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可见,“合作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只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有“合作”的活动,要有合作学习的经历,要有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也要进一步细化“合作”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初步学会合作。学生合作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发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一、落实责任
由于班额大,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教师管不过来,小组内部无人组织管理,甚至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现象;或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致使小组活动不能有序进行。为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提高合作效率,在组建合作小组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以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强化意识
要使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较好地运用合作技能,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使学生发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如以小组为单位用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梯形学具排列规律,看相同时间内哪个小组排得又准又多;再如,让各小组数出1000粒豆子。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将会认识到合作及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三、明确要求
具体明确的合作要求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还有小组应该怎样分工,组长应该怎样组织,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做什么、怎样做,都要使学生明确。在提要求时我是这样把握的,简单的要求要让学生重复一遍,加深理解;复杂的要求要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要求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讲解,而不能提出“下面你们进行小组讨论”,或是“你们在小组内说说吧”这样模糊的要求,否则就会形成少说一句话,十句补不上的被动局面,会使很多小组在合作时无所适从,合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先是通过摆小棒引发三边关系的探究,随后调整小棒长度,再让学生自己去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探究的热情,自然进入合作探究的活动,这时,我提出这样的要求:(1)请组长将组内的4种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2)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厘米、白6厘米、黄5厘米、绿4厘米。(3)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4)仔细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要求明确了,学生合作的目的性就更强了,合作的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四、专项练习
当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后,他们还需对合作技能及其具体要求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让某个或某几个学生进行相应的示范,帮助学生表达这些特定的行为。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合作技能方面存在较明显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和交流,而倾听、交流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
五、运用内化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教师可将这项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在活动中运用合作技能。一般同时进行练习的技能不超过两项。合作技能的训练由生疏到熟练,再由习惯到自然,直至完全内化,需要反复循环练习。对练习过的合作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常使用,要把技能训练与认知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不要期望等都练习完了再进行合作学习,那是不切实际的。开始学生和老师使用起来可能很不习惯,但只要坚持,就能逐渐熟练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及时反馈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应及时给予反馈技能训练的信息,以使学生能有的放矢,提高训练的效率。如每周可利用晨会时间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表扬本周合作出色的小组或同学,并让他们交流体会,同时其他小组也可进行自评。在评价中,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促使学生积极合作。
合作学习的实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在培养合作技能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言堂,一味地说教,要以启发式为主,对合作技能的认识、领会、理解、掌握、应用,都应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讓学生去体会、领悟,去消化、使用。合作技能虽然表现为外显的行为方式,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培养,它最终能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作者单位:高邮市送桥实验小学 江苏】
一、落实责任
由于班额大,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教师管不过来,小组内部无人组织管理,甚至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现象;或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致使小组活动不能有序进行。为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提高合作效率,在组建合作小组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以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强化意识
要使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较好地运用合作技能,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使学生发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如以小组为单位用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梯形学具排列规律,看相同时间内哪个小组排得又准又多;再如,让各小组数出1000粒豆子。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将会认识到合作及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三、明确要求
具体明确的合作要求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还有小组应该怎样分工,组长应该怎样组织,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做什么、怎样做,都要使学生明确。在提要求时我是这样把握的,简单的要求要让学生重复一遍,加深理解;复杂的要求要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要求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讲解,而不能提出“下面你们进行小组讨论”,或是“你们在小组内说说吧”这样模糊的要求,否则就会形成少说一句话,十句补不上的被动局面,会使很多小组在合作时无所适从,合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先是通过摆小棒引发三边关系的探究,随后调整小棒长度,再让学生自己去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探究的热情,自然进入合作探究的活动,这时,我提出这样的要求:(1)请组长将组内的4种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2)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厘米、白6厘米、黄5厘米、绿4厘米。(3)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4)仔细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要求明确了,学生合作的目的性就更强了,合作的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四、专项练习
当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后,他们还需对合作技能及其具体要求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让某个或某几个学生进行相应的示范,帮助学生表达这些特定的行为。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合作技能方面存在较明显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和交流,而倾听、交流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
五、运用内化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教师可将这项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在活动中运用合作技能。一般同时进行练习的技能不超过两项。合作技能的训练由生疏到熟练,再由习惯到自然,直至完全内化,需要反复循环练习。对练习过的合作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常使用,要把技能训练与认知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不要期望等都练习完了再进行合作学习,那是不切实际的。开始学生和老师使用起来可能很不习惯,但只要坚持,就能逐渐熟练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及时反馈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应及时给予反馈技能训练的信息,以使学生能有的放矢,提高训练的效率。如每周可利用晨会时间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表扬本周合作出色的小组或同学,并让他们交流体会,同时其他小组也可进行自评。在评价中,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促使学生积极合作。
合作学习的实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在培养合作技能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言堂,一味地说教,要以启发式为主,对合作技能的认识、领会、理解、掌握、应用,都应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讓学生去体会、领悟,去消化、使用。合作技能虽然表现为外显的行为方式,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培养,它最终能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作者单位:高邮市送桥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