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做到“三读懂”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名师名家的课上,总会有精彩预设。他们常常在课文的不经意处,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和揣摩,产生许多独到的见解,令人不禁拍案叫绝。为什么同样的教材教学起来差别如此之大呢?说到底无非就是我们对文本的研读不够细致和深入。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大概意思是,凡优秀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读者要善于沿着文字表达的外显的“波”,追溯作家内心的那个“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作家所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可见,文本细读的确十分重要。
  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基础。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文本细读,我觉得应做到“三读懂”。
  一、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文本细读的第一步。读懂教材就要读懂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关注教材中描写的人物或描绘的情境,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无论是写人记事类课文,还是写景状物类课文,我们都要透过丰富的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的东西。
  通常的做法是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推敲,不难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就谈不上文本细读。
  二、读懂背景
  文本细读还要读懂文章的背景。叶圣陶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一般文章,我们先要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分析整个作品的结构,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读出作者真正的写作用意来。
  解读文本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参阅别人的意见最好在自己的解读之后,避免先入为主、人云亦云;二是作品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作家自己生活的简单再现,我们不能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划等号。
  有位青年教师为了教好《三打白骨精》一课,不仅认真研读了整本《西游记》,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还阅读了几万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每次细读,都会产生新的认识,获得不同的精神体验”。这又验证了古人说的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读懂学生
  文本细读更要读懂学生。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小”,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应怎样去引导?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面对一个个陌生或熟悉的文学作品,通过自己的细读发现它的价值,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过程。当我们从文本中发现了人性的思想光芒,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时,心中会充盈着无比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细读也是在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如果在细读文本时真正做到以上“三读懂”,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随之快速成长。
其他文献
经编间隔织物是数字化针织生产技术的典型产品之一,已在家纺用、服饰用以及产业用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家用纺织品应用类型主要包括床品用、家具包覆用和铺地用3类。经
新材料作文是介于以前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这种作文不限文体,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范围更广,但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很重要的,一篇作文不管写得多好,如果偏题,也得不了较高的分数,所以如何审题一直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难点。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点:注意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抓材料的中心  例如: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
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功利性阅读多。目前学生的阅读,大部分来自于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所选的文章都是文章中的精品,但一本教科书多则三十篇少则二十五篇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学生即使课外做一些阅读题,看一些短小精悍的美文,也是为了提高应试成绩而读的,打上了应试的功利性烙印,这样的阅读少了很多的乐趣,有时甚至是令人厌倦的。第二,浅层次阅读多。浅层
很多学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才能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义中的事例写得熠熠生辉呢?
<正>目前,综艺节目特别是真人秀类的综艺节目充斥着我国电视屏幕,许多电视台为了分得一杯羹,不惜投入大成本制作综艺节目抢占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出现。电视综艺节
谈到小说的鉴赏环节.人们往往注重细节和人物形象.认为情节仅仅是为了展现主题和人物性格而设置的。但是.当人们看小说时,最先吸引他们的却恰恰是故事情节.看完后念念不忘的。也少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愀、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李煜.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思国之情.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河.奠定了一代“悲剧词帝”的地位,史称“愁宗”。前期词作,题材较窄,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爱情,层次
将科技资源配置分为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采用超效率CCR模型对京津冀科技资源研发阶段与转化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