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走进诗歌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接近尾声,我特意把顾城的《毛虫和蛾子》书写在黑板的“课前一分钟诵读”栏中:
毛虫对蛾子说:你的翅膀真漂亮。
蛾子微笑了,
是吗?我的祖母是凤凰。
蛾子对毛虫说:你的头发闪金光。
毛虫挺自然,
可能,我的兄弟是太阳。
我喜欢这首小诗,读着就如同感受着两个稚儿的天籁和情趣,诗中洋溢着的那份别样的自信与想象更令我对它情有独钟。推荐这首诗,除了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所带给我们的特有的神奇想像力外,我更期望着他们能从诗中感悟点做人的道理:即使在一个群体中很不起眼,也要像毛虫与蛾子般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怀揣梦想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然而,学生看后的“雷语”却令我如坠深谷。
——我觉得这蛾子与毛虫很会吹牛,狂妄得不得了,那么不起眼的两家伙竟然和凤凰、太阳去攀亲。
——喜欢鼓吹自己的人大部分都是卑鄙小人,我觉得蛾子与毛虫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毛虫和蛾子平时也很喜欢瞎扯,因为它们能“微笑”着“自然”地说大话,可见吹牛对它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
表达第一个观点的人出自我的一个“得意门生”,他课外阅读非常丰富,平时言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特别是课堂发言,常常能讲出我所希望听到的“话语”。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次特意让他打头炮,我希望其余学生也能跟着他快速感悟“诗中真意”。没想到,这“门生”竟然给两小家伙贴上了“吹牛大王”的标签。我怕误导他人,急忙又找了另一中意的弟子,结果就有了上述的第二个观点,她更是用上了“卑鄙”两字。后面又有同学把它们的对话定位为“瞎扯”。我不甘心,根据学习能力的上中下又找了三位,没想到竟然都把这两虫子定位在“小人”的角度来发表高见。无奈,我只好以“一千个读者便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倒有与你们不同的看法”来硬生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学生们为什么会如此解读呢?
这一个迷惑未解,又一团迷雾袭来。
第6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用具体事例写一个熟悉的人的特点。我明确要求写班上的同学,没想到交上来的42篇文章中居然有33篇是写他人“做事拖拉”“废话多”“吹牛”“赖皮”“邋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虚伪”等缺点,那几位在行为习惯上问题较大的学生更是成了多篇文章的主人公。读着这些“大作”,我如坐针毡:两年来,我用心培育的“花朵”真是这样的吗?看着学生名册,我想着每位学生的优点,即使是那几位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我也能罗列出好几条来。学生为什么对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呢?
【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孩子们的心灵蒙上尘埃,使他们缺乏赏识世间万物所蕴藏着的真善美的意识呢?
为此,我查阅了《儿童心理学》,从书中,我明白了学生“心灵蒙尘”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年龄特征所致。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萌生,虽不像儿童期那样喜欢沉浸在“自我陶醉,苛求他人”中,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评价事物易片面、武断;原因之二在于成人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引领。家长与老师因常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其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目前,我无法深入了解,也无法有效干预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那么,为人师,我是否在赏识方面作出了表率呢?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周一集会结束,我进行总结:这次集会,有两位同学要批评,XXX与XXX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时竟然你拉我扯……
词语听写后,我这样公布结果:猜一猜,高低两叠本子中哪叠是满分的?……报到名字的同学是没有满分的,上来拿本子订正……其余同学是100分。
吃中饭时,我察看了教室。午间学习前,我又这么教育学生: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人走桌面净,这是一个很细小的良好行为习惯,今天,我抽查时,遗憾地发现,这些同学还没养成这个好习惯……
……
通过反思,我发现: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精彩,我都能提醒自己关注学生感受,时常给予赞誉鼓励的言辞。但在班级管理中,我却时常盯着学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或喋喋不休或严词厉色地予以指正,贬多褒少。通过剖析,我惊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染上了为人师易中的“毒”:我们习惯了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有太多的不满,太多的指责。
【行动】
如何解掉我身上的“毒”,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赏识意识呢?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著名的“破窗效应”也启示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样,美好的行为也能使美好行为得以无限地传播。
为此,我决定先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1.言传身教,悄然渗透赏识意识
譬如“人走桌面净”,以往,我总是把批评做得不好的学生作为谈话教育的主题,而现在,我把谈话内容稍作调整,短短两周就出现了“奇迹”:周一中午,有6位同学没做到,我照例把没达标的名单挂在公告栏上,但是总结时,我对这几位同学只字不提,而是说:全班42位同学,有36位同学做到人走桌面净,特别是第3小队,整个组都做到了这点,请大家为他们鼓掌;周二检查,2位同学没做到,总结时,我又只表扬了达标的个人与小组;周三开始直到周五,竟然人人都达标了。经询问,我了解到:有的组确实是人人自觉达标;有的组个别同学需他人提醒;有的组为了集体荣誉,对个别“邋遢”者干脆进行包干,轮流帮着整理了。
不管学生采用的方式是否妥当,但通过对谈话内容的小小调整,我肯定:褒远比贬更富有教育实效!褒扬,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激励着他们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出色。处于这样的氛围中,“落后者”也不再无动于衷,主动进行自我改善。这正如在洁净的环境中无人会扔半点垃圾一样——美,将酝酿更美的境界。我想:如果在各个细节中都能从欣赏的角度来育人,长此以往,赏识的种子自然就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2.收集闪光点,主动养成赏识意识
为帮助学生主动养成赏识意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了如下的实验:我要求全班同学人手一本日记本,并将其命名为“闪光点大本营”,专门用来记录同学间的闪光点。实验以周为界,共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记录不同同学的闪光点;第二阶段记录同一同学的闪光点;第三阶段记录你平时看不惯的同学的闪光点;第四阶段自由记录同学的闪光点。为了让实验保质保量地进行,我把写闪光点作为每天唯一的语文家庭作业。同时,我将每天的晨间讲话变成闪光点大亮相的时刻,由2名同学诵读前一天写的日记。
在一个月的实验中,我与学生一起发现、分享、积累着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无论是自己还是学生,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比如自己,较之以往,现在琐事缠身的烦躁少了,对班级中冒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我都能以一种平和、理智的心态处之;比如学生,他们由原本的男女生对立转变为现在的相互赏识,矛盾吵架事件明显减少了。
身处天堂,人人便是天使。短短一个月的实验,我完全体会到了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描述的置身在德国街头的花海中享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那份喜悦。但同时,我也深知,要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做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人,仅仅靠这点时间、这点措施是无法达成的。庆幸的是,我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加倍努力……
(作者单位: 嵊州市逸夫小学浙江绍兴312400)
责任编辑刘敬连
“走进诗歌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接近尾声,我特意把顾城的《毛虫和蛾子》书写在黑板的“课前一分钟诵读”栏中:
毛虫对蛾子说:你的翅膀真漂亮。
蛾子微笑了,
是吗?我的祖母是凤凰。
蛾子对毛虫说:你的头发闪金光。
毛虫挺自然,
可能,我的兄弟是太阳。
我喜欢这首小诗,读着就如同感受着两个稚儿的天籁和情趣,诗中洋溢着的那份别样的自信与想象更令我对它情有独钟。推荐这首诗,除了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所带给我们的特有的神奇想像力外,我更期望着他们能从诗中感悟点做人的道理:即使在一个群体中很不起眼,也要像毛虫与蛾子般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怀揣梦想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然而,学生看后的“雷语”却令我如坠深谷。
——我觉得这蛾子与毛虫很会吹牛,狂妄得不得了,那么不起眼的两家伙竟然和凤凰、太阳去攀亲。
——喜欢鼓吹自己的人大部分都是卑鄙小人,我觉得蛾子与毛虫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毛虫和蛾子平时也很喜欢瞎扯,因为它们能“微笑”着“自然”地说大话,可见吹牛对它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
表达第一个观点的人出自我的一个“得意门生”,他课外阅读非常丰富,平时言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特别是课堂发言,常常能讲出我所希望听到的“话语”。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这次特意让他打头炮,我希望其余学生也能跟着他快速感悟“诗中真意”。没想到,这“门生”竟然给两小家伙贴上了“吹牛大王”的标签。我怕误导他人,急忙又找了另一中意的弟子,结果就有了上述的第二个观点,她更是用上了“卑鄙”两字。后面又有同学把它们的对话定位为“瞎扯”。我不甘心,根据学习能力的上中下又找了三位,没想到竟然都把这两虫子定位在“小人”的角度来发表高见。无奈,我只好以“一千个读者便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倒有与你们不同的看法”来硬生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学生们为什么会如此解读呢?
这一个迷惑未解,又一团迷雾袭来。
第6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用具体事例写一个熟悉的人的特点。我明确要求写班上的同学,没想到交上来的42篇文章中居然有33篇是写他人“做事拖拉”“废话多”“吹牛”“赖皮”“邋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虚伪”等缺点,那几位在行为习惯上问题较大的学生更是成了多篇文章的主人公。读着这些“大作”,我如坐针毡:两年来,我用心培育的“花朵”真是这样的吗?看着学生名册,我想着每位学生的优点,即使是那几位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我也能罗列出好几条来。学生为什么对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呢?
【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孩子们的心灵蒙上尘埃,使他们缺乏赏识世间万物所蕴藏着的真善美的意识呢?
为此,我查阅了《儿童心理学》,从书中,我明白了学生“心灵蒙尘”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年龄特征所致。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萌生,虽不像儿童期那样喜欢沉浸在“自我陶醉,苛求他人”中,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评价事物易片面、武断;原因之二在于成人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引领。家长与老师因常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其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目前,我无法深入了解,也无法有效干预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那么,为人师,我是否在赏识方面作出了表率呢?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周一集会结束,我进行总结:这次集会,有两位同学要批评,XXX与XXX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时竟然你拉我扯……
词语听写后,我这样公布结果:猜一猜,高低两叠本子中哪叠是满分的?……报到名字的同学是没有满分的,上来拿本子订正……其余同学是100分。
吃中饭时,我察看了教室。午间学习前,我又这么教育学生: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人走桌面净,这是一个很细小的良好行为习惯,今天,我抽查时,遗憾地发现,这些同学还没养成这个好习惯……
……
通过反思,我发现: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精彩,我都能提醒自己关注学生感受,时常给予赞誉鼓励的言辞。但在班级管理中,我却时常盯着学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或喋喋不休或严词厉色地予以指正,贬多褒少。通过剖析,我惊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染上了为人师易中的“毒”:我们习惯了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有太多的不满,太多的指责。
【行动】
如何解掉我身上的“毒”,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赏识意识呢?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著名的“破窗效应”也启示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样,美好的行为也能使美好行为得以无限地传播。
为此,我决定先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1.言传身教,悄然渗透赏识意识
譬如“人走桌面净”,以往,我总是把批评做得不好的学生作为谈话教育的主题,而现在,我把谈话内容稍作调整,短短两周就出现了“奇迹”:周一中午,有6位同学没做到,我照例把没达标的名单挂在公告栏上,但是总结时,我对这几位同学只字不提,而是说:全班42位同学,有36位同学做到人走桌面净,特别是第3小队,整个组都做到了这点,请大家为他们鼓掌;周二检查,2位同学没做到,总结时,我又只表扬了达标的个人与小组;周三开始直到周五,竟然人人都达标了。经询问,我了解到:有的组确实是人人自觉达标;有的组个别同学需他人提醒;有的组为了集体荣誉,对个别“邋遢”者干脆进行包干,轮流帮着整理了。
不管学生采用的方式是否妥当,但通过对谈话内容的小小调整,我肯定:褒远比贬更富有教育实效!褒扬,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激励着他们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出色。处于这样的氛围中,“落后者”也不再无动于衷,主动进行自我改善。这正如在洁净的环境中无人会扔半点垃圾一样——美,将酝酿更美的境界。我想:如果在各个细节中都能从欣赏的角度来育人,长此以往,赏识的种子自然就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2.收集闪光点,主动养成赏识意识
为帮助学生主动养成赏识意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了如下的实验:我要求全班同学人手一本日记本,并将其命名为“闪光点大本营”,专门用来记录同学间的闪光点。实验以周为界,共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记录不同同学的闪光点;第二阶段记录同一同学的闪光点;第三阶段记录你平时看不惯的同学的闪光点;第四阶段自由记录同学的闪光点。为了让实验保质保量地进行,我把写闪光点作为每天唯一的语文家庭作业。同时,我将每天的晨间讲话变成闪光点大亮相的时刻,由2名同学诵读前一天写的日记。
在一个月的实验中,我与学生一起发现、分享、积累着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无论是自己还是学生,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比如自己,较之以往,现在琐事缠身的烦躁少了,对班级中冒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我都能以一种平和、理智的心态处之;比如学生,他们由原本的男女生对立转变为现在的相互赏识,矛盾吵架事件明显减少了。
身处天堂,人人便是天使。短短一个月的实验,我完全体会到了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描述的置身在德国街头的花海中享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那份喜悦。但同时,我也深知,要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做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人,仅仅靠这点时间、这点措施是无法达成的。庆幸的是,我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加倍努力……
(作者单位: 嵊州市逸夫小学浙江绍兴312400)
责任编辑刘敬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