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而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挑战,本文就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状况 困境
1、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1.1、制造业是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2011年制造业的投资额达到10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制造业的许多产品在世界产品产销量中占据首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占中国工业总产值40%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制造业创造了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必然将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1.2、制造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在世界出口份额中我国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统计数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1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8%,继续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工业增加值实现188572亿元,同比增长10.7%,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且规模和数量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3、制造业更倾向于高新技术制造产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和物质基础,是振兴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的进步依靠着科技的进步,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又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但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其中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表明中国的制造业正向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营造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并且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制造业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6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量做大上,主要发挥国内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优势发展制造业,缺少科技投入,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高科技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2、企业组织结构较小而且松散,产业集中度比较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明显的产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合理产业集中度的生产体制,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能够代表行业的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尚未形成有自己技术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化合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缺乏一流的跨国企业公司。[3]
2.3、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来,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过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制造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约为0.425(万美元/人年),美国则为 10.63(万美元/人年),日本为11.05(万美元/人年)。可见,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亟待提高。
2.4、目前我国关于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行为与反垄断法规的不完善并存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2.5、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人才”的错误理解,使得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企业需求状况不相适应,技能水平、年龄结构与企业需求不适应,技能员工总体水平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制造业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情况。
参考文献:
[1]柳纯.浅析中国制造业的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1(9).
[2]李峰.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J].改革与战略,2011(1).
[3]茶洪旺.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5).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状况 困境
1、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1.1、制造业是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2011年制造业的投资额达到10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制造业的许多产品在世界产品产销量中占据首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占中国工业总产值40%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制造业创造了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必然将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1.2、制造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在世界出口份额中我国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统计数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1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8%,继续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工业增加值实现188572亿元,同比增长10.7%,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且规模和数量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3、制造业更倾向于高新技术制造产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和物质基础,是振兴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的进步依靠着科技的进步,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又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但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其中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表明中国的制造业正向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营造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并且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制造业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6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量做大上,主要发挥国内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优势发展制造业,缺少科技投入,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高科技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2、企业组织结构较小而且松散,产业集中度比较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明显的产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合理产业集中度的生产体制,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能够代表行业的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尚未形成有自己技术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化合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缺乏一流的跨国企业公司。[3]
2.3、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来,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过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制造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约为0.425(万美元/人年),美国则为 10.63(万美元/人年),日本为11.05(万美元/人年)。可见,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亟待提高。
2.4、目前我国关于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行为与反垄断法规的不完善并存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2.5、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人才”的错误理解,使得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企业需求状况不相适应,技能水平、年龄结构与企业需求不适应,技能员工总体水平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制造业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情况。
参考文献:
[1]柳纯.浅析中国制造业的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1(9).
[2]李峰.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J].改革与战略,2011(1).
[3]茶洪旺.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