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明 会游戏的学院派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松垮垮的牛仔裤和皱巴巴的T恤衫,也没有一脸的络腮胡和披肩长发,艺术家身上惯有的颓废系标签,在画家王向明这里都找不到。鸭舌帽,黑框眼镜——派学院派的温和内蕴,在整个画室饱满激烈的色彩冲突中,既矛盾又无比真实。
  保罗·克利歪着脑袋,目光空无地看着这个世界,他脑海中跃动着古怪的几何线条,谁可以捕捉得到?
  
  鸟、大师与裹小脚的女人
  
  《克利永在沉思》是王向明“大师系列”中的一件作品,这个系列近年屡屡拍出高价,他说,最开始是为了向大师致敬,因为再辉煌的大师,不拿抹布擦擦,招牌也会暗。但是从艺术大师到时尚大师,再到哲学、心理学大师,王向明走得越来越远,欲罢不能。“如果是我,我会加些什么?”解构大师的乐趣妙不可言,在对方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中加进自己的思考,这场对话让人着迷,就像与大师跳了一段轻快的华尔兹。
  从《鸟》、《中国情》到《走向新世纪》《假面》再到现在的《向大师致散》,王向明总是在作品中不断发问。
  每一幅“大师系列”中,面目模糊的民国人物都会出现在画面的角落。轿夫,苦力,长衫马褂的先生,西装革履的少爷,戴着瓜皮帽的孩子,系着对襟扣子露出尖尖小脚的旧式女子,烫着卷发穿着露肩旗袍的洋派贵妇,共同的特点是一脸麻木表情,如果可以算有表情的话,苍白地呆在大师天马行空思想的角落。
  王向明说,他喜欢把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拉进一幅画中,比如某个大师在1916年创作了一件代表作品,他就会想那时中国人在做什么,然后添在大师光环的背后。东方灰色的苦难和西方斑斓的艺术蓬勃重叠在一个时间维度上,这种比较甚至带着调侃,“是什么原因?我有些不同的想法,得不到答案,就把问题抛出来,但我不会把问题表现得血淋淋。”
  色彩鲜活的植物和鸟类充斥着画面背景,似乎使矛盾变得柔和,这也是王向明最好的签名。鸟类贯穿在王向明绝大部分的作品中,圆润而安适,不同于徐文长笔下的鸟,总是阴鸷地看着世界。
  以自己的方式与经典游戏,与传统游戏,似乎是一个学院派艺术家的另类顽皮。
  
  三张连环画拍了7万
  
  王向明身上很少有艺术家的神经质与拧巴,总是还未说话,眼角已经弯了。他带着作品在日本参展,展会结束到了银货交割的环节,主办方给了他一张消费明细,参展几天来每一项消费分毫不差地列在上面——就连某天下午和对方喝了杯咖啡,费用也会平摊算上。但王向明对东道主锱铢必较的严谨不以为忤,还乐呵呵地说,“日本人也很客气,有些项目会标注‘无费’,意思是不产生费用,也就是由对方请客。”
  毕竟,当一个艺术家比同一辈很多人走得顺畅,画里画外都会有一种通达。
  1978年春天,王向明参加高考,父亲天天在楼下等录取通知书,北京电影学院的通知书来了,父亲藏了,浙江美术学院的通知书来了,父亲又藏了,最后才等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通知书——经历十年动荡,老父亲唯一的心愿就是儿子留在身边。“如果当时去了北电,和张艺谋是一届,就搞电影了。”
  十年“文革”积压着大量生源,4000多个考生中只录取了20个学生,同一个美术班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34岁。
  王向明说,近几年自己的作品流通量很小,于是大学时代的画也被人搜罗到拍卖会上,其实当时的“创作”只是几笔涂鸦,有些连个签名都没有。这样的行情在当年是绝想不到的,那个年头,画画和挣钱基本是绝缘的。
  1982年王向明从上师大毕业,正赶上出国潮,中国学生以扎实功底和写实技法在美国受到欢迎,美国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语言要求低,不用考托福,寄几幅作品过去就行。王向明就和那一代很多“艺青”一样,被大浪卷到了彼岸。
  不过在美国逛了一圈发现,中国小有名气的画家在那里生活很辛苦,只得靠补画或教小孩子画画为生,功力都荒废了,这让怀揣梦想的王向明很伤感。“这一批人始终没有进入主流社会,后来心灰意冷回到国内,发现国内画坛已经被长期在此经营的后辈占领,同样没有立足之地。”这样的悲哀在先行者身上何其普遍。
  呆了三四年回国,王向明在母校谋了一份教职,既不用担心生计又有充裕的时间创作,彻底跨入学院派行列。鸟的意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并渐渐地固化成个人的标志。“我在美国住在圣地亚哥,离墨西哥不远,经常开车去那边的自然保护区看看鸟,看看植物,自由安适。”人与自然的主题贯穿在此后10多年的创作中。
  很快,王向明第一次体会到画画带来的经济效益。1985年,他的作品《渴望和平》获中国青年画展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得3000元奖金——当时一个大学生的工资只有40多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不过获奖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当时油画没有市场,没人买画,也没出版社出画册。十年之后,香格纳画廊老板劳伦斯才开始蹬着一辆自行车去画家家里收画。
  唯一能靠画画“创收”的方式就是画连环画,“现在知名的画家几乎都画过连环画。”当年东南亚许多连环画出版社都把编辑部放到中国,这里的劳动力便宜。一张画能卖50元,如果勤奋一些,一年画下来可以赚几十万——当时的“万元户”就已经是富豪的代名词。
  画家和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没什么保障,那时画家还只会乖乖地作画,不大会经营。“编辑觉得你画得好,就写封信过来向你约稿,把脚本给你,你画好再寄过去,他觉得好就用了,不好就扔一边,也没有定金。”当年的手稿多已散佚,等想回头去找,出版社都已经人去楼空。
  王向明早期的连环画曾在拍卖会出现过三次,前两次他没得到消息,第三次出现的几张,讲的是女红军找队伍的故事,王向明本待收入囊中,但一位收藏家对这几张连环画志在必得,“他要挂在他女儿房间,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三张连环画拍了7万元。
  
  从仕女到达利
  
  90年代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渐渐多起来,劳伦斯在波特曼酒店走廊里摆的画摊生意兴隆。最初,老外对写实的清朝仕女图很感兴趣,女子手里总是拿把折扇或丝巾,眉眼温婉,似乎最代表中国形象。这些画画得很细致,有些旅游商品的味道。
  收藏者的爱好决定了油画风格,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画仕女。当然,对老外来说2000美元以下的作品都不算投资收藏,只是一件消费品,在家里挂一段时间就送到二手店,再换一幅。
  油画渐渐有了动静,原本只有上海朵云轩,之后北京荣宝斋在经营国画时也顺带卖几件油画;从嘉德拍卖行成立开始,专营油画的内资外资画廊也冒了头,当然,靠谱或不靠谱的艺术经纪人也出现了。
  最先来内地收画的是台湾画廊,那几年正是台湾经济泡沫吹得盛的时候。“一个外科医生就能收个十几幅,他们先翻翻专业杂志,凡是得奖的作品都收。”
  王向明签了一家台湾画廊,一米见方的一幅油画可以卖千把块钱,已经很知足,但并不知道拿到台湾可以翻十几倍。“台湾人更多是考虑画的流通价值,把画像股票一样,低买高抛。”
  王向明那时一年画20多张油画,台湾地区本地消化五六张,余下的都被日本、韩国或是欧洲的收藏家收走。王向明偶尔在拍卖会上看到自己的早期作品,如果是转折期的作品都会拍回来,有一次花30万拍回一张50cm*50cm的作品,当年只卖了几百元。
  没几年工夫,台湾经济泡沫破灭,炒画的投机客都撤了回去。但内地的画市起来了。艺术市场翻滚的10多年,資本一直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市场在变,因为受众在变。”王向明谈到,“陈逸飞以3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画市场很好,因为香港台湾地区的很多富商年轻时都有这么一段经历,可能小时候呆过,或者有个情人在上海,对那个年代的上海怀有很深的依恋,所以看到这样的画觉得特别贴心,愿意出大价钱买。”
  70年代的人做生意发达后,更喜欢收藏政治色彩的艺术品,倾诉一种对时代的不满。更年轻的一辈人有了经济实力后,会追求个性化的东西,“慢慢象征性的感觉出来了,开始追捧达利这样的作品——比如今天你跟我见面,我可以把你画成很美丽,也可以把你画成很丑陋,因为我把自己的潜意识加在里面。”以独有的符号来抗衡资本市场的侵蚀,这似乎是个好方法,但过分使用又会有“这个人在不断地复制自己”的嫌疑。
  王向明沉思着,就像他笔下的达利一样。
其他文献
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故宫重新成了媒体热门,第一是芮成钢关于故宫建福宫的报道引起了热议。故宫虽矢口否认,却被行业内人士揭露建福宫确有其事。开张时到场祝贺的有宁高宁、王石、刘长乐、马化腾、沈南鹏、王中军、梁信军和苏芒等大腕,有人还拍下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在边上作陪的照片。第二,自然是故宫失窃,堂堂中国最重要的文物机构之一,却被“毛贼偷走了国宝。而后一幅错别字锦旗更是让故宫丢足了脸面。  其实故宫真要
期刊
施元亮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收藏家,只是个搞篆刻、写书法的印人和书家。  他的家,有些凌乱。桌上、几案旁,这里堆着—摞书法作品,那里码着—排寿山或鸡血石。他的那些书家工具、篆刻器物随意地摆放着,满橱满墙的书籍和紫砂壶们挤挤挨挨。你—抬眼,目光便与国画大师的作品相撞。—俯身,便可能和—块汉砖相遇。  和前辈比起来,1960年代生的施元亮在篆亥艺术领域,只能算个后生,但他的艺术口碑和实力,却小觑不得。刘旦
期刊
佐佐木眼睛很红,刚才那两扎啤酒他喝得有点急。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至少人没事。人没事,家就在。  还能说什么呢,我一个外国人,能说的也就是这个。海啸来时,佐佐木在前面跑,海浪在后面追,三次海啸,佐佐木的家没了。  你看看我,他说着把脚上的一只鞋脱下来,是拖鞋,鞋面上印着石卷高校四个字。  只有在酒馆里,你才能找到一个认识你不到10分钟就脱鞋给你看的日本人。  我说哥们你要哭,躲厕所哭或者到外面
期刊
陈光标很忙。  天灾人祸太多了。他出现在日本街头,又出现在云南盈江,高举红色的人民币,现场派钱。在悲天悯人的情绪笼罩下的灾区,陈光标用他所理解的方式来展示他的善意。  他向媒体提供的照片里,他高举右手,指向远方,或者一手举起一摞百元大钞,另一手比划出一个V字——如同一场行为艺术。  以陈先生的胸怀,这样评述他的表演想来不会引起他的不快,高调行善本来就是他的原则,这样的争议对他而言不过一片鸿毛而已。
期刊
新材料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广泛,成为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未来的发展将以节能环保为前提,作为众多产业发展的基石,新材料将被我国重视并得以广泛使用。由于新材料下游行业涉及广泛,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新材料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每年对新材料的需求增长20%,
期刊
陈晓出局,也许从国美内战启幕那日起就是一个被注定的结局。始于去年8月的国美内战,最终以陈晓离开、原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而画上句号。  在2010年9月28日的国美特别股东大会上,陈晓得以留任,但是关于陈晓离开的传闻和猜测从未停止。而在2010年12月17日的又一次特别股东大会上,邹晓春和黄燕虹顺利进入董事会。此后,舆论普遍认为,陈晓离开国美几成定局,唯一不确定的是只剩下时间。
期刊
每到有歌剧演出的夜晚,纽约林肯中心附近的餐馆都会爆满,观众们一般会先享用一盘寿司或一份牛排,然后才步入大都会剧院的马蹄形大厅。  此时在歌剧院的后台,演员们也在期待着一顿大餐——当然不是让人倒胃口的盒饭,而是用筷子或直接用手,享用一桌地道的中餐,主菜很有可能是北京烤鸭。  做鸭子的不是什么大厨,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他站上大都会的舞台已经有70年了,仅在一个剧院就饰演过26个的
期刊
悲观主义者习惯发出这样的呐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现实如方力钧者,则从“像野狗样的生存”中,自成一派“艺术成功学”。  毫无争议,方力钧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当代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一幅作品拍到几百万、上千万。但在熟悉的人看来,他即使不画画,做其他事也能成,因为太知道如何做人、做事。  或许世上只有这两种人能像明星样如日中天。一种是性格太“个”,如苹果
期刊
早在2007年,深圳、上海和北京三个地方的产权交易所,就几乎同时提出了要构建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于是,“文交所”的概念正式在国内诞生。紧接着,成都和天津也相继高调成立了各自的文交所,短短3年时间,文化艺术品与资本之间对接的桥梁初步搭建完毕。  简单解释文交所的操作,其关键词是“拆分”。即将一件(或几件)价值不菲的艺术作品整体打包后,作为交易所中挂盘的一个投资标的,再进行拆分交易,给
期刊
张兰卧室里挂着潘玉良的彩墨画《浴后四美姿》。每天清晨7点起床,看见这张画就很开心,微笑着面对第一缕阳光。  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梳头、不洗脸,拿着游泳衣就到会所去游泳,有时也会慢跑1小时。  都说大S是美容大王,作为大S的婆婆,张兰也是不折不扣的时尚达人。世纪大婚上,她居然穿了件红色肚兜旗袍加披肩,令人不敢相信她已有50高龄。有次开会,李亦非惊奇地发现她穿得异常隆重,黑底金色小蹴的衬衫,搭配了香奈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