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恪生住在帽儿胡同。戴上老花镜,手一背,
走在胡同里,和寻常老头并无二致。他戏中的角色也大都是些小人物、老百姓,但他总是能演出独特的味道来。
雷老说,这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年轻人还差点火候。
今年,他有三部话剧上演—《老舍五则》
《四世同堂》《这是最后的战斗》,在情景剧《大地铭记》中他饰演老年张学良,并且还头一遭出演歌剧,在《白毛女》中饰演黄世仁,简直是焕发了舞台的“第二春”。
他嫌影视剧奔波辛苦,不用说主角,就是戏份太重的角色也不愿意演,
但是甘愿为话剧折腾。
他明白剧场的舞台上无名无利,却决意要
“一直演到演不动为止”。
列祖列宗保佑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京戏。当时我爸攒了一些钱,在烟台开了一个小自行车铺,我刚四五岁,当时文艺形式没有别的,只有京剧,老爷子是个京戏迷,常去听戏,就带上我,一个是因为我当时小,另一方面小孩不要票。
当时烟台的丹桂大戏院,是角儿们常去的地方。但我听不懂,京戏里面都是些文绉绉的古典故事,我爸跟我讲了很多典故,我就开始对京戏产生兴趣。后来又去了大连。因为时局动荡,没念书。白天和我爸一起练摊,卖旧西服。晚上就一起与听戏。老爷子去,我就去,老爷子不去,我就自己去,反正是小孩,揪着大人的衣角就能进去。
那是关键的两年。我天天听,几乎是一天不落,尽管不懂,但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什么时候我能上去演啊,观众在下面叫好,多好啊。当时过年祭祖许愿,大家不知道,我每次都祈祷:列祖列宗,上天神灵,保佑我长大了也能上台演戏!我一定好好地演,为你们争光!
后来到了北京念书,又受到故事爷爷孙敬修老师的影响。我在北京汇文一小念六年级,住校生周末没事,就把孙老师请过来讲故事。当时他教我们班美术,每次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说下回再说,所以到下礼拜六非请他来不可。
孙老师鼓励我们自娱自乐,说你们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讲啊。我们就编节目,我把京戏的故事演出来,床单往身上一披,就开始啦。
到了中学,我考上了北京二中,特别想考业余的京剧团,但当时没有,就参加了学校里的话剧团。当时团长是李亚林,后来他也当了演员、导演。
第一次考话剧团,李亚林不要我,说,“话剧知道不?说话知道不?你说的是山东话啊,怎么能上台演戏啊”。我心里就不服气,你还说东北话呢,怎么能当团长呢?
当时班上也有戏剧组,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到街上演活报剧,我演当时南朝鲜的领导人李承晚。在街头演,外面围着一圈人看。李亚林看着,觉得我演的好,就把我吸收到话剧团了。
从初一到高三,我演了六年话剧。当时北京二中是男校,初中和女四中合着演话剧,高中和女十二中合演。晚自习的时候,别人上自习。我们就跑到城外和女同学排戏,晚上很晚才回来,很辛苦。
这六年的戏剧生活,奠定了我考中戏的坚定信心。我也参观了一些大学,当时电影学院是第一年开始招生,中戏已经第四年招生了。我们老师说,你这模样不行,电影学院得双眼皮、大眼睛,而且戏剧学院都教了四年了,是苏联的专家,师资雄厚。
当时我的老师非常支持我报考中戏。音乐老师教我弹钢琴,我说我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他说没关系,专门教我弹了一支练习曲。然后告诉我,考试的时候跟老师说,“请给我一个中央C”。我问,中央C是什么?他说你甭管,你说这个,他就知道你的音乐修养很高。语文老师帮着我练朗诵。
当时我一心想演戏,考不上中戏就考部队文工团,反正大学是不念了。后来很容易地就被中戏录取了。
我告诉家里人的时候,父亲一听,考什么?演戏?当臭戏子?我就跟他解释,说戏剧学院是演话剧的,演话剧是说话,不是唱戏,以后是奔着表演艺术家去的。老人不服气,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我又跟他说,你别以为考上这个这么简单,几十个人、上百人里才录取1个。父亲傻了,哦,那么难呢?
父亲将信将疑地也就算同意了。请我到天津最有名的西餐馆儿,起士林西餐厅吃饭,还让我妈准备了里面儿三新的一套被褥。就这样,进了中戏。
“带班老师”
在中戏第一年,表演课只得了3分。我当时情绪很低落,因为第一年是甄别期,试读,第二年就刷人,2分就不及格了,心里就害怕。当时我们班上有三类人,一是各剧团来的演员;二是在职干部,在单位搞工会、搞宣传的;第三类就是我们这种高中毕业生,没生活经历,想个小品想不出来,压力挺大。
师哥、师姐看了我的表演,都来安慰我说,你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小品,演别人的,所以分比较低。但是你表演别人的小品,特别生动,有特殊的味道,以后去剧团不拿分吃饭。
到了二三年级,一开始演大戏的时候,我的优势就出来了。
虽然是学生演戏,也对外卖票,观众就说,“这带班老师演的真好,到底还是老师功底厚。”我当时长得老,根本不像20几岁,像40多岁(现在同学聚会,大家都说,你怎么老不变样呢?)。观众问,你是带班老师吧?我说,是是,心里特别高兴。这时候腰杆就硬了,演起戏来咱也不含糊。
那时候没有电视剧,电影很少,就是话剧。一有新戏开演,我们晚上11点散戏出来,就能看到好多观众带上行李卷来买第二天早上8点开始卖的票了。
我1962年演《结婚进行曲》,那时候刚毕业。戏巡演到天津的时候,我特别激动,等于是给家里人汇报。请我爸爸妈妈看,让他们看看我学了4年到底学成什么样了。演完戏赶紧回家,一进门就问,怎么样?我爸说,挺好挺好,你穿的大褂是不是我的啊?我说是,是,排戏穿着,导演说你那衣服挺好,就当演出服了。我爸说,你别问你妈,你妈看半截睡着了。我问我妈,你是睡着了吗?我妈说没睡着,就是打个盹,你这个怎么不敲锣也不拉胡琴,怎么也不唱啊,说着说着可不就让人睡着了,谁愿意听你们总在说。然后悄声问我,你演的这是个坏人吧?看着怎么那么像你爹呢?
我听了之后心里美啊,也不回剧团睡觉了。跟老爸老妈挤在一张床。老爸老妈都睡了,我还兴奋激动,睁着眼在流眼泪。心想总算汇报了。
五大名导
在我的表演生涯中,难得的是有五位大师给我排过话剧。在话剧界,恐怕很少人享受过我这样的待遇。我总说,就算你是块木头,几位大师给你这样雕刻,也会成器,怎么也得对得起大师们。
我毕业的时候被分到中央实验话剧院,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当时在剧院里你轮不上上大戏,都是论资排辈,新人就是拉大幕、换布景,干这些事儿。
孙维世在1961年排《黑奴恨》。我被分到了一个小角色,但是一讨论剧本,讨论了一礼拜,得出结论,我演的这个人是全剧最坏的大坏蛋,戏份一下多了。
到了排练场,我连走都不会走了。那么多大演员、老演员,我心里紧张。当时老院长欧阳予倩过来,他问,这孩子怎么回事啊?别人告诉他,这是刚来的,紧张啊。他就跟我说,好好好,晚上我来给你排排戏。我没想到当天老院长真来了,他先讲,当年在日本怎么排的这戏,后来又说话剧舞台上演员创造角色就是得靠形体、靠语言,台词要放大,形体要夸张。
老院长跟我一说不要紧,第二天,我就穿上西服,拿上文明棍,戴上眼镜,找感觉。后来学校以前的老师、同学来看戏,都说,没想到你能演这么个人物,真棒啊。
孙维世导演给我排的戏就多了,《黑奴恨》《汾水长流》《叶尔绍夫兄弟》等。后来欧阳予倩的儿子欧阳山尊给我排过《油漆未干》。
难得的是1978年,金山刚从监狱里出来,排《于无声处》,当时找剧中的角色何是非,试了好几个人,都不行。
我正好在东北哈尔滨招生,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赶紧啊,金老师要看看你。一听这个,我马上坐飞机回来了。回来以后见了金山,他就点头了。这个角色完全是按照康生的造型,粘一个小胡子。金山问,你会说山东话吗?我说我就是山东人。他说好,你一定要说一句山东话。
金山找了一个折叠圆桌,剧中有一个场景,雷雨交加,吓得我把圆桌放在胸前,一打雷,就把脑袋一伸,一打雷,又缩回去。金山还让我在椅子底下抹着红油彩,一伸一缩,就像是两手粘满了鲜血的大王八。后来曹禺写信给金山,说“这个处理,大家手笔!”
最后是和赵丹。也是1978年,排《于无声处》的同时,我和以前二中的同学一起写了个剧本,叫《鉴真东渡》。当时心想,自己又是编剧,又是主演,太不好意思。就想把赵丹请过来当主演。
后来就有了一份电报:根据雷恪生的建议,阿丹到北京排练《鉴真东渡》。领导一看,把赵丹请来当导演?谁的主意?因为当时导演和艺术指导都安排好了,怎么又来一个导演?我赶忙解释,请他是来演鉴真,不是来当导演。但阿丹说不想演,弄得我当时很狼狈,跟领导一反映,原来已定的艺术指导舒强院长说,我撤,让阿丹来当导演。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被“文革”耽误了许多大好时光,但我一点也没遗憾啊,“文革”不让演戏,可我下放到部队时也演了。我这一辈子演了将近100部话剧,退休以后还演了10部呢,我刚75岁,今后我还要演。
不是小品演员
1962年春节,中央台现场直播“笑的晚会”,当时还不叫“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晚会由王扶林导演、侯宝林先生主持,我和李丁等人演的小品《在公共汽车上》是我执笔写的。虽然当时叫短剧,现在看来就是小品。那时候老百姓家里很少有电视机,看到这个短剧的人并不多,可周恩来总理就看了两次。一次是直播,一次是在北京饭店,欢迎古巴哈瓦那市长的联欢会上。
那时候我节假日都在中央台、北京台的联欢会上演过小品,那时候也叫“微型戏剧”。20多年后我在春晚又演了《懒汉相亲》《考验》两个小品,后来总共演了二十多个。可是不知为什么有人叫我“小品演员”,我心里总是不舒服!
幸福的晚年
我今年演了三部话剧,一部情景剧,一部歌剧。最难忘的是3月12日我在深圳演《老舍五则》,3月13日飞回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四世同堂》,3月14号在首都剧场演《这是最后的斗争》。三天两地,三部戏,三个男主角,这是我演戏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现在年轻人都爱演影视剧,很少有人爱演话剧,因为演话剧又没名又没利。可是我对话剧情有独钟,虽然很苦,但是我不敢离开神圣的舞台,不愿离开可爱的观众。找我拍电影、拍电视剧,我一听,超过3天不去,主演也不去,说什么都没用。
我第一部电影是在1983年,演了一部短片《结婚》。当时有种舆论,说话剧演员演不了电影,我偏不信,那你找我,我就来演呗,反正都是塑造人物。一演不要紧,乱真了,有的观众以为我是农村的老农。后来他们再拍《黄土地》,都来找我,但是剧院不让,说,你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人,拿着国家发给你的工资,怎么能随便就出去拍电影呢?
张艺谋拍《秋菊打官司》时,真不错,赵有亮是院长,他也是演员,特别理解我的遭遇,找人替我演《桃花扇》,我就跟张艺谋合作了。退休后我为什么演了这么多影视剧?因为时间可以自己分配了。以前不可以,你是国家干部,就只能在剧院演话剧。现在不同了,剧院的演员还可以签约公司,有经纪人了。
李少红拍的电视剧《雷雨》对我来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以前都说我是“农村专业户演员”,一提就是《秋菊打官司》《香魂女》,好多记者说我演村长、书记演多了,不知道是表扬我还是骂我。我心想,我在剧院,古今中外的人物演的还少吗,怎么就进不了城呢?
欧阳山尊看完了给我打电话,说《雷雨》我看了,你干什么呢,净抢戏,怎么全是你的戏。我说,老师,我不是抢戏,是导演后来舍不得剪。欧阳山尊继续说,我很有意见,你不要这样,我建议啊,这部戏改名,不叫《雷雨》,叫《鲁贵传》吧。我心里这美啊。就这样进城了。后来还进了紫禁城,演了《日落紫禁城》里的大太监李莲英、《大宅门》等。
我没有大器晚成的感觉,1962年,我演《结婚进行曲》的时候,乘公交车回家,就有观众在车上认出我来了,说着我的台词:“‘当、当、当面谈’,上哪儿去呀?”我也不觉得自己是“小人物”演员,大主角我也演了不少,可能是小人物给观众们的印象深。
说我老来红,我不反对。说我专演小角色,我也没意见。说一千,道一万,我能赶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就不错了。现在我都是挑着吃,吃完酸的吃甜的。对我来说,拍戏是调剂,在家呆腻歪了,出去转转,三两天的,还能见些老朋友,聊聊,然后就回家了。原来演戏是养家糊口,现在不用了。我很知足了,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想演就演,不想演就不演。钓鱼,打麻将,唱京剧,有心情就出国转去了,想去哪去哪,这以前敢想吗?
年轻的时候,最想演的是主角,男一号。那时候不辞辛苦、到处奔波,拼命地工作,还在创造生活。现在毕竟75岁了,不服老不行,不挑戏不行,老排戏也不行。最愿意干的是客串,跑龙套。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儿,我现在是在享受生活。
走在胡同里,和寻常老头并无二致。他戏中的角色也大都是些小人物、老百姓,但他总是能演出独特的味道来。
雷老说,这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年轻人还差点火候。
今年,他有三部话剧上演—《老舍五则》
《四世同堂》《这是最后的战斗》,在情景剧《大地铭记》中他饰演老年张学良,并且还头一遭出演歌剧,在《白毛女》中饰演黄世仁,简直是焕发了舞台的“第二春”。
他嫌影视剧奔波辛苦,不用说主角,就是戏份太重的角色也不愿意演,
但是甘愿为话剧折腾。
他明白剧场的舞台上无名无利,却决意要
“一直演到演不动为止”。
列祖列宗保佑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京戏。当时我爸攒了一些钱,在烟台开了一个小自行车铺,我刚四五岁,当时文艺形式没有别的,只有京剧,老爷子是个京戏迷,常去听戏,就带上我,一个是因为我当时小,另一方面小孩不要票。
当时烟台的丹桂大戏院,是角儿们常去的地方。但我听不懂,京戏里面都是些文绉绉的古典故事,我爸跟我讲了很多典故,我就开始对京戏产生兴趣。后来又去了大连。因为时局动荡,没念书。白天和我爸一起练摊,卖旧西服。晚上就一起与听戏。老爷子去,我就去,老爷子不去,我就自己去,反正是小孩,揪着大人的衣角就能进去。
那是关键的两年。我天天听,几乎是一天不落,尽管不懂,但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什么时候我能上去演啊,观众在下面叫好,多好啊。当时过年祭祖许愿,大家不知道,我每次都祈祷:列祖列宗,上天神灵,保佑我长大了也能上台演戏!我一定好好地演,为你们争光!
后来到了北京念书,又受到故事爷爷孙敬修老师的影响。我在北京汇文一小念六年级,住校生周末没事,就把孙老师请过来讲故事。当时他教我们班美术,每次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说下回再说,所以到下礼拜六非请他来不可。
孙老师鼓励我们自娱自乐,说你们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讲啊。我们就编节目,我把京戏的故事演出来,床单往身上一披,就开始啦。
到了中学,我考上了北京二中,特别想考业余的京剧团,但当时没有,就参加了学校里的话剧团。当时团长是李亚林,后来他也当了演员、导演。
第一次考话剧团,李亚林不要我,说,“话剧知道不?说话知道不?你说的是山东话啊,怎么能上台演戏啊”。我心里就不服气,你还说东北话呢,怎么能当团长呢?
当时班上也有戏剧组,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到街上演活报剧,我演当时南朝鲜的领导人李承晚。在街头演,外面围着一圈人看。李亚林看着,觉得我演的好,就把我吸收到话剧团了。
从初一到高三,我演了六年话剧。当时北京二中是男校,初中和女四中合着演话剧,高中和女十二中合演。晚自习的时候,别人上自习。我们就跑到城外和女同学排戏,晚上很晚才回来,很辛苦。
这六年的戏剧生活,奠定了我考中戏的坚定信心。我也参观了一些大学,当时电影学院是第一年开始招生,中戏已经第四年招生了。我们老师说,你这模样不行,电影学院得双眼皮、大眼睛,而且戏剧学院都教了四年了,是苏联的专家,师资雄厚。
当时我的老师非常支持我报考中戏。音乐老师教我弹钢琴,我说我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他说没关系,专门教我弹了一支练习曲。然后告诉我,考试的时候跟老师说,“请给我一个中央C”。我问,中央C是什么?他说你甭管,你说这个,他就知道你的音乐修养很高。语文老师帮着我练朗诵。
当时我一心想演戏,考不上中戏就考部队文工团,反正大学是不念了。后来很容易地就被中戏录取了。
我告诉家里人的时候,父亲一听,考什么?演戏?当臭戏子?我就跟他解释,说戏剧学院是演话剧的,演话剧是说话,不是唱戏,以后是奔着表演艺术家去的。老人不服气,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我又跟他说,你别以为考上这个这么简单,几十个人、上百人里才录取1个。父亲傻了,哦,那么难呢?
父亲将信将疑地也就算同意了。请我到天津最有名的西餐馆儿,起士林西餐厅吃饭,还让我妈准备了里面儿三新的一套被褥。就这样,进了中戏。
“带班老师”
在中戏第一年,表演课只得了3分。我当时情绪很低落,因为第一年是甄别期,试读,第二年就刷人,2分就不及格了,心里就害怕。当时我们班上有三类人,一是各剧团来的演员;二是在职干部,在单位搞工会、搞宣传的;第三类就是我们这种高中毕业生,没生活经历,想个小品想不出来,压力挺大。
师哥、师姐看了我的表演,都来安慰我说,你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小品,演别人的,所以分比较低。但是你表演别人的小品,特别生动,有特殊的味道,以后去剧团不拿分吃饭。
到了二三年级,一开始演大戏的时候,我的优势就出来了。
虽然是学生演戏,也对外卖票,观众就说,“这带班老师演的真好,到底还是老师功底厚。”我当时长得老,根本不像20几岁,像40多岁(现在同学聚会,大家都说,你怎么老不变样呢?)。观众问,你是带班老师吧?我说,是是,心里特别高兴。这时候腰杆就硬了,演起戏来咱也不含糊。
那时候没有电视剧,电影很少,就是话剧。一有新戏开演,我们晚上11点散戏出来,就能看到好多观众带上行李卷来买第二天早上8点开始卖的票了。
我1962年演《结婚进行曲》,那时候刚毕业。戏巡演到天津的时候,我特别激动,等于是给家里人汇报。请我爸爸妈妈看,让他们看看我学了4年到底学成什么样了。演完戏赶紧回家,一进门就问,怎么样?我爸说,挺好挺好,你穿的大褂是不是我的啊?我说是,是,排戏穿着,导演说你那衣服挺好,就当演出服了。我爸说,你别问你妈,你妈看半截睡着了。我问我妈,你是睡着了吗?我妈说没睡着,就是打个盹,你这个怎么不敲锣也不拉胡琴,怎么也不唱啊,说着说着可不就让人睡着了,谁愿意听你们总在说。然后悄声问我,你演的这是个坏人吧?看着怎么那么像你爹呢?
我听了之后心里美啊,也不回剧团睡觉了。跟老爸老妈挤在一张床。老爸老妈都睡了,我还兴奋激动,睁着眼在流眼泪。心想总算汇报了。
五大名导
在我的表演生涯中,难得的是有五位大师给我排过话剧。在话剧界,恐怕很少人享受过我这样的待遇。我总说,就算你是块木头,几位大师给你这样雕刻,也会成器,怎么也得对得起大师们。
我毕业的时候被分到中央实验话剧院,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前身,当时在剧院里你轮不上上大戏,都是论资排辈,新人就是拉大幕、换布景,干这些事儿。
孙维世在1961年排《黑奴恨》。我被分到了一个小角色,但是一讨论剧本,讨论了一礼拜,得出结论,我演的这个人是全剧最坏的大坏蛋,戏份一下多了。
到了排练场,我连走都不会走了。那么多大演员、老演员,我心里紧张。当时老院长欧阳予倩过来,他问,这孩子怎么回事啊?别人告诉他,这是刚来的,紧张啊。他就跟我说,好好好,晚上我来给你排排戏。我没想到当天老院长真来了,他先讲,当年在日本怎么排的这戏,后来又说话剧舞台上演员创造角色就是得靠形体、靠语言,台词要放大,形体要夸张。
老院长跟我一说不要紧,第二天,我就穿上西服,拿上文明棍,戴上眼镜,找感觉。后来学校以前的老师、同学来看戏,都说,没想到你能演这么个人物,真棒啊。
孙维世导演给我排的戏就多了,《黑奴恨》《汾水长流》《叶尔绍夫兄弟》等。后来欧阳予倩的儿子欧阳山尊给我排过《油漆未干》。
难得的是1978年,金山刚从监狱里出来,排《于无声处》,当时找剧中的角色何是非,试了好几个人,都不行。
我正好在东北哈尔滨招生,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赶紧啊,金老师要看看你。一听这个,我马上坐飞机回来了。回来以后见了金山,他就点头了。这个角色完全是按照康生的造型,粘一个小胡子。金山问,你会说山东话吗?我说我就是山东人。他说好,你一定要说一句山东话。
金山找了一个折叠圆桌,剧中有一个场景,雷雨交加,吓得我把圆桌放在胸前,一打雷,就把脑袋一伸,一打雷,又缩回去。金山还让我在椅子底下抹着红油彩,一伸一缩,就像是两手粘满了鲜血的大王八。后来曹禺写信给金山,说“这个处理,大家手笔!”
最后是和赵丹。也是1978年,排《于无声处》的同时,我和以前二中的同学一起写了个剧本,叫《鉴真东渡》。当时心想,自己又是编剧,又是主演,太不好意思。就想把赵丹请过来当主演。
后来就有了一份电报:根据雷恪生的建议,阿丹到北京排练《鉴真东渡》。领导一看,把赵丹请来当导演?谁的主意?因为当时导演和艺术指导都安排好了,怎么又来一个导演?我赶忙解释,请他是来演鉴真,不是来当导演。但阿丹说不想演,弄得我当时很狼狈,跟领导一反映,原来已定的艺术指导舒强院长说,我撤,让阿丹来当导演。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被“文革”耽误了许多大好时光,但我一点也没遗憾啊,“文革”不让演戏,可我下放到部队时也演了。我这一辈子演了将近100部话剧,退休以后还演了10部呢,我刚75岁,今后我还要演。
不是小品演员
1962年春节,中央台现场直播“笑的晚会”,当时还不叫“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晚会由王扶林导演、侯宝林先生主持,我和李丁等人演的小品《在公共汽车上》是我执笔写的。虽然当时叫短剧,现在看来就是小品。那时候老百姓家里很少有电视机,看到这个短剧的人并不多,可周恩来总理就看了两次。一次是直播,一次是在北京饭店,欢迎古巴哈瓦那市长的联欢会上。
那时候我节假日都在中央台、北京台的联欢会上演过小品,那时候也叫“微型戏剧”。20多年后我在春晚又演了《懒汉相亲》《考验》两个小品,后来总共演了二十多个。可是不知为什么有人叫我“小品演员”,我心里总是不舒服!
幸福的晚年
我今年演了三部话剧,一部情景剧,一部歌剧。最难忘的是3月12日我在深圳演《老舍五则》,3月13日飞回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四世同堂》,3月14号在首都剧场演《这是最后的斗争》。三天两地,三部戏,三个男主角,这是我演戏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现在年轻人都爱演影视剧,很少有人爱演话剧,因为演话剧又没名又没利。可是我对话剧情有独钟,虽然很苦,但是我不敢离开神圣的舞台,不愿离开可爱的观众。找我拍电影、拍电视剧,我一听,超过3天不去,主演也不去,说什么都没用。
我第一部电影是在1983年,演了一部短片《结婚》。当时有种舆论,说话剧演员演不了电影,我偏不信,那你找我,我就来演呗,反正都是塑造人物。一演不要紧,乱真了,有的观众以为我是农村的老农。后来他们再拍《黄土地》,都来找我,但是剧院不让,说,你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人,拿着国家发给你的工资,怎么能随便就出去拍电影呢?
张艺谋拍《秋菊打官司》时,真不错,赵有亮是院长,他也是演员,特别理解我的遭遇,找人替我演《桃花扇》,我就跟张艺谋合作了。退休后我为什么演了这么多影视剧?因为时间可以自己分配了。以前不可以,你是国家干部,就只能在剧院演话剧。现在不同了,剧院的演员还可以签约公司,有经纪人了。
李少红拍的电视剧《雷雨》对我来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以前都说我是“农村专业户演员”,一提就是《秋菊打官司》《香魂女》,好多记者说我演村长、书记演多了,不知道是表扬我还是骂我。我心想,我在剧院,古今中外的人物演的还少吗,怎么就进不了城呢?
欧阳山尊看完了给我打电话,说《雷雨》我看了,你干什么呢,净抢戏,怎么全是你的戏。我说,老师,我不是抢戏,是导演后来舍不得剪。欧阳山尊继续说,我很有意见,你不要这样,我建议啊,这部戏改名,不叫《雷雨》,叫《鲁贵传》吧。我心里这美啊。就这样进城了。后来还进了紫禁城,演了《日落紫禁城》里的大太监李莲英、《大宅门》等。
我没有大器晚成的感觉,1962年,我演《结婚进行曲》的时候,乘公交车回家,就有观众在车上认出我来了,说着我的台词:“‘当、当、当面谈’,上哪儿去呀?”我也不觉得自己是“小人物”演员,大主角我也演了不少,可能是小人物给观众们的印象深。
说我老来红,我不反对。说我专演小角色,我也没意见。说一千,道一万,我能赶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就不错了。现在我都是挑着吃,吃完酸的吃甜的。对我来说,拍戏是调剂,在家呆腻歪了,出去转转,三两天的,还能见些老朋友,聊聊,然后就回家了。原来演戏是养家糊口,现在不用了。我很知足了,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想演就演,不想演就不演。钓鱼,打麻将,唱京剧,有心情就出国转去了,想去哪去哪,这以前敢想吗?
年轻的时候,最想演的是主角,男一号。那时候不辞辛苦、到处奔波,拼命地工作,还在创造生活。现在毕竟75岁了,不服老不行,不挑戏不行,老排戏也不行。最愿意干的是客串,跑龙套。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儿,我现在是在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