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评论电影《亲爱的》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uo5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部电影取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发挥了其应有的社会导向性作用;在人物塑造、创作手法方面都很成功;由于电影中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让人难以捉摸其主题,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电影大胆创新的分段式叙述结构遭到一些观众的诟病。虽然这部电影有遭人诟病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
  【关键词】:打拐;分段式叙述;暗喻
  电影《亲爱的》于2014年9月25日全国公映,由陈可辛执导,由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领衔主演,这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片中主人公田文军(黄渤 饰)和妻子鲁晓娟(郝蕾 饰)婚姻破裂,儿子田鹏是二人唯一牵绊,不幸的是儿子被人贩子拐走。他们在寻子的路上结识了一群同样失去孩子的父母,大家相互鼓励,从不放过一丝线索。多年过去,一个看似可靠的线索再次降临,促使田文军等人跋涉千里,终在一户偏僻村落人家中找到了儿子。在孩子的身后,却有一个他喊着“妈妈”的农村妇人李红琴(赵薇 饰)。经过亲子鉴定,田鹏回归家庭。李红琴便失去养子杨吉刚(即田鹏),然后她极力争取弃婴杨吉芳的抚养权。
  一、从本部电影的题材看,它取材于现实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纪实片段得知:故事原型发生在深圳,市井爸爸田文军的人物原型叫彭高峰。人物原型彭高峰在寻子经历中,意外牵出的另外一个家庭,就是赵薇饰演的李红琴的故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由于本部电影取材于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该故事经过艺术加工与创造让观众觉得真实可感,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他不仅给了现实中被拐卖儿童家庭寻找孩子的希望,也感染了人民大众,使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寻找孩子的行动中来,从而让被拐卖儿童早日重新回归家庭。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亲爱的》之所以未播先热,一映即火,就在于取材真人真事,这也启发了各位商业导演们要更多的关注现实,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去拍摄一些纯属虚构的穿越剧、比较俗套的偶像剧、不合史实的古装剧等。影视属于文化产业,其任务就是要引领社会风尚,传播高雅的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观众通过影视作品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去发现人情美、人性美,引导人们向善。
  二、从本部电影的主题看,主要为“打拐”,其次还有“在绝望中坚持寻求希望”、“伦理和法律的冲突”等
  1、打拐
  当代社会仍然有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这部电影为了呼吁“打拐”应运而生,并且取材真实具体,有力地表现了这一主题。要想从根本上“打拐”,就要杜绝儿童买卖,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正如黄渤在电影中说道:“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没有卖方,也就沒有拐卖”。
  2、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影片一开始就在时间上做暗示,通过挂钟显示丢失时间是16:30,黄渤冲进郝蕾家的时间是19:00新闻联播,监控镜头拍摄到孩子的时间是19:40。而后不断通过一年后、两年后,来提醒观众时间的流逝,但孩子的父母仍在坚持寻找。在异乡谋生的田文军生活在脏乱差的城中村,加之婚姻的失败,儿子是他唯一生活下去的希望,然而不幸的是儿子被人贩子拐走了,撑着他的最后一根线也断了,此后他就踏上了艰辛的寻子之路,内心不断承受着失望的煎熬,虽受煎熬,但仍然坚持,他唱道“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去河北寻找鹏鹏那次,明知照片是合成的,明知对方是骗子,也愿意拿着现金、冒着生命危险去亲眼看看,他不愿意放过一丝希望;一次次希望,又再一次次失望,他在这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之间受尽了折磨,但他仍希望有人骗骗他,因为这样他才能觉得好像还有点希望。寻亲团中的每位父母都在坚持,剧本里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张译扮演的那个角色,他已经坚持6年了,是他发起的寻亲团,为了寻找心中的希望,曾经吃过猴脑的他开始吃斋念佛,开始去放生,通过信仰的方式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编剧在剧中还设置了这样一个细节来暗喻张译的坚持:张译组织寻亲团外出寻亲的时候唱了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实这首诗是写崔护自己的爱情故事的,如果你读过这个爱情故事,你就会知道它是一个坚持而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而当黄渤找到孩子后,张译在车里装睡,随后给黄渤发去短信说自己坚持不住了。其实他还是在坚持的,因为当计生办工作人员向他索要儿子的死亡证明时,他怒了,他说道:“我儿子没有死,我儿子还活着呢,凭什么让我给我儿子办一个死亡证明”,这一情节足以说明他内心还存在希望,他还要坚持寻找。到最后鹏鹏的生日,张译宣布自己新的决定,喝下一杯苦酒。前一个镜头还是白天的庆生会上哭着走出去的大男人,下一个镜头是深夜在巷道里痛哭的大老爷们。这中间暗示的压抑、释放和时间的流逝,是一杯何其深沉的苦酒。相比赵薇、黄渤和郝蕾的真切的失去和真切的获得,相比他们的三年时间,张译这一路的希望、坚持、失望、绝望,更能诠释“在绝望中坚持寻找希望”这一主题。
  3、伦理和法律的冲突
  电影里设置了许多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丢失儿童的家长与公安机关的冲突;亲生家长和非亲生家长之间争夺孩子的冲突;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丢失的孩子对人贩子养母的感情养成后,根据法律规定回归家庭后如何接纳亲生父母;福利院和人贩子之妻争夺领养孤儿权利的法情冲突; 为生二胎给丢失小孩开死亡证明的法情冲突;司法的灰色地带等等这些冲突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冲突本身都令人振聋发聩。在这些冲突中有些可以通过佟大为所说的“换位思考”的办法来解决,例如影片中亲生家长和非亲生家长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等价的,占有孩子的一方可以设身处地的站在失去孩子一方的位置上考虑其痛苦,然后他们之间可以达成一种共同抚养孩子的协议。但有些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比如报案说儿童丢失,24小时内公安机关不立案这种制度,在丢失儿童的民众看来是难以接受的,而实际情况也可能是如果儿童丢失24小时以内报案都立案,警察人手就不足,况且24小时内找到小孩儿的情况也是挺多的。但也不乏因24小时不立案错失良机的,影片中的鹏鹏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要求立法人员立法时要多方面考虑,找到一个伦理和法律的契合点。   陈可辛是个文化导演,他在编剧时思考得很多也很深,太多想说的,反倒一个都说不好。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讲丢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导演说,剧情真正的开始其实是在找到孩子之后。作为电影来说,这里面的冲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进去的东西太多,让观众不好捉摸其中的主题,不过最突出的主题还是“打拐”,至于其他更深层的主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三、从本部电影的结构看,它采用了分段式的叙述方式
  很多观众觉得这个故事适合交叉剪辑双线并行:一面是黄渤夫妇一次次扑腾于希望于绝望中的寻子之路,一面是人贩之妻与孩子重建新天伦的“温馨”生活。但导演却偏偏采用了分段式的叙述方式,选择让故事成为两个独立存在的断层,为此,招致不少“转折突兀”、“情节脱节”的诟病。我觉得如果在影片中展示人贩子之妻与孩子们的温馨生活,就会让观众更同情李红琴,不舍得让李红琴与田鹏分开,给人一种被拐卖的儿童也能生活的很幸福的错觉,这样“打拐”的立意就会大打折扣。之所以说是错觉,是因为孩子被拐卖后会形成一种心理阴影,会经过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影片中的黄渤说“你说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妈的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观众们觉得突兀,不妨就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感受“命运车轮滚滚向前”的粗暴与无力吧。
  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本部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相当成功,这主要得益于演员的高超演技。剧中的田文军是一个有毅力、有担当、善于隐忍又无助的父亲形象,他不因时间的流逝放弃寻找杳无音信的儿子,不因骗子的一次次欺骗而绝望,不因房东的驱赶而远离儿子丢失的地方……所有这些委屈与痛苦他都忍了,在千里之外的乡镇派出所等候亲子鉴定结果时,田文军竟泣不成声地瘫坐在楼梯上,这是在巨大绝望之后重获希望的喜极而泣,这是压抑了三年的感情的爆发。黄渤以高超的演技演绎了这突然的爆发,他的痛哭是翻江倒海式的,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的力量,他向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在希望到来的那一刻,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最无助也最悲情的一面。1剧中的鲁晓娟是一个充满内疚感又极不任命的的母亲形象。在互助大会上,张译说“请鲁晓娟分享一下”时,她一阵沉默。沉默是最难演的,而且在片子的开头,她是一个那么渴望和别人争论的女人,在这里她沉默了。很难得的一段留白,没有周围人多余的面部特写和台词,但是空气中存在的那种张力,直到突然出声而崩裂。2她哭着说,“对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丢的。”我们能够看到她那颤抖的嘴唇,能够体会到她因自责而缓慢蹲下去的无力感。这种深深地内疚感给她带来的巨大折磨才是她不吃不喝甚至拒绝丈夫性要求的真实原因,她无法原谅自己甚至无法直面自己的错误。她的不认命体现在她的不服输上,她相信只要他坚持就能找到儿子,只要她真心付出就能博得兒子的心。影片中她下楼的时候,黄渤问她,“你说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妈的呢?”她回头看了一眼,千言万语都在这眼神里了,愤怒、悲伤、绝望、痛苦、怨憎和无奈,最终她什么也没说地转身下楼。只有在演员们真真切切地领会了他们所要表现的感情时,才能做到真情流露,才能演得无懈可击。在本部电影中黄渤、郝蕾、赵薇、张译等他们都做到了。
  五、从本部电影的创作上看,它运用了暗喻手法
  电影用了很多符号和物品暗喻。电影里多次出现的满天的线路、红绳和口香糖暗喻羁绊,小黑猫暗喻走失,泥鳅暗喻挣扎,乌龟暗喻时间长(坚持),鹅暗喻饲养。连混杂使用的粤语、普通话、陕西话、安徽话、四川话也暗示着沟通(站在对方立场)和文化的坚守。深邃黑暗的胡同,医院的过道和福利院的铁窗,直接从视觉上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
  结语
  总之,这部电影在选材、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创作手法等方面还是非常成功的。全国公映的第二日晚,初为导演的韩寒发微博称,“看了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好电影的影评就三个字,去看吧”;自点映以来,电影《亲爱的》就获得国内外电影人、媒体和点映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在豆瓣网上获8.7分好评,这些评论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见证。1
  参考文献:
  [1]鲍洪玲《<亲爱的>:无意催泪却潸然》神州 2014年31期
  [2]梁枝文、赵清《希望它是一个起点——<亲爱的>影评》中国西部 2015年01期
其他文献
新德国电影四杰被电影评论界形象生动地比作一个“人”,而法斯宾德在其中担任的器官为“心脏”,最重要并且最能代表“新德国电影”时期内核的电影导演。每个导演的作品无法摆脱其个人经历,而法斯宾德短短的37年生命里,创作了41部影片,他有着失落的童年,模糊的性别取向,淫乱纵情的私生活以及不休不眠的拍摄经历。他无疑是德国电影史上的一位绝望的奇才,但生于这份绝望也死于这份绝望,法斯宾德在创作的黄金年龄就早早去世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字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高度普及,互联网与高校生的诸多契合点,使互联网对高校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着巨大作用。新媒体对高校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生思想道德观念多元化发展,但新媒体的一些特点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探索新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对于当下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研究
期刊
2013年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掀起了又一轮韩流风潮,在当时点击量超过10亿,由此部剧生发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轰动了全国:从大众明星到文科教授,都纷纷表示得了“教授依赖症”,剧中女主的服饰、化妆品、配饰等等也在淘宝上出了各种同款并且大卖,就连炸鸡啤酒组合也蹿红成为了新风尚,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国各地开满了炸鸡韩食店……  韩流对于中国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并且在持续发酵中。每新播出一部韩剧,或多或
期刊
【摘要】:东方的汉民族具有语言表达含蓄婉约的鲜明特点,这种语言的隐秀美,体现的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传统文化。我们从在电视媒体竞争的时代,主持人艺术语言的审美研究也越来越被受众重视,同时主持人的语言也引领大众语言的审美。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具体方式方法如词汇、谜语、歇后语和成语入手,对主持人艺术语言进行实践性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完整的主持人艺术语言理论体系,为主持人语言的发展提供见解。  【关键
期刊
【摘要】:黑泽明对于人的罪孽的深重,在他的自传中谈到《罗生门》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这个剧本(指《罗生门》)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何等之深。”……黑泽明使用特写镜头能让观众更加清楚感受到多种言辞有力的所谓真相交叉而来的迷惑,而那些夸张的,笃定的,委屈的,轻蔑的眼神则更加深化了这种人心难辩,人言难信的仿佛置身多年的世界只是幻象
期刊
【摘要】: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电视。但是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中大量的声像资料由于很多原因有时并不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记录档案。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声像档案的管理。保护好这些档案会促进广电事业的发展,这些档案都凝结了广大的广播电視者们的心血,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广电系统;广播电视;声像档案;管理策略  声像资料的涉及范围一般都很广,保存好完整的音像资
期刊
【摘要】:电视节目的包装就是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近年来电视节目包装艺术得到了迅猛的推广和发展。电视节目的包装必须要根据节目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不同的电视节目要用不同的包装艺术。比如对于政论型的电视节目包装就必须要体现出节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对文艺节目的包装就必须要体现节日浓厚的文化氛围等等。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艺术  l 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意义  电视节目的包装是的根据节目内容和特点
期刊
【摘要】:电视新闻依照不同内容、不同性质能够分成多种类型,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新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新闻利用客观性的方式报道出来,尤其是民生新闻,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保证民生新闻在播报时的客观性,才能真正使新闻走进百姓,获取百姓的信赖。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分析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客观性。  【关键词】:电视节目;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把握;相关分析  新闻信息在报道时需要有记
期刊
【摘要】:中国电视电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熠熠生辉,受到电视电影理论家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年轻的现代化产业,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一直备受讨论,本文结合电视电影的创作内容和视听语言,从宏观和微观层次分析了电视电影的艺术特色,重点将其放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视电影;艺术特色;分析研究  目前对电视电影艺术样式的理论节点还不明确,不仅为影视界带来了理论困难,还给影
期刊
【摘要】:最近几年新闻稿件存在的隐性差错越辣越多,进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隐性差错有时候是非常大的,有时是极微小的,但是无论是大的隐性差错还是细小的隐性差错,都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新闻稿件出现差错就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不必要麻烦。避免隐性差错,编辑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编辑校对的角度来分析新闻稿件中存在的隐性差错。  【关键词】:编辑校对;新闻稿件;隐性差错  0.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