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虽然大约在17世纪传入中国,但是真正被人民大众所熟悉却是在20世纪初。中国的钢琴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钢琴演奏家对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著名作品的演出、钢琴专业与业余的教学,更是指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国钢琴作品创作首先要根植于中国二字,钢琴作品的创作在中国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壮大也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发展的许多方面。本文将重点以《艺人的小调》为例探讨建国初期社会环境对钢琴创作作品《庙会》的渗透。
【关键词】社会环境;创作;庙会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1949年建国之后,人民群众从战争中稳定下来,全国工业、农业、工商业百废待兴,建设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的音乐创作者们开始将视角转移到各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上来,试图用其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美学的作品。此时,蒋祖馨就读于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谱写了著名的《庙会》。《庙会》是标题性组曲,由五首生动的情景作品构成,分别是《艺人的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重点探讨其中的《艺人的小调》。
“庙”与“会”自古至今是相互依存的,有“庙”一定会存在“会”,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各路神灵之庙数不胜数,如:上海城隍庙、妈祖庙、夫子庙。此类庙会挤攘热闹、万民同乐,名为烧香拜佛实为休闲娱乐,游乐、饮食、玩耍不可或缺。赶庙会是典型的中国汉族民间的风俗习惯,同时也是历史上地域间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是娱乐方式之一。这首组曲主要体现了寻常百姓在中国传统的活动庙会中观赏到的不同杂技、说唱等表演形式。这首组曲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并将这一台台表演形式化作音符谱写于五线谱之上赋予其鲜活的表现力。
《艺人的小调》曲作者蒋祖馨自幼生活在四川,在这个群山盘绕的巴蜀之地有著名的“剑门庙会”,分别有:正月文昌会、二月娘娘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五月青苗会、六月晒绫会、七月亡人会、八月天子会、九月重阳会、十月牛王会、冬月送寒衣、腊月灶王会,其中以文昌会最为热闹。文昌会距今已有500年历史,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文昌出巡是庙会期间急死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奠,历史上按朝廷颁布的礼神制度举行,其规格与孔子相同。蒋祖馨从小在此耳濡目染,将庙会中的一行一色,一玩一闹如拍摄照片般存入脑海中,将其表现在《艺人的小调》之中。说起庙会中的艺人,说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在演出时可随意变换曲目及风格,更有甚者可以现场作曲或演奏或演唱出来。四川有著名的民间艺术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清朝晚期,重庆开始,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姬,延长校区时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底,“四川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建国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等形式,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如图所示:
将第一、二小节中第四拍和弦模拟出筷子敲击竹鼓的声音“咚”,前三拍用唱名套入节奏代替;将第四小节最后两个发音点(包含在大切分内)同样模拟出声音“咚”,前两拍半同样用唱名套入節奏代替;第五、六小节同第一、二小节。即为:mi do do sol sol 咚,si mi do sol sol 咚,mi fa sol sol fa mi si mi do sol sol 咚 咚,mi do do sol sol 咚,si mi do sol sol 咚。 这就类似于“四川清音”中的说唱了,边说唱边打鼓。
作者除了在《艺人的小调》中表现民间民族也有的说唱之外,也想要设身处地表现“艺人”这一行业的心酸。如图所示:
“艺人”顾名思义以卖艺为生,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创作、交流、碰撞,灵魂是愉悦的、自由的。一些“艺人”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所从事的职业使其没有固定收入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四小节中,就好像倾诉了艺人的心中之苦。第一小节前两拍,高低起伏的诉说着故事,旋律声部与中声部两个八分音符互为呼应,第四拍四分音符像是叙述完毕之后的轻声叹息;第二小节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为一组,就像摇着头叹息生活之艰难;第三小节八分休止符整理了情绪,之后一镜到底的诉说生活中的不平事;第四小节两个二分音符拉长时值,仿佛对于这样的现实生活没有务实的改变举措,依然只能按照现在这样生活下去,难题依旧摆在眼前等待解决却无力可施,只能无奈、无力的接受,声音趋于安静陷入沉思……
从《艺人的小调》中可以看出曲作者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庙会为核心进行创作,深入观察、体验庙会,以庙会周边的环境进行深入浅出的创作,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庙会的热闹、欢乐。《庙会》中每一首赋予小标题深化又升华了主题,使人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
环境对于钢琴创作必不可少,除了本文所论述的《庙会》之外,还有《黄河协奏曲》、《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环境不仅仅是创作作品的灵感来源,更是将当时的环境生动一笔一划地刻画在五线谱中,由演奏者二次创作将其内在的含义、故事表现给观众,传递或热闹或愉悦或激愤的心情,通过演奏的方式使观众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感受场景,这就是环境对于创作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传承西洋技法 弘扬民族精神的杰作——论作曲家蒋祖馨和他的钢琴组曲《庙会》[J].大众文艺,2013.
[2]聂一波.探析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征[D].开封:河南大学,2016.
作者简介:岳雯珊(1994—),女,汉,河南洛阳,在读硕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陈蕾,为本文通讯作者
【关键词】社会环境;创作;庙会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1949年建国之后,人民群众从战争中稳定下来,全国工业、农业、工商业百废待兴,建设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的音乐创作者们开始将视角转移到各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上来,试图用其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美学的作品。此时,蒋祖馨就读于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谱写了著名的《庙会》。《庙会》是标题性组曲,由五首生动的情景作品构成,分别是《艺人的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重点探讨其中的《艺人的小调》。
“庙”与“会”自古至今是相互依存的,有“庙”一定会存在“会”,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各路神灵之庙数不胜数,如:上海城隍庙、妈祖庙、夫子庙。此类庙会挤攘热闹、万民同乐,名为烧香拜佛实为休闲娱乐,游乐、饮食、玩耍不可或缺。赶庙会是典型的中国汉族民间的风俗习惯,同时也是历史上地域间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是娱乐方式之一。这首组曲主要体现了寻常百姓在中国传统的活动庙会中观赏到的不同杂技、说唱等表演形式。这首组曲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并将这一台台表演形式化作音符谱写于五线谱之上赋予其鲜活的表现力。
《艺人的小调》曲作者蒋祖馨自幼生活在四川,在这个群山盘绕的巴蜀之地有著名的“剑门庙会”,分别有:正月文昌会、二月娘娘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五月青苗会、六月晒绫会、七月亡人会、八月天子会、九月重阳会、十月牛王会、冬月送寒衣、腊月灶王会,其中以文昌会最为热闹。文昌会距今已有500年历史,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文昌出巡是庙会期间急死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奠,历史上按朝廷颁布的礼神制度举行,其规格与孔子相同。蒋祖馨从小在此耳濡目染,将庙会中的一行一色,一玩一闹如拍摄照片般存入脑海中,将其表现在《艺人的小调》之中。说起庙会中的艺人,说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在演出时可随意变换曲目及风格,更有甚者可以现场作曲或演奏或演唱出来。四川有著名的民间艺术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清音”。“四川清音”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清朝晚期,重庆开始,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姬,延长校区时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底,“四川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建国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等形式,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如图所示:
将第一、二小节中第四拍和弦模拟出筷子敲击竹鼓的声音“咚”,前三拍用唱名套入节奏代替;将第四小节最后两个发音点(包含在大切分内)同样模拟出声音“咚”,前两拍半同样用唱名套入節奏代替;第五、六小节同第一、二小节。即为:mi do do sol sol 咚,si mi do sol sol 咚,mi fa sol sol fa mi si mi do sol sol 咚 咚,mi do do sol sol 咚,si mi do sol sol 咚。 这就类似于“四川清音”中的说唱了,边说唱边打鼓。
作者除了在《艺人的小调》中表现民间民族也有的说唱之外,也想要设身处地表现“艺人”这一行业的心酸。如图所示:
“艺人”顾名思义以卖艺为生,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创作、交流、碰撞,灵魂是愉悦的、自由的。一些“艺人”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所从事的职业使其没有固定收入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四小节中,就好像倾诉了艺人的心中之苦。第一小节前两拍,高低起伏的诉说着故事,旋律声部与中声部两个八分音符互为呼应,第四拍四分音符像是叙述完毕之后的轻声叹息;第二小节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为一组,就像摇着头叹息生活之艰难;第三小节八分休止符整理了情绪,之后一镜到底的诉说生活中的不平事;第四小节两个二分音符拉长时值,仿佛对于这样的现实生活没有务实的改变举措,依然只能按照现在这样生活下去,难题依旧摆在眼前等待解决却无力可施,只能无奈、无力的接受,声音趋于安静陷入沉思……
从《艺人的小调》中可以看出曲作者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庙会为核心进行创作,深入观察、体验庙会,以庙会周边的环境进行深入浅出的创作,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庙会的热闹、欢乐。《庙会》中每一首赋予小标题深化又升华了主题,使人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
环境对于钢琴创作必不可少,除了本文所论述的《庙会》之外,还有《黄河协奏曲》、《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环境不仅仅是创作作品的灵感来源,更是将当时的环境生动一笔一划地刻画在五线谱中,由演奏者二次创作将其内在的含义、故事表现给观众,传递或热闹或愉悦或激愤的心情,通过演奏的方式使观众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感受场景,这就是环境对于创作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传承西洋技法 弘扬民族精神的杰作——论作曲家蒋祖馨和他的钢琴组曲《庙会》[J].大众文艺,2013.
[2]聂一波.探析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征[D].开封:河南大学,2016.
作者简介:岳雯珊(1994—),女,汉,河南洛阳,在读硕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陈蕾,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