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6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对我省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既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回顾这项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其中凝结了全省上下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各有关方面特别是农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与巨大奉献。
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全省河塘疏浚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省级财政为此专门拿出1.5亿元,市级财政同步补助5800万元,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群众自愿投工投劳1237万个工日,再加上各地县级财政出资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等多渠道筹集来的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开展。
水利厅会同财政厅编制了细致的疏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在河塘疏浚整治中需要机械施工的土方工程投资,由地方政府帮助筹集,不得向群众集资摊派,对苏北和苏中以及苏南茅山老区,给予重点补助。各地在实践中,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积极推广以土换资、水面资源承包经营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了以政府补助与群众投工投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为降低施工成本,省委、省政府批转有关部门报告,对村庄河塘疏浚用电给予电价优惠。为确保农村河道疏浚资金规范使用,省有关方面于2005年底专门出台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全部实行阳光操作,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廉政合同制”,公布举报电话,要求工程实施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为真正把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实事工程,有关部门在制定的验收标准上特地明确,河道整治验收必须有村民代表参与,河道整治的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验收结果还要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在整个河塘疏浚整治过程中,各地坚决执行省委提出的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的严格规定,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对此满意。
长效管理,保障流水长清
为防止村庄河塘陷入“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着力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以整治村庄河塘为抓手,做到“清管并重,一清就管”,强化对农村环境、卫生、生态的综合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农村,常常见到专职的河道综合环境管理员,他们专门负责打捞水面漂浮物、整坡护岸及管护沿河林木。江阴市率先从整治“家河”扩展为彻底改善农村综合环境。结合村庄河塘的全面整治,该市在每个村建起2-3个化粪池,每20户左右设置1只生活垃圾箱,配备专职环卫队伍,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投放、定期清运。目前,全市已有15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省级调研,80万农民从中受益。张家港市在城乡河道管理中全面导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河道保洁内容和标准、检查考核频次和办法等进行量化。
苏中大部分地区通过县级财政适当补助和水面资源承包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河塘维护管理经费。靖江市的做法是,市级财政按行政村每年补助300元,不足部分用村庄河塘承包经营的收入解决。海门市三阳镇普新村将河塘整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全村沟河已全部符合淡水养殖条件,新扩水面养殖400多亩,发展生态苗木、高效蔬菜等1300多亩,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苏北有的地方采取划分党员责任区、村民门前三包的方式落实管理责任,有的地方通过林权转让、河塘承包等多种措施落实河塘疏浚管理。淮阴区丁集镇丁集村从今年1月4日起,共疏浚河塘沟渠12条,辟出可复垦土地13亩。村里打算,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在复垦后的土地上规划建设一条步行街,将出售门面房所得40万元用于村里的环境综合整治。疏浚河塘还带动了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沭阳县沭城镇前巷村是全镇村庄河塘整治首批试点村之一。该村通过整治4个废沟塘,疏浚河道5.5公里,新增水面20余亩,新植花木2.5万株。结合河塘整治,村里加强了“一池三改”,即建起了55个沼气池,加快了改厨、改圈、改厕步伐,较好地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为民办事,描绘宏伟蓝图
到目前为止,在村庄河塘整治中,全省17822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5.7%)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自愿投工1237万个,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近7亿元(其中省补资金1.5亿元),完成土方1.68亿立方米,占省下达土方计划的168%。疏浚整治过的河道,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引排功能,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凸现了“疏浚一条河塘,盘活一方水系,复垦一片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的综合效益。
疏浚整治农村河道,是各级党委、政府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干群贴心河、洁美家园河、文明道德河”。
农村河道疏浚工作仍在继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利工作,只要始终坚持为农民着想、为农民办事、为农民解忧、为农民谋利的基本原则,就一定受农民欢迎,就一定能持久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利厅)
责任编辑:袁 文
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全省河塘疏浚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省级财政为此专门拿出1.5亿元,市级财政同步补助5800万元,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群众自愿投工投劳1237万个工日,再加上各地县级财政出资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等多渠道筹集来的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开展。
水利厅会同财政厅编制了细致的疏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在河塘疏浚整治中需要机械施工的土方工程投资,由地方政府帮助筹集,不得向群众集资摊派,对苏北和苏中以及苏南茅山老区,给予重点补助。各地在实践中,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积极推广以土换资、水面资源承包经营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了以政府补助与群众投工投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为降低施工成本,省委、省政府批转有关部门报告,对村庄河塘疏浚用电给予电价优惠。为确保农村河道疏浚资金规范使用,省有关方面于2005年底专门出台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全部实行阳光操作,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廉政合同制”,公布举报电话,要求工程实施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为真正把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实事工程,有关部门在制定的验收标准上特地明确,河道整治验收必须有村民代表参与,河道整治的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验收结果还要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在整个河塘疏浚整治过程中,各地坚决执行省委提出的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的严格规定,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对此满意。
长效管理,保障流水长清
为防止村庄河塘陷入“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着力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以整治村庄河塘为抓手,做到“清管并重,一清就管”,强化对农村环境、卫生、生态的综合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农村,常常见到专职的河道综合环境管理员,他们专门负责打捞水面漂浮物、整坡护岸及管护沿河林木。江阴市率先从整治“家河”扩展为彻底改善农村综合环境。结合村庄河塘的全面整治,该市在每个村建起2-3个化粪池,每20户左右设置1只生活垃圾箱,配备专职环卫队伍,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投放、定期清运。目前,全市已有15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省级调研,80万农民从中受益。张家港市在城乡河道管理中全面导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河道保洁内容和标准、检查考核频次和办法等进行量化。
苏中大部分地区通过县级财政适当补助和水面资源承包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河塘维护管理经费。靖江市的做法是,市级财政按行政村每年补助300元,不足部分用村庄河塘承包经营的收入解决。海门市三阳镇普新村将河塘整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全村沟河已全部符合淡水养殖条件,新扩水面养殖400多亩,发展生态苗木、高效蔬菜等1300多亩,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苏北有的地方采取划分党员责任区、村民门前三包的方式落实管理责任,有的地方通过林权转让、河塘承包等多种措施落实河塘疏浚管理。淮阴区丁集镇丁集村从今年1月4日起,共疏浚河塘沟渠12条,辟出可复垦土地13亩。村里打算,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在复垦后的土地上规划建设一条步行街,将出售门面房所得40万元用于村里的环境综合整治。疏浚河塘还带动了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沭阳县沭城镇前巷村是全镇村庄河塘整治首批试点村之一。该村通过整治4个废沟塘,疏浚河道5.5公里,新增水面20余亩,新植花木2.5万株。结合河塘整治,村里加强了“一池三改”,即建起了55个沼气池,加快了改厨、改圈、改厕步伐,较好地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为民办事,描绘宏伟蓝图
到目前为止,在村庄河塘整治中,全省17822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5.7%)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自愿投工1237万个,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近7亿元(其中省补资金1.5亿元),完成土方1.68亿立方米,占省下达土方计划的168%。疏浚整治过的河道,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引排功能,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凸现了“疏浚一条河塘,盘活一方水系,复垦一片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的综合效益。
疏浚整治农村河道,是各级党委、政府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干群贴心河、洁美家园河、文明道德河”。
农村河道疏浚工作仍在继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利工作,只要始终坚持为农民着想、为农民办事、为农民解忧、为农民谋利的基本原则,就一定受农民欢迎,就一定能持久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利厅)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