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电子专业面临将技术融入新专业教学挑战,同时还要保证自身创新与时俱进开展数字化教学。笔者思考通过电子教学平台创新改革反推教学,以基于“互联网+积木”形式搭建电子硬件平台使其适用于电子专业教学、相关专业教学以及网络教学。本文通过教学硬件平台问题探究、硬件平台设计思路、硬件平台实践验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求索电子专业未来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积木形式;共性教育;个性发展;硬件平台
《人工智能》一书中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最能体现的是人类综合素质技能,该技能需要的是“定制化”教育或培育,而不是从传统的“批量”教育中获取”,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力需要更专注、更专业、更专一的培养。笔者本着“减少共性教育时间,增加个性发展空间”理念尝试将传统电子硬件教学平台创新改造。并通过平台丰富属性反向开展项目教学,实操项目分为“做、学、探、创、评”五个教学环节,从“做中学、学中探、探中创”阶梯式课堂活动,逐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一、电子专业教学硬件平台问题探究
时代和技术发展对专业建设挑战,使得教学载体也随之改变,为了应对新技术、新专业,对传统专业教学以及实训平台分析如下:
1.新专业建设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中职新增设多门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等。这些专业都涉及电子知识,且都是特定领域电子知识,而非电子基础教学,传统教学项目已经不能应对新专业教学挑战,需要传统教学各方面创新应对。
2.网络教学对实操的挑战
网络教学是专业建设一大挑战,其中实操相对于纯理论网络教学更难,主要表现在技巧操作很难展示、实操问题很难表述、课上状态很难监控,需要传统教学技术上进行创新。
二、“互联网+积木”硬件平台设计
平台只是教学载体,重要的是课堂给予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培养。围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平台设计目标、设计理念、设计方案阐述平台改造方案如下:
1.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改变教学载体(电子硬件平台)反推教学,平台根据不同学科设计不同项目,再结合“做、学,探、创、评”教学环节标准化课堂教学流程,保障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硬件:基于“互联网化+积木化”形式设计,互联网化:是硬件设计一定要适合远程网络教学,第二是硬件本身自带网络资源。积木化:是将项目按积木属性分割,可拼装、可拆卸、可重复利用,保障课堂教学内容可探究、可拓展,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2.设计方案
方案主要针对平台硬件基于项目积木化和模块网络化形式改造设计,满足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步:以学科实际技术需求确立典型项目,不同学科不同项目教学。例如: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减速电机驱动电路、物联网专业的RFID射频模块、电子专业的八路抢答器模块电路等项目。第二步:将项目积木化分割。分割取决于项目中的功能,按功能模块化,并且每个模块接口标准化来提高项目拼装稳定性。项目确立后增加模块探究和自主内容,因为项目平台面向的是中职学生不像大学生更自主,所以探究内容要丰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一个过渡。第三步:PCB板互聯网化。PCB板通过印制二维码链接网络给予“数字化”服务。数字服务主要围绕网络视频资源、操作自动评价、反馈学习状况和进度三个方面建设提高平台自主学习和监测性能。
三、“互联网+积木”电子硬件平台实践应用
为了进一步探究“互联网+积木”形式的电子硬件平台应用,检验平台的实用性。笔者以项目硬件为教学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形式开展教学,过程“做、学、探、创、评”五个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做”任务,焊电路,得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电子实训课中“做”不是传统讲解后照图焊接电路而是在解决问题前查阅资料、制作电路、测量数据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做的过程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再经过练习总结经验方法。
2.“学”技术,测数据,得知识
“学而不思则惘”,电路测量前先要把知识梳理好,才能有效验证模块电路的好坏。先了解电路模块的结构和状态,再去分析思考原理,推出数据通过测量验证。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从而找到独立“学”的方法。
3.“探”问题,寻新知,得能力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探”是学生在“学”过程中碰到问题,问题是实施教学最好的载体。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强,兴趣更浓,可将遇到得到问题作为学生探索的方向。并且也是对新知识的探索问题而新知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解决问题。
4.“创”应用,拓思路,得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醒,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新知识的巩固,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其目的是让电子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任务拓展环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后进行创新应用。要注意两点: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能力。②在创设过程可能涉及到课外知识,教师需要将知识转化。
5.“评”作品,显状态,得定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评价可有效定位学生学习状态。网络平台“数字”服务的进度跟进、操作评分、自我评价减少了老师共性的工作量,老师可以更多的花在个性教育上。
参考文献
[1] 焦健.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9)
[2] 王鹏远.谈电子技术教学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4)
[3] 蒙楠.《论微课在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广西机电工程学校,2015(9)
[4] 苏丹,卢慧.电子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5] 叶信曦.基于“任务驱动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合成”教学模式.广东,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2016(06)
关键词:互联网+;积木形式;共性教育;个性发展;硬件平台
《人工智能》一书中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最能体现的是人类综合素质技能,该技能需要的是“定制化”教育或培育,而不是从传统的“批量”教育中获取”,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力需要更专注、更专业、更专一的培养。笔者本着“减少共性教育时间,增加个性发展空间”理念尝试将传统电子硬件教学平台创新改造。并通过平台丰富属性反向开展项目教学,实操项目分为“做、学、探、创、评”五个教学环节,从“做中学、学中探、探中创”阶梯式课堂活动,逐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一、电子专业教学硬件平台问题探究
时代和技术发展对专业建设挑战,使得教学载体也随之改变,为了应对新技术、新专业,对传统专业教学以及实训平台分析如下:
1.新专业建设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中职新增设多门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等。这些专业都涉及电子知识,且都是特定领域电子知识,而非电子基础教学,传统教学项目已经不能应对新专业教学挑战,需要传统教学各方面创新应对。
2.网络教学对实操的挑战
网络教学是专业建设一大挑战,其中实操相对于纯理论网络教学更难,主要表现在技巧操作很难展示、实操问题很难表述、课上状态很难监控,需要传统教学技术上进行创新。
二、“互联网+积木”硬件平台设计
平台只是教学载体,重要的是课堂给予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培养。围绕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平台设计目标、设计理念、设计方案阐述平台改造方案如下:
1.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改变教学载体(电子硬件平台)反推教学,平台根据不同学科设计不同项目,再结合“做、学,探、创、评”教学环节标准化课堂教学流程,保障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硬件:基于“互联网化+积木化”形式设计,互联网化:是硬件设计一定要适合远程网络教学,第二是硬件本身自带网络资源。积木化:是将项目按积木属性分割,可拼装、可拆卸、可重复利用,保障课堂教学内容可探究、可拓展,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2.设计方案
方案主要针对平台硬件基于项目积木化和模块网络化形式改造设计,满足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步:以学科实际技术需求确立典型项目,不同学科不同项目教学。例如: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减速电机驱动电路、物联网专业的RFID射频模块、电子专业的八路抢答器模块电路等项目。第二步:将项目积木化分割。分割取决于项目中的功能,按功能模块化,并且每个模块接口标准化来提高项目拼装稳定性。项目确立后增加模块探究和自主内容,因为项目平台面向的是中职学生不像大学生更自主,所以探究内容要丰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一个过渡。第三步:PCB板互聯网化。PCB板通过印制二维码链接网络给予“数字化”服务。数字服务主要围绕网络视频资源、操作自动评价、反馈学习状况和进度三个方面建设提高平台自主学习和监测性能。
三、“互联网+积木”电子硬件平台实践应用
为了进一步探究“互联网+积木”形式的电子硬件平台应用,检验平台的实用性。笔者以项目硬件为教学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形式开展教学,过程“做、学、探、创、评”五个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做”任务,焊电路,得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电子实训课中“做”不是传统讲解后照图焊接电路而是在解决问题前查阅资料、制作电路、测量数据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做的过程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再经过练习总结经验方法。
2.“学”技术,测数据,得知识
“学而不思则惘”,电路测量前先要把知识梳理好,才能有效验证模块电路的好坏。先了解电路模块的结构和状态,再去分析思考原理,推出数据通过测量验证。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从而找到独立“学”的方法。
3.“探”问题,寻新知,得能力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探”是学生在“学”过程中碰到问题,问题是实施教学最好的载体。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强,兴趣更浓,可将遇到得到问题作为学生探索的方向。并且也是对新知识的探索问题而新知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解决问题。
4.“创”应用,拓思路,得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醒,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新知识的巩固,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其目的是让电子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任务拓展环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后进行创新应用。要注意两点: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能力。②在创设过程可能涉及到课外知识,教师需要将知识转化。
5.“评”作品,显状态,得定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评价可有效定位学生学习状态。网络平台“数字”服务的进度跟进、操作评分、自我评价减少了老师共性的工作量,老师可以更多的花在个性教育上。
参考文献
[1] 焦健.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9)
[2] 王鹏远.谈电子技术教学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4)
[3] 蒙楠.《论微课在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广西机电工程学校,2015(9)
[4] 苏丹,卢慧.电子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5] 叶信曦.基于“任务驱动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合成”教学模式.广东,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