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教育服务均等化,本文主要说明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城乡所存在的教育服务不均等的现象及原因,并提出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若干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城乡教育服务; 均等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指出要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现阶段的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医疗卫生、基本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而教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多极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全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多种元素,其中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则是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包括教育权利均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既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基础保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的多样化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也是和谐社会内在的、基本的内容,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因此也是体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每个公民享有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而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程度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和理论前提的。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和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传承、创造文化,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责,教育的发展程度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实现教育公平,必然要求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手段时,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公平能给人们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显著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教育服务的均等,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凭借自己的智力和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这一点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所以,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既是体现教育公平,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和实现途径,它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赖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应当成为今后的一个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把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不断追求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會的构建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
1、城乡教育机会的非均等化
教育机会均等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该受到同等对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实施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首先要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城乡差距所引发的 “择校热”愈演愈烈,有些学校因利益驱动巧立名目,名正言顺的收取择校费,将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拒之门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领域,招生名额的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线远低于其他省份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城乡教育机会的非均等化。
2、城乡教育服务质量的非均等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在教育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乡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长期存在,城乡之间软硬件设施建设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人口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高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城乡师资力量的明显差异,都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有所不同,使得农村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势必会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服务质量的非均等化。
3、城乡受教育权利的非均等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城乡间受教育权利的非均等化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而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在高等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农村学生主要集中于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于重点院校的现象,这必将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这些都说明我国城乡受教育权利非均等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失衡
现阶段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较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城市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1492.2元,初中生2671.2元,而农村小学生476.1元,初中生861.6元,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会导致城乡教育服务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城乡教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影响到教育公平原则的实施,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2、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之间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别,导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硬件”方面,城市学校往往具有较好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在“软件”方面,城市学校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而在上述方面,农村都处于绝对劣势,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必然会造成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
3、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导致重点学校的出现,加剧了教育的非均等化
在各地区尤其是某些城市中,为了体现本地区较高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一些部门往往热衷于加大对重点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学校的建设中,而对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往往关注不够,投入的经费与关注和这些重点学校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导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4、经济发展差距带来城乡教育服务差距
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乡教育服务的非均等化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到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日趋加大。同时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得城乡居民对教育資源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非均衡,一方面,城镇居民需要政府和学校提供更多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教育支付能力不足,降低了对教育的有效需求,这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制度城乡分野,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这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的原因。
三、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1、坚持依法治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教育发展战略应该首先放在农村,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教,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保障好每个公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教育制度必须面向全体公民,要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服务的第一准则,使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范畴内维护其“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营利性。紧紧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不断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还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能力。
2、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加紧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不但要加紧对于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室、教学设备等各方面农村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软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等,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通过各种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或者优秀大学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尤其是支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切实保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3、实行城市教育全面反哺农村教育
建国以来国家设立的种种制度政策,有明显“偏袒城市”的倾向,形成了以“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统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施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水平, 要尽可能地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
4、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
要把保证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建立农村教育补偿机制,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补偿力度,最大限度地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 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在教育政策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全体公民的教育公平。在公平与效率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标中,教育政策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价值目标,承认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教育权力博弈的合法性,建立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公共教育权力的制衡机制,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走均衡发展的教育之路,不断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统筹城乡事业发展的“一元标准”, 即以一个标准配置城乡教育软硬件设施;以一个标准要求衡量城乡教师工作,最终实现城乡学生培养质量一个标准,解决城乡教育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上)教育发展研究2000(8)
[2]杨述明 《统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意义与途径》《学习月刊》2007 年第 9 期下半月
[3]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傅宝英 《城乡和谐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湖北教育》2005年4月
[6]张声勇 《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万州教育网2008年3月25日
关键词:
和谐社会;城乡教育服务; 均等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指出要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现阶段的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医疗卫生、基本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而教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多极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全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多种元素,其中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则是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包括教育权利均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既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基础保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的多样化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也是和谐社会内在的、基本的内容,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因此也是体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每个公民享有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而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程度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和理论前提的。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和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传承、创造文化,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责,教育的发展程度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实现教育公平,必然要求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手段时,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公平能给人们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显著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教育服务的均等,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凭借自己的智力和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这一点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所以,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既是体现教育公平,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和实现途径,它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赖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应当成为今后的一个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把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不断追求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會的构建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
1、城乡教育机会的非均等化
教育机会均等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该受到同等对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实施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首先要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城乡差距所引发的 “择校热”愈演愈烈,有些学校因利益驱动巧立名目,名正言顺的收取择校费,将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拒之门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领域,招生名额的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线远低于其他省份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城乡教育机会的非均等化。
2、城乡教育服务质量的非均等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在教育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乡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长期存在,城乡之间软硬件设施建设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人口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高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城乡师资力量的明显差异,都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有所不同,使得农村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势必会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服务质量的非均等化。
3、城乡受教育权利的非均等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城乡间受教育权利的非均等化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而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在高等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农村学生主要集中于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于重点院校的现象,这必将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这些都说明我国城乡受教育权利非均等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城乡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失衡
现阶段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较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城市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1492.2元,初中生2671.2元,而农村小学生476.1元,初中生861.6元,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会导致城乡教育服务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城乡教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影响到教育公平原则的实施,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2、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之间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别,导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硬件”方面,城市学校往往具有较好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在“软件”方面,城市学校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而在上述方面,农村都处于绝对劣势,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必然会造成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
3、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导致重点学校的出现,加剧了教育的非均等化
在各地区尤其是某些城市中,为了体现本地区较高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一些部门往往热衷于加大对重点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学校的建设中,而对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往往关注不够,投入的经费与关注和这些重点学校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导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4、经济发展差距带来城乡教育服务差距
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乡教育服务的非均等化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到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日趋加大。同时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得城乡居民对教育資源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非均衡,一方面,城镇居民需要政府和学校提供更多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教育支付能力不足,降低了对教育的有效需求,这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制度城乡分野,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这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的原因。
三、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1、坚持依法治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教育发展战略应该首先放在农村,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教,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保障好每个公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教育制度必须面向全体公民,要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服务的第一准则,使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范畴内维护其“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营利性。紧紧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不断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还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能力。
2、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加紧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不但要加紧对于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室、教学设备等各方面农村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软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等,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通过各种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或者优秀大学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尤其是支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切实保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3、实行城市教育全面反哺农村教育
建国以来国家设立的种种制度政策,有明显“偏袒城市”的倾向,形成了以“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统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施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的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水平, 要尽可能地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
4、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
要把保证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建立农村教育补偿机制,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补偿力度,最大限度地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 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在教育政策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全体公民的教育公平。在公平与效率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标中,教育政策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价值目标,承认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教育权力博弈的合法性,建立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公共教育权力的制衡机制,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走均衡发展的教育之路,不断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统筹城乡事业发展的“一元标准”, 即以一个标准配置城乡教育软硬件设施;以一个标准要求衡量城乡教师工作,最终实现城乡学生培养质量一个标准,解决城乡教育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上)教育发展研究2000(8)
[2]杨述明 《统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意义与途径》《学习月刊》2007 年第 9 期下半月
[3]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傅宝英 《城乡和谐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湖北教育》2005年4月
[6]张声勇 《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万州教育网2008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