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ong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学生考入区外大学,实质是迁移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中。藏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为了适应主流文化环境的高校生活,藏族大学生通过媒介获取的信息有意或无意中做出观念或行为上的策略性调整。他们接触媒介种类多、时间长、学习能力强,大众媒介对藏族大学生适应主流生态文化的影响不容置疑。本文结合实际的调查问卷,对大众媒介与藏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大众媒介 主流文化 藏文化 文化适应 藏族大学生
  本文研究的文化适应,是指从藏文化迁移到主流文化的藏族大学生个体对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入,心理上能否对主流文化积极认同,行为上能否对主流文化积极参与。本文主要考察在大众媒介的影响和介入下,藏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环境下是否会对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知、情感依附等做出有意识、有倾向地选择和调整,能否适应反映藏族大学生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维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藏族大学生在高等院校的文化适应状况,不仅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也会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在多元文化国度中,藏族大学生热爱藏文化时也要学会欣赏国家主流文化,成为二者和谐统一的整合型人才。成为整合型人才时,提供信息的大众媒介在影响藏族大学生融入主流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提供藏族大学生需要的信息?是否引导藏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藏文化、主流文化及二者之间关系?是否改变藏族大学生的行为?
  一、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媒介接触与文化适应状况
  本文选取西藏民族学院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各50名、共200名藏族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66份,有效率达83%。其内容涉及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对藏族大学生在藏族、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认同等方面的影响;总结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适应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媒介对藏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1)大众媒介对藏族大学生了解主流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藏族大学生对大众媒介传播涉藏文化的积极认可度高于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可度;涉藏活动参与较为主动,对主流文化参与较为被动。(3)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藏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经历了4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4)大众媒介在帮助藏族大学生融入主流文化时,没有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
  本文以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适应的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为分析框架,分析大众媒介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改善现有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来帮助藏族大学生尽快适应主流文化环境。
  (一)蜜月期
  脱离全天候藏文化环境进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中,藏族大学生积极认同个体身份和藏族身份,但国家身份认同相对较弱。85.54%的藏族大学生通过媒介获取对主流文化的初步印象,并怀有好奇和探索的欲望;58.82%的藏族大学生受益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扩大视野、拓宽人际圈、增加切身感受主流文化的机会;45.88%的大一藏族学生愿意在校内使用汉语,表明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积极融入的心态和行动。但29.42%的藏族大学生明确表示,拒绝在行为举动上倾向主流文化,他们通过社交媒介将校园内人群迅速“标签化”:与自己特质相似的分为“内群体”,特质不相似的分为“外群体”;在实际行动上接近“内群体”,排斥“外群体”,结果与“内群体”成员气质越来越像,与“外群体”成员越来越背离。尽管藏族大一学生对主流文化抱有新鲜感,但与主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他们不能主动融入主流文化。
  (二)危机期
  藏族大二学生以主流文化关照藏文化,由对主流文化的探索转为对本民族的思考。个体意识显著提高,国家认同意识较弱:44%的藏族大学生表示,自己是扎西或卓玛;仅有4%的藏族大学生表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藏族大学生更关注媒体涉藏的政治(28%)、家乡所在地最新动态(50%)、藏区流行服饰和娱乐八卦(12%)等报道;辨别能力逐步提高:42%的藏族大学生表示,涉藏新闻报道不够客观,从而提醒媒介在涉藏报道上要掌握分寸,注意报道方式和报道技巧;对主流文化信息持否定消极态度:72%的学生不认同、不愿意接受主流文化,排斥主流文化信息并自觉抵制其对个体的影响;36%的藏族二年级学生不适应主流文化,体现在思考方式、人际关系方面。40%的藏族大学生认为,一成不变的媒介内容和传播模式加剧了他们不适应的状况,导致在实际行为上更难做出相应调整。只有8%的藏族大二学生愿意用汉语(高达68%的藏族学生愿意用藏语)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约72%的藏族学生明确表示,更喜欢藏族的生活方式——给予归属感和依赖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三)恢复期
  藏族大三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态度逐渐趋于稳定,国家认同感大幅提高:36.36%的藏族学生积极肯定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他们辩证地对待媒体涉藏信息:24.24%的藏族大学生认为,媒体涉藏信息相对公正客观。藏族大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迎接主流文化信息:36.36%的藏族大学生欣然接受有关主流文化的新闻报道。媒体的整合信息、提供建议等功能,使得藏族大学生能够利用媒介学习有关主流文化的知识。33.33%的藏族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排斥媒介上关于主流文化信息的报道,更不会阻止主流文化对自己的影响。36.33%的藏族大学生对藏族生活方式和主流生活方式行为都喜欢。19.12%的藏族学生表示,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环境方面仍稍感不适。
  (四)适应期
  借助媒介传播的信息,藏族大学生不断改变认知结构,以获取内在传统认知与外在文化环境之间的平衡,对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趋于稳定。30.61%的藏族大学生强调自己中华民族身份,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倾向选择主流文化生活方式。藏族大四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完善、逻辑思维趋于成熟:22.40%的藏族大学生认为,媒介上传播的涉藏信息足够客观公正,更加关注藏区的政治事务(46.9%),注重媒介上正能量的宣传(30.61%)。30.61%的藏族学生表示,媒介转移注意力、宣泄情绪的功能在适应高校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藏族大四学生看重自己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他们利用媒介“社会公器”的作用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经历藏文化环境到主流文化环境的迁移,藏族大四学生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对主流文化进行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认知过程,多次重建心理平衡,最后基本适应主流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媒介在藏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如何发挥作用
  大众媒介应传播实用信息帮助藏族大学生获取最新信息,及时做出反应,缓解不适应带来的文化震惊和文化休克;大众媒介是藏族大学生接触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众媒介是帮助藏族大学生尽快融入主流文化的推进器;大众媒介是缓解藏族大学生不适感的调节器。然而,区外高校中没有针对藏族大学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无差别的内容导致藏族大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吸收、转化为融入主流环境的实际能力大大减弱。为提高主流文化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我们应先从媒介着手:
  (一)传播信息:强化国家认同,削弱现代化冲击
  对内地各方面生活和文化的不适应,使得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不愿意在内地就业。藏族大学生是藏族同胞中知识水平、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是建设和发展西藏的主力军,是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坚强后盾。因此,大众媒介应该传播真正的信息,将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中,适当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宣传内容,强化中华民族认同,进而增强国家认同,帮助藏族大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冲击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全方位、多层次信息
  新媒体覆盖面广、使用便捷,信息瞬时传播、反馈及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传播优势,将“私人定制”的信息及时送达藏族学生手中。不仅要传播事件本身内容,还要纵向讲述来龙去脉,增加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挖掘主流文化的魅力,让藏族大学生对媒体事件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具象。在横向上扩展报道选题,适当增加经济、医疗、教育、社会生活等软新闻报道,展现主流文化的魅力,让藏族大学生接触到主流文化的各个侧面和角度,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主流文化、以积极的心态接纳主流文化。
  (三)校园媒体贴近传播:增加内容的实用性
  校园媒体是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基础平台,是藏族大学生获取主流文化信息的主要信源。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校报、校刊、校广播台、宣传栏及楼宇视频,挖掘校园好人好事、宣传正能量、讲述藏汉一家亲、传播主流文化和藏文化知识,力求藏族大学生主动走近其他大学生。校园媒体应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活泼。然而,多数藏族学生不愿收听校园广播——内容同质化、与校园生活所需要的信息相差甚远。鉴于此,笔者认为,校园媒介在内容上应适当增加生动活泼的民俗文化介绍,具体可感的百姓日常生活的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藏族大学生,让他们充分了解主流文化历史、内容和意义,以开放的心态融入高校生活,让藏族大学生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主动走进主流文化,达到内在藏文化和外在主流文化的和谐一致,从而获得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大众媒介是联系藏族大学生和高校、藏族大学生和外界社会、高校和社会之间的承载器。媒介如何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内容上以何种形式来呈现,怎样发挥藏族大学生在适应高校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改善这种作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对藏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环境中文化适应和形成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作用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中国民族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
  [2]白润生:《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06.
  [3]张京玲硕士.《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2008-04.
  [4]范梨新硕士:《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及民族认同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D]. 2012-05.
  [5]周德仓:《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的角色认定》[J].西藏大学学报,2013-03.
  [6]张劲梅博士:《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2008-04.
  作者简介:周德仓,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王帆,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
  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作为不同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新媒体平台,互联网自1994年引入我国之后,大而全的综合性网站如雨后春笋在互联网平台依次生根。然而,冗杂的信息内容与庞大的信息量不仅降低了受众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削弱了媒介经营者供给有价值信息和发展黏性用户的可能性。垂直网站因此诞生,成为经营者细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市场的转型手段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如何利用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为代
期刊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逝世。消息传出后,一段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手写文字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疯传。这段文字最终被证明为谣言,但是类似的网络谣言却从未停息,比如关于某些名人“被去世”的谣言层出不穷,而且大多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传播阵地,这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困扰,而且影响了整个的网络传播环境和传播秩序。  一、事件概述  1.事件发生  5月25日凌晨1时10分,杨绛
期刊
从新华社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的VR新闻报道到今年夏季奥运会上多家媒体所尝试的全视角VR观赛体验,近两年来,VR正在以高速发展的态势进入新闻领域,以致出现了一位VR行业创业者对它的描述:“谁进入VR不是新闻,谁没进入VR才是新闻。”  一、“再造”新闻场景  以往的新闻报道虽然也会带给人们以“现场感”,但这种“现场感”更多是媒体借助于“白描”等手法进行报道,然后人们根据自身的主观想象发挥作用后所产
期刊
实践杂志社“青城巷一号”公众号于2016年6月27日开通并进入试运营阶段。笔者作为“青城巷一号”公众号的策划者之一及运营方案的起草者,全程参加了整个创办过程,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创“号”如创刊。策划人员如果能够从相关定位、栏目设置及宣传推广三个要素解决好“办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号”“用什么样的栏目来展示内容”以及“如何把公众号推向广大用户”这三个前期策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就
期刊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创建三维动态视景的高新技术,可以逼真还原视觉、听觉、力觉等感官,使用户沉浸在该环境中,获得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伴随着VR硬件技术的成熟和内容资源的丰富,VR成为新的投资风口,2016年也被称为“VR元年”。  根据高盛发布的报告,VR/AR市场有望在2025年达到8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VR游戏规模将达到116亿美元和2.16
期刊
【内容摘要】2015年,内蒙古日报社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全区12个盟市追踪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最突出的便是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局长吉日嘎拉的先进事迹。《内蒙古日报》对吉日嘎拉同志进行了5个波次的宣传报道,在全国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吉日嘎拉系列报道是在“走、转、改”的创新基础上,运用全媒体的报道方式延伸拓展宣传领域。在进一步深化、
期刊
一、 H5是如何诞生的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H5已经被大众耳熟能详。H5的全称是HTML5,专业化的解释是: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  随着4G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互联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速度,也要身在其中的体验感。在这种大环境下,W3C与WHATWG两方合作产生了H5。其中,WHATWG 致力于web表单和应用程
期刊
一、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的蕴意和目的是一样的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如纸、图片、网络、视频;媒体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种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它更强调的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形成的传播业态、传播机构。媒介是学理概念,媒体是社会概念。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传媒介质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报、手机客户端等;媒体融合则是包括媒
期刊
民族新闻,传媒界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反映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事实报道和信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新闻理论无疑是时下传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蒙古族记者,从小受到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谐的熏陶,近几年又耳闻目睹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强区的繁荣景象,因此也就较多地关注了民族新闻的研究。下面提出一些有关民族新闻传播的问题供大家参鉴。  一、当前民族新闻传播和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民族
期刊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男权话语在今天往往有更大的话语权。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是女性必须严苛遵守的妇道。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媒介与妇女”专题讨论会在北京举办后,中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妇女与媒体相关议题,2013年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这一切都在努力推动女性形象的改变以及对媒体上呈现出的女性刻板印象的修正,试图将女性拉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