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之中,在总体教育目标中占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与全体国民素质相关的,而不仅仅是几个杰出科学家的存在。只有全体国民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在平民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是必然的、现代的、健康的民主才会有坚实基础。因此,科学素养教育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2003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为1.98%,50个中国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约二三十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偏低,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教师的教育导向也使学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成为盲区。莘莘学子整天沉浸于书山题海之中,为考取高分而呕心沥血,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我国教师主要是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先天缺乏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由此可见,对师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科学素养一词是由英文Science Literacy或Scientific Literacy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各国真正有效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国家人力资本水平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是公民求职谋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基础,是养成现代人气质、形成现代人品格的前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我国新世纪初颁布的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以科学为中心词,从四个方面去规定: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科学教育推向了目标科学教育改革浪潮之中。
  学校是推动科学教育的最大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职能,承担师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高度重视,把科学教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
  1、成立专门组织,精心布置工作。学校应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组,明确任务,负责到人,建立科学教育工作议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指导。
  2、全员发动,积极参与。要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思想,加强对科技兴趣小组的指导,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多写科技论文,参加科技竞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3、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要加强科学教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制度规范科学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学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计划、讲落实,及时总结与纠正错误,稳中推进,有条不紊。
  二、创设浓厚的科学校园环境
  1、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努力营造科学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打造舆论宣传的声势,使科学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2、建造硬环境,使科学教育“环境化”。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学活动场所,学校要加强科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充实和完善硬件配备,开放网络活动教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音乐室、科技活动室等,为学生提供科学活动的平台。
  3、发挥课堂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使科学教育“学科化”。首先要做好学科渗透,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因素,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要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声音与情形的统一。其次要倡导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的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三、建设高素质、科学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科学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科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一支有较高科技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保障。
  1、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不断增强教师科技育人的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的热情,争当科学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2、“请进来,走出去”,有计划、分层次地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可邀请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活动,可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考察培训,形成一批科技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
  3、科研导航,开发资源。可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系统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尖端论坛,营造团队学习的和谐氛围。
  四、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
  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科兴趣小组。可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并有一定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兴趣小组,辅导员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2、校园科普周、科技月。每学期应开展一次科普周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科普读物、讲科技故事、交科技朋友、写科技论文等系列活动。每年科技月可开展科普主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征文、演讲、黑板报、手抄报、发明制作、科学调查、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又为社会展示一年来学校、师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
  3、参观科学教育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科技馆或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写心得写观后感,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爱社会和谐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合作精神及献身科学的精神。
  4、开放科技活动室。学校各类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等应全天候开放,充分发挥活动室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
  5、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应多组织各学科竞赛,尤其是科技创新大赛,发挥竞赛的激励机制,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知识的乐趣,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快乐。
  6、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发组织、自我管理,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
  7、走近科学家,约会艺术家,向成功人士学习。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升办学的质量和品位,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强的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一、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
期刊
课程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老师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新课程提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果教师的目光只盯在教材上,他的教学很容易脱离生活,也很难给学生打开一个精彩的英语世界。所以,生活化英语教学必须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而建构起生活化的英语课程观,把现实生活的活水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让英语课程回归生活世界。  基于这
期刊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
期刊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遵循认知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知道,目前学校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艰巨任务,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营造宽松愉悦、安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
期刊
书法的构成材料,既没有绘画的色彩,也没有乐曲的音律,它只有八种黑白的点线。都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有情的图画”,但那毕竟不是直观的,非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不能领会。而少年宫课堂上面对的学生大多数连横平竖直都安排不好,给他们讲不着边际的道理,只能使他们对书法增添神秘感,如入云里雾里。  如何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课堂用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语言形象生动,用词力求
期刊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朗读在整个
期刊
转变观念、实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又是全面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即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等,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求得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下面我想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
期刊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现结合我的教学心得,谈谈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