是语文的神韵。语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中的主旨。
(三)品读阶段
语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如《春》、《白杨礼赞》;有的质朴自然,如《背影》。语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认知角度。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品味语言,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作者调动各种感官知觉,用颇具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海睡图,真是妙不可言。语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品味语言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格对号入座的话,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
(四)习读阶段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把具体事物描写和强烈思想感情相契合,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如《荔枝蜜》结尾:“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读者读到这里时,也会像作者一样“一颤”,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希望自己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梦变成一只蜜蜂。这就是意境美产生的作用,使读者跟随作者进入了角色,产生了相似的感受,引起了心灵的共鸣。
三、结论
总之,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供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有效地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德云.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12-113.
[2]朱小云.在教学反思中进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2):90-92.
[3]毕欢.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1,(22):56-57.
[4]张艳梅.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76-17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
阅读通常被定义为:“从书中捕捉作者的意图”或“吸收所写文字的内容”。事实上阅读应该有更完整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是这样的阅读是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相互联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朗读过程中节奏感不规范
只有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才有了接下去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要素。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教授语文时,总会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比如,先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文字美感的体验,可以从网上找一些配音朗读,或者教师自己配音朗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春》全文作者感情昂扬,长短句交叉错落,读起来朗朗有生气,感情色彩浓烈,如果读的平平淡淡,毫无起伏,就无法体会作者意念里春的生机、春的朝气、春的生命力,及作者对春之美的热爱之情,建議教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带着感情去阅读,最终实现课后练习的要求,熟练背诵其中精彩的段落。
2.教师教学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的教师真正读书的还是比较少的,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连我们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师还不是很熟悉。试想,一个连语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师,光靠几本教参,网上粗制滥造的“他山之玉”(当然,不乏优秀的教学设计),学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谈有效呢?人们经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来形容教与学的关系。那么,教师们就要精而多地引来更多的“活水”厚积薄发,这样,渴望发展的学生的“一碗水”才会“清如许”。我们不必苛求志存高远,读多少中外优秀语文,但一定要把选入课本中的语文解读要到位,有个人的阅读体悟和独特的理解及评价,做到“闻道”在先。否则,我们教师也不能达标。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措施
(一)感知阶段
阅读语文,我们还要设身处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并且品出其 “味”来。如鲁彦的《听潮》中有一段:“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间中的一切。”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在普陀岛上“听潮”时的感觉。显然,我们不少读者并没有这番经历,那么,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紧抓住“腥气”、“咸味”、“黏”、“润湿”等词语反复咀嚼、体会,根据我们曾经直接或间接看到的海潮景象(如电影、电视上的镜头),我们就会产生与文中描写相类似的感觉。
(二)解读阶段
“形散而神不散”是语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如杨朔的《荔枝蜜》比较典型。这篇题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课文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到第2段却笔锋一转,抛开“蜜”“蜜蜂”去写荔枝树、吃荔枝果的事,后来又写到养蜂场去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在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又写自己做梦变成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串了起来,那就是都为“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正是语文的神韵。语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中的主旨。
(三)品读阶段
语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如《春》、《白杨礼赞》;有的质朴自然,如《背影》。语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认知角度。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品味语言,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作者调动各种感官知觉,用颇具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海睡图,真是妙不可言。语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品味语言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格对号入座的话,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
(四)习读阶段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把具体事物描写和强烈思想感情相契合,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如《荔枝蜜》结尾:“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读者读到这里时,也会像作者一样“一颤”,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希望自己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梦变成一只蜜蜂。这就是意境美产生的作用,使读者跟随作者进入了角色,产生了相似的感受,引起了心灵的共鸣。
三、结论
总之,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供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有效地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德云.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12-113.
[2]朱小云.在教学反思中进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2):90-92.
[3]毕欢.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1,(22):56-57.
[4]张艳梅.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