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进行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读和写是两大核心教学内容,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技能的掌握又需要积累大量阅读素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统一。这里我主要围绕现实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相关问题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希望对改善和提升语文整体教学的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从学习形式来看, 阅读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一种过程行为,学生在信息搜集和获取过程中除了文字、语言等途径外,日常生活中的说话练习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还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阅读者的思维能力和情操修养的系统培养。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我们注重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突出的和倾向性的问题,对于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与拓宽教学方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低、阅读量不足
在日常的习惯性语文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学生缺乏主动去阅读的兴趣,单纯的认为阅读不会对语文成绩产生直接作用,将一切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文课余练习题和作业上,这种行为经过长期的积累便形成定式,于是学生主动阅读的意愿越来越小,积极主动地阅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课堂上真正接触阅读的时间也相对较少,阅读教学的意义逐渐丧失。另外,虽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具有阅读的习惯,但阅读过程中对教师和家长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性,对文章的阅读仅停留于字面,未能真正领悟文章潜在的含义,无法体会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最终影响语文综合学习质量。
(二)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过多、缺乏引导性
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串联课堂主线作用的教学问题设计过多,且又缺乏引导性。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的阅读方式不但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相关问题。从目前来看,大部分语文老师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问题越多,越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若整个课堂被问题所贯穿,且这些问题多为填空型或“是非”型问题,则不利于学生思考,当然对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设计问题的意识更加不利,导致课堂上的提问多为老师的单向问题,学生反问情况较少。并且在部分公开课中,我们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了不少的教学问题,学生仅需要按照这些固定的问题,顺着教师教学流程开展。这种“问题式”的阅读教学,表面上与教学目标相符,但实际上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通过与教师问答所总结而来,自己并非真正理解和感悟了其中的内涵。
(三)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授法和谈话法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学方法,如因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实际地调查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多采用字、词、句、段、章教学顺序所开展的,教师以重点词或关键语句对学生进行提示,使学生更为精确的理解课文。同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化”倾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多情况下容易受到教师理解的影响,学生整个阅读理解过程缺乏自主性。此外,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教师所替代,这种情况无法让阅读者感受到与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更不用说在阅读课文中应用角色扮演或联想法了。由此可见,新型阅读法落实不到位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借助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就需要通过不同途径积极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应规避强制性方法,避免对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从而对学生造成对语文阅读产生不必要的消极的、厌恶的负面情绪。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课堂,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开展针对性阅读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个体、不同经历和不同的心理特征,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各自不同特征和能力的课外阅读资料,以此拓宽学生各自的阅读视野。以《小蜗牛成长记》课外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预先设置悬念,向学生讲述蜗牛离开妈妈后所经历的各种惊险事件,激起学生对小蜗牛经历的好奇心,并为学生设定若干问题,如,小蜗牛如何摆脱险境?小蜗牛为什么找不到妈妈等等?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之下,阅读兴趣被一点一点的激发起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后续的阅读活动。
(五)设计阅读问题,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一般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主要以阅读教材为主,如果所设计问题低效甚至无效,不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它还将逐渐消磨掉学生仅存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程增加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把将问题与教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等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不良局面。语文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锁定其中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此展开更具深度和发散性思维的设计,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帮助学生对所阅读文本核心内容的精确把握,还有助于激发学生以不同维度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不懂就要问》一文阅读教学为例,可将“孙中山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设计为主问题,围绕主问题进行次要问题的深度挖掘,如如何理解“别的人为什么都不问,而孙中山却想着要问?”这里将其他同学与孙中山进行对比你看出了什么等?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主要问题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设计,“除了你从孙中山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这种问题的设置可在确保问题结构严密性的同时,提升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六)开发阅读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是为了充分地展现出它的重要性,用以帮助所有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和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意识,最终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为达成这个终极目标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引入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参与者的主体和核心,运用“浏览”、 “略读”、“朗读”、“默读”、 “精读”、等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重点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字词、关键词句以及中心句,也可尝试角色扮演或自主合作等方式,与课文、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文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加以推敲,对文章整体表达顺序进行梳理,总结课文中所运用到的写法,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文字所带来的魅力,并在课堂開展人文教育,进而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系统构建,让我们的都能学生初步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的“工程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有效融合,使课文所描述内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把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心转移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并通过不断改进与革新,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基本功和阅读能力及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焦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夏教师,2020,01(05):50-51.
[2]权红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0,10(03):92-94.
[3]肖琼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初探[J].语文课内外,2020,05(01):216-21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从学习形式来看, 阅读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一种过程行为,学生在信息搜集和获取过程中除了文字、语言等途径外,日常生活中的说话练习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还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阅读者的思维能力和情操修养的系统培养。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我们注重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突出的和倾向性的问题,对于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与拓宽教学方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低、阅读量不足
在日常的习惯性语文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学生缺乏主动去阅读的兴趣,单纯的认为阅读不会对语文成绩产生直接作用,将一切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文课余练习题和作业上,这种行为经过长期的积累便形成定式,于是学生主动阅读的意愿越来越小,积极主动地阅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课堂上真正接触阅读的时间也相对较少,阅读教学的意义逐渐丧失。另外,虽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具有阅读的习惯,但阅读过程中对教师和家长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性,对文章的阅读仅停留于字面,未能真正领悟文章潜在的含义,无法体会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最终影响语文综合学习质量。
(二)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过多、缺乏引导性
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串联课堂主线作用的教学问题设计过多,且又缺乏引导性。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的阅读方式不但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相关问题。从目前来看,大部分语文老师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问题越多,越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若整个课堂被问题所贯穿,且这些问题多为填空型或“是非”型问题,则不利于学生思考,当然对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设计问题的意识更加不利,导致课堂上的提问多为老师的单向问题,学生反问情况较少。并且在部分公开课中,我们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了不少的教学问题,学生仅需要按照这些固定的问题,顺着教师教学流程开展。这种“问题式”的阅读教学,表面上与教学目标相符,但实际上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通过与教师问答所总结而来,自己并非真正理解和感悟了其中的内涵。
(三)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授法和谈话法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学方法,如因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实际地调查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多采用字、词、句、段、章教学顺序所开展的,教师以重点词或关键语句对学生进行提示,使学生更为精确的理解课文。同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化”倾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多情况下容易受到教师理解的影响,学生整个阅读理解过程缺乏自主性。此外,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教师所替代,这种情况无法让阅读者感受到与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更不用说在阅读课文中应用角色扮演或联想法了。由此可见,新型阅读法落实不到位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借助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就需要通过不同途径积极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应规避强制性方法,避免对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从而对学生造成对语文阅读产生不必要的消极的、厌恶的负面情绪。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课堂,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开展针对性阅读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个体、不同经历和不同的心理特征,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各自不同特征和能力的课外阅读资料,以此拓宽学生各自的阅读视野。以《小蜗牛成长记》课外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预先设置悬念,向学生讲述蜗牛离开妈妈后所经历的各种惊险事件,激起学生对小蜗牛经历的好奇心,并为学生设定若干问题,如,小蜗牛如何摆脱险境?小蜗牛为什么找不到妈妈等等?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之下,阅读兴趣被一点一点的激发起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后续的阅读活动。
(五)设计阅读问题,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一般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主要以阅读教材为主,如果所设计问题低效甚至无效,不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它还将逐渐消磨掉学生仅存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程增加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把将问题与教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等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不良局面。语文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锁定其中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此展开更具深度和发散性思维的设计,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帮助学生对所阅读文本核心内容的精确把握,还有助于激发学生以不同维度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不懂就要问》一文阅读教学为例,可将“孙中山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设计为主问题,围绕主问题进行次要问题的深度挖掘,如如何理解“别的人为什么都不问,而孙中山却想着要问?”这里将其他同学与孙中山进行对比你看出了什么等?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主要问题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设计,“除了你从孙中山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这种问题的设置可在确保问题结构严密性的同时,提升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六)开发阅读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是为了充分地展现出它的重要性,用以帮助所有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和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意识,最终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为达成这个终极目标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引入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参与者的主体和核心,运用“浏览”、 “略读”、“朗读”、“默读”、 “精读”、等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重点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字词、关键词句以及中心句,也可尝试角色扮演或自主合作等方式,与课文、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文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加以推敲,对文章整体表达顺序进行梳理,总结课文中所运用到的写法,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文字所带来的魅力,并在课堂開展人文教育,进而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系统构建,让我们的都能学生初步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的“工程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有效融合,使课文所描述内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把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心转移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并通过不断改进与革新,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基本功和阅读能力及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焦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夏教师,2020,01(05):50-51.
[2]权红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0,10(03):92-94.
[3]肖琼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初探[J].语文课内外,2020,05(01):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