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理解和尊重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挖掘出高觉新具有的人格美和道德美,以此从新的角度来探讨造成高觉新悲剧的原因:封建礼教的毒害,让高觉新错误的理解了母爱,从而丧失了自我,沦为了牺牲品。希望这篇论文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高觉新悲剧;新探;母爱
历来已有不少研究者对造成高觉新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是外部原因——封建礼教的束缚、黑暗社会的压迫等;另一种则认为是内部原因——高觉新自身懦弱的性格和病态臣服的心理。不过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说实话,之前研究者的研究已经做的很好了,但细察之下,笔者发现之前的研究者似乎忽视了高母对高觉新的影响。在小说中,高母是缺席和不在场的,但从高觉新对觉慧等人的倾诉中,我们可以判断出高母对高觉新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如果仔细推敲和回味高觉新的那番话,我们会发现高母对高觉新的爱是无私且不可测量的,但同时又是沉重的。细究原因,我们会发现正是高觉新错误的理解了母爱,才丧失了自我,让自己活得倍感艰辛和压抑,从而加深了自己的悲剧。下面笔者就来详尽的论述。
一、高母究竟给了高觉新什么样的爱或影响呢,通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母给了高觉新无私的关爱和殷切的教导。高觉新从小就受到高母的呵护和疼爱,被高母(和高父)视为宁馨儿。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觉慧的经历中推断出来:“母亲在一小部分人中间留下爱的纪念死去以后,他(指觉慧)也曾做过母亲教他们的事:爱人,帮助人,尊敬长辈,厚待下人。”作为长子的高觉新至少比觉慧年长五岁,高觉新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肯定比觉慧长,觉慧尚且得到母亲如此的关怀和教导,那更别说作为长子的高觉新了,可以说高觉新的心里,从小就种下了爱、感激和回报的种子。其次,高觉新亲眼目睹了母亲遭受的委屈和闲气。我们可以从高觉新在事务所的哭诉中得出两个例子,一是夜晚陪伴母亲等待值班回家的父亲时,母亲“含着眼泪把她嫁到我们家来做媳妇所受的气一一告诉了我”;二是高觉新和母亲回到大家庭后,因远在京城的父亲引见不顺利,母亲可谓受够了家中长辈的挪揄和闲气。面对高母痛苦的遭遇,高觉新的内心是难以释怀的,于是立志苦读,以期出人头地,等“将来做了八府巡按”,好让高母扬眉吐气。不过高觉新的美梦并没有实现,不仅高母没能等到那一天,就是高觉新日后也被大家庭阻断了学业,成为了大家庭的顶梁柱和代言人。
那么高觉新对高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可以从高觉新所说的两句话来窥探一下,一句是“妈嫁到我们家里,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第二句是“她(指高母)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从高觉新的话里,我们能够看出高觉新对高母是心怀愧疚的。高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高母的许诺没能实现,自己又被大家庭束缚,时常感到行将就木、已无希望。为此,高觉新便将高母对自己的期望转移到弟妹们身上,希望弟妹们长大后能好好做人,替高母争一口气,如此一来“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为此,高觉新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
二、辜负了别人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心怀愧疚,这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高觉新的这种愧疚之情是如此强烈,甚至愿意牺牲自己,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
笔者看来,高觉新对高母心怀愧疚和歉意,不仅仅是辜负了高母的期望,根本原因,是高觉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错误的理解了母爱。高觉新没有将母爱视作一种本能和天性,而理解成了需要自己偿还的债务和报答的恩情。高觉新的这一思想,正是封建礼教的“长者本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幼者的全部,理应为长者所有,并随时为长者牺牲。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私和利己思想。鲁迅先生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厉声、竭力批判过这种思想。高母并没有这种“长者本位”思想,但高觉新从小生活在大家庭这个“诗书礼仪”之家,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熏陶”,因而会不自觉的倾向“长者本位”思想。正因为如此,高觉新才会反问:“她(指母亲)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高觉新将自己沦为了母亲的附属品和所有物,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合理诉求,从而得出了“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的错误结论。
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和毒害的区别。对高觉新而言,束缚、压迫好比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尽管处处刁难、制约着自己,但必要时是可以反抗的;但毒害却好比渗入血液里的毒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玷污被同化,从而心甘情愿的去做在旁人看来是难以理喻的事情。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毒害要比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严重、厉害的多。高觉新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不可避免的错误的理解了母爱,从而丧失了自我,将自己沦为了牺牲品。
三、时至今日,再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高觉新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可谓“偶然中有必然”
但笔者不赞成那种先习惯性的否定高觉新,再在高觉新身上寻找原因的做法。用今天的目光来衡量,我们很难再说高觉新是个反面人物。恰恰相反,笔者认为高觉新是个悲剧人物,因为高觉新具有一种人格美和道德美,无疑是一个高尚的人,懂得爱、回报和感激,并且有美好的愿望。然而这一切,却遭到错误思想的“绑架”,也就是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错误的理解了母爱,丧失了自我,加深了自己的悲剧。
笔者对造成高觉新悲剧原因的新探,摒弃了过去强烈的政治色彩。希望能帮读者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认识高觉新。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金隐铭选编.鲁迅杂文精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2005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3.
[3]陈广江,李秀芹. 《家》人物高觉新的臣服倾向及其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61页~64页.
[4]邓素林. 孝子贤孙的伦理情结──谈巴金笔下高觉新双重人格的根由[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14页~17页.
[5]王云江. 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3页~65页.
关键词:高觉新悲剧;新探;母爱
历来已有不少研究者对造成高觉新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是外部原因——封建礼教的束缚、黑暗社会的压迫等;另一种则认为是内部原因——高觉新自身懦弱的性格和病态臣服的心理。不过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说实话,之前研究者的研究已经做的很好了,但细察之下,笔者发现之前的研究者似乎忽视了高母对高觉新的影响。在小说中,高母是缺席和不在场的,但从高觉新对觉慧等人的倾诉中,我们可以判断出高母对高觉新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如果仔细推敲和回味高觉新的那番话,我们会发现高母对高觉新的爱是无私且不可测量的,但同时又是沉重的。细究原因,我们会发现正是高觉新错误的理解了母爱,才丧失了自我,让自己活得倍感艰辛和压抑,从而加深了自己的悲剧。下面笔者就来详尽的论述。
一、高母究竟给了高觉新什么样的爱或影响呢,通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母给了高觉新无私的关爱和殷切的教导。高觉新从小就受到高母的呵护和疼爱,被高母(和高父)视为宁馨儿。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觉慧的经历中推断出来:“母亲在一小部分人中间留下爱的纪念死去以后,他(指觉慧)也曾做过母亲教他们的事:爱人,帮助人,尊敬长辈,厚待下人。”作为长子的高觉新至少比觉慧年长五岁,高觉新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肯定比觉慧长,觉慧尚且得到母亲如此的关怀和教导,那更别说作为长子的高觉新了,可以说高觉新的心里,从小就种下了爱、感激和回报的种子。其次,高觉新亲眼目睹了母亲遭受的委屈和闲气。我们可以从高觉新在事务所的哭诉中得出两个例子,一是夜晚陪伴母亲等待值班回家的父亲时,母亲“含着眼泪把她嫁到我们家来做媳妇所受的气一一告诉了我”;二是高觉新和母亲回到大家庭后,因远在京城的父亲引见不顺利,母亲可谓受够了家中长辈的挪揄和闲气。面对高母痛苦的遭遇,高觉新的内心是难以释怀的,于是立志苦读,以期出人头地,等“将来做了八府巡按”,好让高母扬眉吐气。不过高觉新的美梦并没有实现,不仅高母没能等到那一天,就是高觉新日后也被大家庭阻断了学业,成为了大家庭的顶梁柱和代言人。
那么高觉新对高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可以从高觉新所说的两句话来窥探一下,一句是“妈嫁到我们家里,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第二句是“她(指高母)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从高觉新的话里,我们能够看出高觉新对高母是心怀愧疚的。高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高母的许诺没能实现,自己又被大家庭束缚,时常感到行将就木、已无希望。为此,高觉新便将高母对自己的期望转移到弟妹们身上,希望弟妹们长大后能好好做人,替高母争一口气,如此一来“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为此,高觉新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
二、辜负了别人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心怀愧疚,这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高觉新的这种愧疚之情是如此强烈,甚至愿意牺牲自己,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
笔者看来,高觉新对高母心怀愧疚和歉意,不仅仅是辜负了高母的期望,根本原因,是高觉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错误的理解了母爱。高觉新没有将母爱视作一种本能和天性,而理解成了需要自己偿还的债务和报答的恩情。高觉新的这一思想,正是封建礼教的“长者本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幼者的全部,理应为长者所有,并随时为长者牺牲。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私和利己思想。鲁迅先生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厉声、竭力批判过这种思想。高母并没有这种“长者本位”思想,但高觉新从小生活在大家庭这个“诗书礼仪”之家,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熏陶”,因而会不自觉的倾向“长者本位”思想。正因为如此,高觉新才会反问:“她(指母亲)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高觉新将自己沦为了母亲的附属品和所有物,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合理诉求,从而得出了“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的错误结论。
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和毒害的区别。对高觉新而言,束缚、压迫好比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尽管处处刁难、制约着自己,但必要时是可以反抗的;但毒害却好比渗入血液里的毒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玷污被同化,从而心甘情愿的去做在旁人看来是难以理喻的事情。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毒害要比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严重、厉害的多。高觉新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不可避免的错误的理解了母爱,从而丧失了自我,将自己沦为了牺牲品。
三、时至今日,再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高觉新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可谓“偶然中有必然”
但笔者不赞成那种先习惯性的否定高觉新,再在高觉新身上寻找原因的做法。用今天的目光来衡量,我们很难再说高觉新是个反面人物。恰恰相反,笔者认为高觉新是个悲剧人物,因为高觉新具有一种人格美和道德美,无疑是一个高尚的人,懂得爱、回报和感激,并且有美好的愿望。然而这一切,却遭到错误思想的“绑架”,也就是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错误的理解了母爱,丧失了自我,加深了自己的悲剧。
笔者对造成高觉新悲剧原因的新探,摒弃了过去强烈的政治色彩。希望能帮读者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认识高觉新。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金隐铭选编.鲁迅杂文精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2005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3.
[3]陈广江,李秀芹. 《家》人物高觉新的臣服倾向及其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61页~64页.
[4]邓素林. 孝子贤孙的伦理情结──谈巴金笔下高觉新双重人格的根由[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14页~17页.
[5]王云江. 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3页~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