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素质教育理论,已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普遍的应用。笔者长期处在教学第一线,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对学生的作业作了以下两点尝试。
一、分清课内外作业,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随着小学生学习科目增加,作业量也随着增多。学科作业间的“碰撞”,导致学生有些课堂作业不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作业就变成了课外作业。一些教师抱怨:工作大忙了,布置了课堂作业还要布置课外作业很费事,索性将
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或者再将学生未完成的课堂作业添上课外作业之列。笔者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难度相差不多,这也是教师会将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教师并未真正认识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相对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课堂作业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在作业设计上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例如,在教授《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揭示了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学生在课内认识了这一方法,但是在课外不能够有效地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布置“选择一处景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样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部分教师井未认清这点,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混为一谈,不仅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打破统一模式的框架,让作业的形式灵动
学生对语文课外作业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有一条是作业枯燥、形式单个,教师不妨将作业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学校黑板报都是以设计新颖、图文井茂而引人人胜。由此我想起了学生的作业来,与之相比我们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则显得太单调乏味,千篇一律。
能不能让学生的作业本也打破框架结构,使学生的作业如黑板报一样婀娜多姿,个性飞扬呢?经过深思熟虑,我在班上宣布了我的设想。学生们听了异常兴奋,从那天起,学生们的作业本上多了许多彩色花纹,插了许多创意图片……于是,我又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添加几个图片,用一些色彩,而要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做一名作业设计的“美容师”。在这之后,学生们作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想象,给原本单一呆板的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创建自主性、开发性作业——让作业内容灵动
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師可布置学生阅读优秀书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当然,这些目标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兼顾两种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长期以来,教师向所有的学生发布同样的作业指令,表面上,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实际上,他们每个人只是力图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机械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逐渐变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
因此,学生的作业不能仅从形式上解放,更重要的是从内容上解放。
四、作业由封闭走向开放
如今,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开放性作业是不可预见的新知识、新能力的基础,它带动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这一类的作业有:
1.操作性作业。即是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等。主要通过画一画,做一做,养一养的具体方式来完成。
2.观察性作业。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具体方式有有序观察,动态观察和随机观察等。
3.表述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言语交际,锻炼表述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惟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具体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辩一辩课文的学习感受。说一说与人的交往等。
4.调查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合作精神。调查性作业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布置调查性作业时,应变个人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
5.查阅性作业。这项作业要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中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五、学生由独立走向合作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此类作业的形式有:
1.小报类。有的学生喜欢设计小报,他们开辟了一些栏目,如“开心一刻”“科技快讯”“每日新闻”“百科知识乐园”等,学生们互相帮助。交流各自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汇编。
2.生活类。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联系,如把要复述的课文,故事等讲给父母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带到学校,合作小组的学生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
六、作业由静态走向动态
传统的作业多是抄抄、写写、背背等,学生的思维“僵化”,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作业的形式有以下几类。
1.思维类。在完成作业中让思维参与进来,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房”,如给故事加个结尾:(狼和小羊》后来怎么样了?补叙文中空白地方:《孔子游春》中描写春景部分的省略号你能续写几组?
2.创作类。这种作业形式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展现不同的风采,敢于创造尝试的性格。如喜欢绘画的学生把一些课文内容画成一幅画来表达其主要意思;喜欢音乐的学生把精彩片段配乐朗诵;喜欢表演的学生把课文排成课本剧,自编自演。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举措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觉得作业已不再是负担了,他们的作业本似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令人神往。学生的个性在灵动的作业中得到飞扬,今后的人生也必将更加辉煌。
一、分清课内外作业,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随着小学生学习科目增加,作业量也随着增多。学科作业间的“碰撞”,导致学生有些课堂作业不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作业就变成了课外作业。一些教师抱怨:工作大忙了,布置了课堂作业还要布置课外作业很费事,索性将
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或者再将学生未完成的课堂作业添上课外作业之列。笔者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难度相差不多,这也是教师会将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教师并未真正认识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相对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课堂作业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在作业设计上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例如,在教授《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揭示了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学生在课内认识了这一方法,但是在课外不能够有效地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布置“选择一处景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样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部分教师井未认清这点,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混为一谈,不仅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打破统一模式的框架,让作业的形式灵动
学生对语文课外作业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有一条是作业枯燥、形式单个,教师不妨将作业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学校黑板报都是以设计新颖、图文井茂而引人人胜。由此我想起了学生的作业来,与之相比我们教师布置的学生作业,则显得太单调乏味,千篇一律。
能不能让学生的作业本也打破框架结构,使学生的作业如黑板报一样婀娜多姿,个性飞扬呢?经过深思熟虑,我在班上宣布了我的设想。学生们听了异常兴奋,从那天起,学生们的作业本上多了许多彩色花纹,插了许多创意图片……于是,我又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添加几个图片,用一些色彩,而要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做一名作业设计的“美容师”。在这之后,学生们作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想象,给原本单一呆板的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创建自主性、开发性作业——让作业内容灵动
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師可布置学生阅读优秀书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当然,这些目标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兼顾两种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长期以来,教师向所有的学生发布同样的作业指令,表面上,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实际上,他们每个人只是力图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机械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逐渐变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
因此,学生的作业不能仅从形式上解放,更重要的是从内容上解放。
四、作业由封闭走向开放
如今,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开放性作业是不可预见的新知识、新能力的基础,它带动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这一类的作业有:
1.操作性作业。即是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等。主要通过画一画,做一做,养一养的具体方式来完成。
2.观察性作业。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具体方式有有序观察,动态观察和随机观察等。
3.表述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言语交际,锻炼表述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惟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具体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辩一辩课文的学习感受。说一说与人的交往等。
4.调查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合作精神。调查性作业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布置调查性作业时,应变个人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
5.查阅性作业。这项作业要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中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五、学生由独立走向合作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此类作业的形式有:
1.小报类。有的学生喜欢设计小报,他们开辟了一些栏目,如“开心一刻”“科技快讯”“每日新闻”“百科知识乐园”等,学生们互相帮助。交流各自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汇编。
2.生活类。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联系,如把要复述的课文,故事等讲给父母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带到学校,合作小组的学生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
六、作业由静态走向动态
传统的作业多是抄抄、写写、背背等,学生的思维“僵化”,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作业的形式有以下几类。
1.思维类。在完成作业中让思维参与进来,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房”,如给故事加个结尾:(狼和小羊》后来怎么样了?补叙文中空白地方:《孔子游春》中描写春景部分的省略号你能续写几组?
2.创作类。这种作业形式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展现不同的风采,敢于创造尝试的性格。如喜欢绘画的学生把一些课文内容画成一幅画来表达其主要意思;喜欢音乐的学生把精彩片段配乐朗诵;喜欢表演的学生把课文排成课本剧,自编自演。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举措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觉得作业已不再是负担了,他们的作业本似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令人神往。学生的个性在灵动的作业中得到飞扬,今后的人生也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