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家庭教育VS青少年网络成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迅速膨胀,青少年网民的增长速度更快。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青少年的特殊心理和情感需要角度入手,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和谐家庭和营造和谐亲子关系及完善家庭教育来防范和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成瘾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交际和娱乐方式被改变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可以在网上和不同国籍、年龄的人交友,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影、歌曲或是在线观看、收听,也可以在网上和众多的人一起参与网络游戏。互联网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只要输入关键词,就会有大量相关网页的链接出现。然而,互联网在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效率,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总网民数的19.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钱铭怡指出,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用户,处在13-18岁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1.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睡眠障碍等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猝死或自杀。
  2.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培养。网上交友带有虚幻性甚至是欺骗性,一些网络聊天内容弥漫着颓废情绪,语言粗俗。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错误引导和不良影响,导致其道德价值观念淡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3.导致学业荒废。一些青少年学生因沉溺网络而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最后不得不降级、休学或退学。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上网而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的更是数不胜数。
  4.网瘾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甚至有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的不健康内容,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5.易使青少年在网上结交不良朋友。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而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一些青少年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应,与网友见面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
  
  二、从家庭与亲子关系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出发,都发现了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对于当前网络发展迅速、青少年网络成瘾高发而社会对此又缺乏足够认识的现状,无疑是雪中送炭,为我们正确认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继而提出具体的矫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注点应更多地放在家庭层面,从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着眼,通过家长与青少年的平等互动,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青少年心理需求,才能从根源上找到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目前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的研究很少,从以往文献可以看到,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家庭环境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虽然亲子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从亲子关系诊断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内容来看,二者的几个大的因素是一致的,均包含拒绝、溺爱、过分支配、过度保护等因子,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为我们分析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可能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是造成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如学者张兰君(2003)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网络成瘾的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这可能是导致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席震芳和张晓阳(2005)的研究也发现: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网络成瘾。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外网络成瘾的主要群体是家庭主妇、残疾人、退休人员等,而非青少年群体。但是在我国网络成瘾的主体是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个社会现象,但中国的未成年人上网成瘾却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特定的原因。它是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一个‘果’”(陶宏开,2005)。“青少年‘网瘾’的毒发,该反思的不是青少年,而是青少年的父母和老师”(王俊强,2005)。由此可见,青少年家庭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紧张的亲子关系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家庭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不同家庭可能有着不同的具体原因,但有一点却可能是共同的,那就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中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处于由少年向成年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自然会有其作为一个人的正常需要,但由于其“孩子”的身份,他们的许多正常需要往往被作为“大人”的家长忽视甚至剥夺。当他们为争取自身合理需要时,必然会与“大人”们产生冲突,而青少年的这种努力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叛逆”,进而会对之采取较为严厉的管束,这样便会加剧青少年的反抗情绪。久而久之,青少年在心理上会出现孤僻、反抗、空虚、无助等特征,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
  在满足青少年特殊心理和感情需要方面,作为青少年的父母,首先应该对青少年的正常需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有针对行地予以满足,从而避免青少年通过网络来寻求某种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家长应该重点关注青少年同辈交往的需要、忘记烦恼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需要、闲暇时间的需要、社会学习的需要和被理解、被信任的需要等。只有家长意识到并有针对性地去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要,才能阻止青少年通过网络等其它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途径去寻求需要的满足。
  
  三、营造和谐亲子关系和完善家庭教育
  
  首先,家长应先改变自我,学习培育青少年的技能。家长教育青少年应先从自我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青少年,树立起作为青少年首任教师的责任感。同时,家长们应尽快充电,学习和丰富电脑知识,熟悉网络社会的系列活动和规则,保证可以和青少年就网络话题进行顺畅的交流。
  其次,判断青少年的网瘾是否属实,时刻做好预防工作。父母可以对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判断自己的青少年是否属于网络成瘾,一旦青少年染上网瘾,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没有网瘾则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第三,通过亲子沟通,观察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去向和状态,了解青少年的想法,预防网瘾问题的发生。只有了解青少年每天在做什么和想什么,才能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一些行为偏差。
  第四,倾听孩子对网络游戏的感受,以亲身体会尝试理解孩子的心。以自己少年时期对某事物痴迷留恋的相似经历尝试感受孩子现在的心情。当青少年觉得被理解被接纳时,他们对于家长的信任就得到恢复,也就更加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一旦青少年愿意和父母正面谈起网瘾的感受,解决这一问题就有望可待了。
  第五,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大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舒适范围。提高青少年的交往能力也是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可以从尝试改善家庭亲子沟通入手,帮助青少年建立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和信心,从而逐步促使青少年自愿走出网络、迈出家门,走向丰富的现实世界。
  第六,培养青少年的自制力,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感。青少年管不住自己,沉迷于网络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对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应消极地认为树大自然直,务必从小积极培养。同时家长可以经常与青少年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青少年的意见,并采纳其合理的建议,及时协助青少年调整负性的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制定分步计划,循序渐进地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诚然,在满足青少年特殊心理情感需要和营造和谐亲子关系、完善家庭教育上,有许多地方是重叠的,之所以将它们分开讨论,目的在于突出各自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操作中,这几个方面是应该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当前青少年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意在抛砖引玉,笔者观点的形成也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1月.
  [2]邵栀兰.如何完善家庭教育以预防和应对子女网络成瘾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7年,第25-27页.
  [3]卫亚莉.让孩子从“心”远离网瘾.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罗新安,张文新.网瘾怎么办[M].北京:海外侨胞出版社,2006年版.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5]卢勤.告诉世界,我能行——成长面对的50个问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
  [6][美]Mieheal P.Nichols Richard C.Schwartz.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7]郗杰英,胡尹庐.陶宏开:向网瘾宣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78页.
  [8]王东华.中国家长教子书4——亲子互动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版.
  [9]陶然.孩子上网成瘾父母怎么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0]朱运致.成长的快乐——家庭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学生为例。从大学生生活作息及体质状况和大学生的精神状况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 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 亚健康作息 体质 精神状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几年前学校请进了张熊飞教授和他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又适逢课改大潮涌来,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论一时之间让人有些应接不暇。后来,通过多次聆听张教授的报告和评课,并深入学习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新课程理论培训,我才逐渐理出头绪,对他们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感觉在矛盾中涅槃。痛苦而又兴奋。  “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目的,完全是
期刊
摘要:如何实现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历史课堂优质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历史 课堂 优质 教学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两种:一是人为生硬地联系,是形式上的外在的联系,称之为“机械学习”:二是自然地有机地联系,是实在的内在联系,称之为“有意义学习”或“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只是凭“机械识记”死硬地将知识装入头脑中,对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但是设计教育至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高校设计艺术教育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薄弱环节,社会与设计产业对设计艺术教育的需求与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产生现实矛盾。要多方面探索综合大学及多科大学艺术教学的形式,开拓设计学科及艺术专业布局的新思路。  关键词:艺术学院 教学形式 设计艺术工作室    中国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观念的改变,课堂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古董”,敢于争议——善于争议——乐于争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争议 学生 语文 课堂    马克思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文
期刊
笔者通过对2006年、2007、2008高考数学试题的分析,预测2009年高考数学命题具有如下“十化”趋势:  ①重点知识主导化。②知识结构综合化。③思想方法突出化。④能力立意理性化。⑤新增内容工具化。⑥实际问题数学化。⑦高等数学初等化。⑧题型设计创新化。⑨试题结构开放化。⑩新标思想理念化。  学生们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考试大纲》,关注“十化”趋势进行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究竟如何复习呢?下面笔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教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口语的环境,师生互动,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英语环境 操练 实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成为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contribute 实例为入口,基于本族语者语料库(Brown 和LOB)和中国大学生写作语料库(WECCL)的对比研究,从使用频率、义项选择和使用及语义韵特征三方面揭示中国大学生对该动词少用现象,并分析出少用的三个原因,即:母语迁移、有限的语言输入和字面翻译。  关键词: 语料库 动词少用 语义韵    1.引言    现代语料库指存放在计算机里的大量原始语料文本或经过加工后带有
期刊
通读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Ⅰ的物理试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套试卷的物理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符合考试的定位,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体现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有利于高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综观整个试卷,物理试题结构合理,保持相对稳定,题目源于教材,稳而不难、新而
期刊
在中学众多学科中,生物可以说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科学,知识对象均来自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大多是活生生的熟悉事物。对于它们,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较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学习欲望,以满足其求知的心理需求,也生成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苦与乐;更重要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