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随“变”一点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这一主张,将学生看作了大写的“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对现今教育仍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陶先生还说:“教员的天职是变化。”可见,教师的“教”不可一成不变,因为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不同的,教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教学中的生成更是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应思变,求变,以变应变。但万变须不离其宗,那就是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随“变”一点,灵动一点?如何让学生学得有效一点,快乐一点?笔者从以下四点谈自己的看法。
  一、 随时机之宜,变教学顺序
  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与季节、节日相关的课文。这些课文能带领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了解五彩缤纷的国内外节日,文质兼美,实用性强。虽然课文在编排上考虑到了时间因素,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但与实际教学的时间多少有些偏差。因而常常出现学生身着大棉袄,对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在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奇怪现象。面对此种怪现象,我们需要“变”。
  二、 随内容特点,变教学策略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先生一句话道出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导”,且要“多方设法”。此“法”便是我们所说是教学策略。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只能“导”出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很好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價值观的获得。因此,我们的教学策略需要“变”。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许多生字新词,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像“挡”、“刮”等较易掌握的字就随文学习,而较难的则归类学习。不同类的生字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榛子”、“紫貂”等物产名,教师就配以图片,使其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四个同为“氵”旁的生字——“汇”、“涨”、“淙”、“浸”,教师则在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偏旁之后,出示了一幅水的动态图,让学生根据四个字的不同意思,将它们摆放在图的不同位置。
  教师示范:看这河里的木头,泡在水里,没在水里就叫“浸”。我把“浸”字放在这儿(拖动“浸”字至木头上)。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起小手
  生1:我觉得“涨”字应该放在溪水满上来的地方。因为“涨”就是水满上来的意思。
  生2:把“淙”放在水流动的地方,因为“淙淙”是小溪流水的声音。
  生3:我觉得“汇”可以放在两条小溪合到一起的地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又与学生一起,结合水的动态图,把四个字的意思更加精确地说了一遍,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字虽然都是“氵”旁的,都与水有关,但意思不同,用法也不同。
  同样是生字教学,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达到不同目标,我们有的可以选择“随文学习”,有的应当尝试“归类呈现”;有的可以“请图片帮忙”,有的需要“在动画上摆放”。 可见,教学策略需随所教内容的特点灵动而变。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因此,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寻得适合的教学策略,以我们的智慧“导”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三、随课堂走势,变教学方案
  叶澜教授曾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教师期望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而学生往往会“节外生枝”。当课堂上的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样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感到束手无策。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变”。
  那是一次市级赛课,笔者教学的是《女娲补天》。
  “女娲难过极了,她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课文的2、3、4小节,想一想女娲做了几件事?每件事情分别用一个字来表示。”此处笔者预设的答案是:女娲做了四件事,概括为:救、找、炼、补。而学生站起来回答的却是五件事:求、造、找、炼、补。笔者镇定地把学生说的五个字写在黑板上,并表扬他找得好。然后追问:
  “女娲去求雨神为了什么?”
  “救人。”
  “救谁?”
  “救被围困在火里的人。”
  “那造船又是为了干什么?”
  “救水中的人。”
  “那么一个‘求’,一个‘造’,能不能并成一个字?”
  “救。”
  “是啊,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救人哪!”笔者把黑板上的“求”和“造”擦去,认真地写上一个“救”字。
  教师对课堂要有预设的方案与计划,但又不能限于预设与计划之中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试想,笔者若因学生的回答与课前预设产生偏差而将其否定,执意继续预定的方案,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保持吗?后面的精彩生成还会出现吗?因此,出现课堂走势与预设不一致时需要教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生命活动,根据课堂呈现出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课堂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
  四、随学生思维,变教学节奏
  一堂好课,必须是张弛有度的。“张”即教学内容的“展”,教学节奏的“快”,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处于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弛”则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节奏加快、教学高潮过后的一段缓冲,亦指学生思维放松的状态。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行马,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当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过张或过弛时,就需要“变”了。
  笔者教学《老人与海鸥》,问学生:“你还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找到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同学们,看着他找到的这句话,其中有一个词语反反复复出现了好几次,哪个词?
  生:褪色。
  师:什么情况下东西会褪色?
  生:时间用得很长,经常使用。
  师:是啊,十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的过时布衣已经穿得
  生:褪了色。
  师:蓝布包已经背得
  生:褪了色。
  师: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
  生:褪了色。
  师:可是,这十多年来,没有改变,没有褪色的是什么?
  生1:没有改变的是他日复一日对海鸥的照顾。
  生2:没有褪色的是老人对海鸥的那份爱。
  生3:没有褪色的是老人执着与爱心。
  ……
  “褪色”是体会老人生活俭朴的关键词。笔者紧扣该词,多次在提问中加快语速,提高语调,强调重音。尤其在引说三个“褪了色”更是如擂战鼓,一槌一槌地重击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也思维敏捷,回答精准,在引说部分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急速升温。笔者随即话锋一转,问“没有褪色的是什么”,此时学生已有了充分的体会,回答如竹筒倒豆子——干脆利索。这,就是“张”。快节奏的“张”,引得妙语如珠;而慢节奏的“驰”,则能发人深思。
  教学节奏的把握是一门艺术。只有张而没有弛,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跟不上来,或是出现断裂的状态。而只有弛没有张,就会使课堂教学松松垮垮,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所得便少。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判断该“张”或该“弛”,并善于变化自己的语言和腔调来增加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节奏。
  以学定教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切实地把这一点落实下去,随时机之宜、内容特点、课堂走势及学生思维等教学实际不断地调整或改变教学的顺序、策略、方案及节奏,不仅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立足千变万化的语文课堂,一起来做随“变”的语文老师吧!
其他文献
数学学困生,是指因自己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方面潜质的学生。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小学数学的学困生的类型主要有学习不得法型、贪玩懒惰型、知识断层型、情感中断型。  有效转化小学数学的学困生,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创设有利氛围,从根本上找到原因,消除导致学困生的障碍,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
期刊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组织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
期刊
本人是一名村小教师,在农村扎根近十年。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爷爷奶奶的溺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学教学越来越难教导。那我们只能不断提升本身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就此,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Do a survey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能使英语课堂成为一个充满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做中学”,可以学以致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个活动往往因为是教学设计中的收尾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对Do a survey 活动的基本支撑理念、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实施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Do a survey 问
期刊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实现每名学生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探究式教学是深受人们青睐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探讨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  目前,在新课标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素质教育倡导开展“探究式”教学,并取
期刊
背景:随着新版PEP小学英语教材的出现,如何上好每个单元最后一个课时阅读写作课成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和有关专家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热门课题。日前,我有幸参加了金华市三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活动,其中来自东苑小学陶镌老师的一堂阅读写作课让我印象深刻。  小学英语阅读写作教学的实施一般可分为pre-reading,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个阶段。虽然大致的步骤和方向是确定的,但具体的
期刊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会学习。要学会学习,首先得学会预习。其次,学会听课。再次,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第四,学会复习。第五,学会阅读。而教師要一环紧扣一环,一步不让,严格要求,逐步使学生养成习惯。具体如下:  一、课前准备习惯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学校实行两分钟预备铃制度要求学生听到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桌子上指定的位置;
期刊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言学习诸多环节中的第一环节。英语预习大致可以分为阅读预习、语法预习、听力预习、单词预习、作文预习等,不同课时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和模式。  一、单词预习  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师教读和讲解单词之前,通过拼读规则、查词汇表或网上查询等方式理解词义并进行记忆。最好通过语境来猜测单词的词义,对于重要的动词和名词可先查字典,了解其相关的动词搭配、词组搭配、引申意义或者派生
期刊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也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然而,班主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作用。  一、率先垂范做学生心中最亮的镜子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学校班主任就是家长所以有什么
期刊
人们常用“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來形容不可能发生或做到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的冒出来,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开始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付诸行动,太阳也可以从西边升起,为此,我一直努力着。  提起我们班的大小姐——吴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父母的过度宠爱,放任自由,造成了她任性、刁蛮、自私的性格,刚接她们班的时候,我就对她的大名有所耳闻,心里也很好奇:到底是一个怎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