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之中,在总体教育目标中占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与全体国民素质相关的,而不仅仅是几个杰出科学家的存在。只有全体国民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在平民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是必然的、现代的、健康的民主才会有坚实基础。因此,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2003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为1.98%,50个中国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约二三十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偏低,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教师的教育导向也使学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成为盲区。莘莘学子整天沉浸于书山题海之中,为考取高分而呕心沥血,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我国教师主要是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先天缺乏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由此可见,对师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Science Literacy或Scientific Literacy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各国真正有效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国家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是公民求职谋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基础,是养成现代人气质、形成现代人品格的前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我国新世纪初颁布的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以科学为中心词,从四个方面去规定: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科学教育推向了目标科学教育改革浪潮之中。
学校是推动科学教育的最大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职能,承担师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高度重视,把科学教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
1、成立专门组织,精心布置工作。学校应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组,明确任务,负责到人,建立科学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指导。
2、全员发动,积极参与。要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思想,加强对科技兴趣小组的指导,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多写科技论文,参加科技竞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3、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要加强科学教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制度规范科学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学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计划、讲落实,及时总结与纠正错误,稳中推进,有条不紊。
二、创设浓厚的科学校园环境
1、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努力营造科学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打造舆论宣传的声势,使科学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2、建造硬环境,使科学教育“环境化”。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学活动场所,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充实和完善硬件配备,开放网络活动教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音乐室、科技活动室等,为学生提供科学活动的平台。
3、发挥课堂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使科学教育“学科化”。首先要做好学科渗透,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因素,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要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声音与情形的统一。其次要倡导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的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三、建设高素质、科学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科学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科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一支有较高科技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保障。
1、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不断增强教师科技育人的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的热情,争当科学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2、“请进来,走出去”,有计划、分层次地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可邀请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活动,可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考察培训,形成一批科技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
3、科研导航,开发资源。可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系统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尖端论坛,营造团队学习的和谐氛围。
四、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
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科兴趣小组。可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并有一定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兴趣小组,辅导员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2、校园科普周、科技月。每学期应开展一次科普周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科普读物、讲科技故事、交科技朋友、写科技论文等系列活动。每年科技月可开展科普主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征文、演讲、黑板报、手抄报、发明制作、科学调查、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又为社会展示一年来学校、师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
3、参观科学教育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科技馆或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写心得写观后感,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爱社会和谐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合作精神及献身科学的精神。
4、开放科技活动室。学校各类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等应全天候开放,充分发挥活动室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
5、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应多组织各学科竞赛,尤其是科技创新大赛,发挥竞赛的激励机制,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知识的乐趣,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快乐。
6、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发组织、自我管理,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
7、走近科学家,约会艺术家,向成功人士学习。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升办学的质量和品位,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强的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2003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为1.98%,50个中国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约二三十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偏低,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教师的教育导向也使学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成为盲区。莘莘学子整天沉浸于书山题海之中,为考取高分而呕心沥血,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我国教师主要是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先天缺乏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由此可见,对师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Science Literacy或Scientific Literacy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各国真正有效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国家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是公民求职谋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基础,是养成现代人气质、形成现代人品格的前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我国新世纪初颁布的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以科学为中心词,从四个方面去规定: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科学教育推向了目标科学教育改革浪潮之中。
学校是推动科学教育的最大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职能,承担师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高度重视,把科学教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
1、成立专门组织,精心布置工作。学校应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组,明确任务,负责到人,建立科学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指导。
2、全员发动,积极参与。要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思想,加强对科技兴趣小组的指导,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多写科技论文,参加科技竞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3、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要加强科学教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制度规范科学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学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计划、讲落实,及时总结与纠正错误,稳中推进,有条不紊。
二、创设浓厚的科学校园环境
1、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努力营造科学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打造舆论宣传的声势,使科学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2、建造硬环境,使科学教育“环境化”。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学活动场所,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充实和完善硬件配备,开放网络活动教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音乐室、科技活动室等,为学生提供科学活动的平台。
3、发挥课堂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使科学教育“学科化”。首先要做好学科渗透,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因素,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要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声音与情形的统一。其次要倡导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的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三、建设高素质、科学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科学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科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一支有较高科技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保障。
1、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不断增强教师科技育人的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的热情,争当科学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2、“请进来,走出去”,有计划、分层次地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可邀请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活动,可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考察培训,形成一批科技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
3、科研导航,开发资源。可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系统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尖端论坛,营造团队学习的和谐氛围。
四、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
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科兴趣小组。可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并有一定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兴趣小组,辅导员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2、校园科普周、科技月。每学期应开展一次科普周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科普读物、讲科技故事、交科技朋友、写科技论文等系列活动。每年科技月可开展科普主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征文、演讲、黑板报、手抄报、发明制作、科学调查、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又为社会展示一年来学校、师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
3、参观科学教育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科技馆或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写心得写观后感,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爱社会和谐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合作精神及献身科学的精神。
4、开放科技活动室。学校各类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等应全天候开放,充分发挥活动室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
5、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应多组织各学科竞赛,尤其是科技创新大赛,发挥竞赛的激励机制,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知识的乐趣,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快乐。
6、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发组织、自我管理,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
7、走近科学家,约会艺术家,向成功人士学习。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升办学的质量和品位,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强的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