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怍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实践,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复习型”教学导入被打入“冷宫”,而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似乎在预设好的情境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事实果真如此吗?
1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六年级数学活动课,课题是《求石头的体积》。执教者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到水时,录像暂停。教师问学生:“乌鸦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说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教师又问:“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找到了求石头体积的唯一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
积。
2课后反思
初看这个教学情境,似乎非常成功。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其实,透过表面我们却看到一个要害的问题:学生由于受“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影响,在研究石头体积时,让乌鸦“牵”着鼻子转,失去了自主思考并提出见解的机会,这样探索出来的石头体积的求法当然也只有一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参与了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汇报总结,但思维却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受乌鸦“操纵”的地位,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能力的发展自然微乎其微。
在上述教学中,倘若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乌鸦喝水”这样一个情境,没有给学生“套”上一个无形的圈圈,而是给学生提拱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既开放学习内容、开放课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搭建自由翱翔的平台,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牵制,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尝试。那么,学生探究得出各种各样求石头体积的方法就会成为必然。
基于这些认识,随后我们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物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石头、茶叶罐)的画面。教师问:“看了这些物体,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石头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教师问:“那么,怎样求像石头这样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得出了求石头体积的四种方法,即:①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②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其体积。③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其体积。④将石头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头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求得石头的体积。
由此我们得到启发: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情境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创设情境,要慎之又慎!
1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六年级数学活动课,课题是《求石头的体积》。执教者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到水时,录像暂停。教师问学生:“乌鸦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说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教师又问:“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找到了求石头体积的唯一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
积。
2课后反思
初看这个教学情境,似乎非常成功。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其实,透过表面我们却看到一个要害的问题:学生由于受“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影响,在研究石头体积时,让乌鸦“牵”着鼻子转,失去了自主思考并提出见解的机会,这样探索出来的石头体积的求法当然也只有一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参与了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汇报总结,但思维却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受乌鸦“操纵”的地位,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能力的发展自然微乎其微。
在上述教学中,倘若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乌鸦喝水”这样一个情境,没有给学生“套”上一个无形的圈圈,而是给学生提拱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既开放学习内容、开放课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搭建自由翱翔的平台,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牵制,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尝试。那么,学生探究得出各种各样求石头体积的方法就会成为必然。
基于这些认识,随后我们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物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石头、茶叶罐)的画面。教师问:“看了这些物体,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石头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教师问:“那么,怎样求像石头这样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得出了求石头体积的四种方法,即:①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②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其体积。③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其体积。④将石头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头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求得石头的体积。
由此我们得到启发: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情境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创设情境,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