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用光变魔术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在科技馆中,有一个好玩儿的空间,当你的朋友走进这个空间时,他身体的大部分会被活生生地吞噬,很可能只剩下一个脑袋!当然啦,这并不是惊悚片的内容,而是科技馆中的一种“隐身”技术。它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让你在视觉上形成错觉,事实上你看到的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是虚像。虚像与人所占的空间区域等大,距离相等,很巧妙地让人隐藏起来,结果你只看到一个活动的人头,却没有看到身体。其实,只要你绕到镜子背后,一下子就真相大白了!
“隐身人”光字原理

  同样的原理经常在魔术中被应用。想想我们在魔术中常看到的“大变活人”,在观众的一阵阵惊呼中,曼妙少女在魔术师的指挥棒下“神出鬼没”。其实魔术师的动作通通是障眼法,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玄妙之处,还是在装人的箱子上。

大小随心变——畸变小屋


  你想不想突然间长高,一下子超过伟岸的爸爸和高挑儿的妈妈?走进科技馆的“畸变小屋”,立刻让你美梦成真!进到小屋里,让妈妈站到高处那个角落,你站在低处那个角落。好啦,现在让爸爸通过外边的观察孔把看到的景象拍一张照片吧。哈哈,你比妈妈高了!

  在我们的视觉习惯中,事物是近大远小的,我们的脑子已经这样处理事物的远近关系了,但是,在这问小屋里,当近处的人站在你认为是远处的地方,你反而会觉得他变得更高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小屋中低的那个墙角给了你比实际距离远的感觉,缩小了的层高衬托出站在这里的人的高大;而高的那个墙角夸大的层高,使人在视觉上变得矮小。从门口向屋内看去,小屋上、下、左、右四面向里延伸,形成一个半锥体结构,小屋里的装饰画也随着这个半锥体结构形成了反透视(简单地说,就是近小远大)效果。观察孔的位置正好是半锥体上的一点,形成了反透视的畸变效果。小屋内部结构与装饰把小屋还原成正常的长方体,而站在屋子里的两个人会展现出与实际不相符的大小比例。这现象是不是很神奇呀?
“畸变小屋”原理
图上的两条红线哪条长?用尺子量量吧!

“魔杯”到底魔在哪儿?


  一只底部内壁有明显凸起的无色透明的小瓶

  1先檢查一下小空瓶的底部是否有明显凸起。把瓶底对准阳光,能把光线汇聚就行了。

  2将一枚硬币放在桌上,把小空瓶放在硬币上,通过瓶口观察瓶底下的硬币,你会发现硬币被放大了!空瓶成了放大镜。

  3逐渐加大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硬币的像不断增大,一会儿,硬币的像不见了。

  4保持瓶、币间的距离,往瓶内注入少许清水。

  5随着瓶底被水淹没,一个清晰的硬币的像又出现了。
  科学原理:这得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谈起。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像为放大的虚像,且像与物位于透镜同侧;当物距等于或大于1倍焦距时,透镜不成像或成实像。但透镜焦距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透镜周围的介质,“拉长”或“缩短”透镜的焦距。在上述实验中,当硬币的像不见时,瓶底与硬币问的距离大致与透镜的1倍焦距相等。向瓶内注入水后,犹如在瓶底凸面上加了一个“水凹透镜”,“水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拉长”了瓶底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原来位于瓶底透镜焦点上的硬币一下进入“组合透镜”的1倍焦距之内,所以清水就能显出硬币的像了。

你知道吗?


  有一种有趣的酒杯——“魔杯”,会给你的家宴增添不少乐趣。当你向杯中倒入酒时,杯底会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龙凤画面;当你饮完杯中酒后,龙凤也跟着无影无踪了,就好像你把龙凤也喝到肚子里去了。显然,龙凤是不会随着酒被喝到肚子里去的,原来,这也是光线在作怪。

  仔细观察能显像的酒杯——“魔杯”的构成,你会发现它的底部有圆弧形的凸起,相当于一个焦距很短的凸透镜,在这一凸起的下方不远处嵌有一张比透镜直径小得多的龙凤画片……现在,你明白“魔杯”的奥秘了吧!
其他文献
说到望海楼,很多同学会说,这不是我家乡的一个景点吗?其实,在我国江苏泰州、福建漳州、广东湛江等地,都有名为“望海楼”的建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位于浙江温州市洞头区、被称为“东南第一楼”的望海楼。  在众多同名景点中“脱颖而出”,这座“东南第一楼”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留在《全唐诗》中的望海楼  434年,一位南朝的文学家、诗人颜延之出任永嘉郡(即温州)的太守,他在巡视温州海域时,被洞头列岛的秀
期刊
说起沉船,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泰坦尼克号”。在我国考古界,也有一艘话题性极高的沉船———“南海Ⅰ号”!  在我国阳江海域,渔民们都知道有条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那就是出海捕鱼时有一块水域绝对不能靠近。因为只要在那里撒网,渔网就会被划破。至于划破渔网的东西是什么,没人知道。  后来,这个“疑案”终于被考古学家们“侦破”了。原来,这一块水域的下方,竟有一艘令世人瞩目的古沉船———“南海Ⅰ号”! 经
期刊
凌阴是什么地方  其实,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很早就会藏冰、用冰了。早在描绘周代人生产和生活场景的《诗經·豳风·七月》中,就有这么一句诗:“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到河里凿取冰块,到了正月将冰块藏入凌阴中。  那么,这凌阴又是什么地方呢?“凌阴”的“凌”指的是块状的冰,而“阴”通“窖”,指地窖。所以,凌阴就是储存冰块的地窖,在古代也叫凌室、冰井、冰窖,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冷库
期刊
能够发现玻璃,是人类与玻璃相处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把玻璃制成人们喜爱和希望的样子呢?这可是个大难题。  做中空的玻璃器很难吗  玻璃珠虽然好看,但始终是小件的佩饰,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发展。因此,古人纷纷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玻璃做成不同用途的容器。  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一种叫作“沙芯法”的方法。以这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鱼形玻璃容器为例,古埃及人首先按照自己想要的容器形状,用陶土捏出一
期刊
中国向来很讲究身份,这种讲究体现在称呼上时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比方说,“你”和“您”,“姑妈”和“姨妈”,等等。要知道,这样精确的区分在其他语言里几乎是没有的。中国人对称呼的重视让我们的语言里出现了很多非常讲究的词语,比如“先生”。“先生”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但是表达的意思却纷繁复杂。那么,“先生”到底有哪几个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期刊
今天,如果你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相信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定是第一展览室中如迷宫一般的黑色的“墙”,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墙”,就会发现它是由114块石碑组成的,石碑上面还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这些刊刻的文字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著的经典——十三经,因为最早的石经完成于唐代开成年间,因此这些石经被称为“开成石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13部古书。儒家学说如何变重要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4000余件文
期刊
2009年,一起恶性盗墓案被侦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人员与当地人民政府赶紧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座墓葬就是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顶的大云山汉墓,这里埋葬的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五个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墓中琳琅满目的随葬品,为我们展现了江都王刘非一生的经历。  爱好军事的王爷  刘非15岁那年,西汉爆发了一场七位诸侯王反对朝廷的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年轻的刘非主动请缨,
期刊
从初春到初夏,天气晴朗的时候,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我小时候就喜欢漫天遍野奔跑着放风筝。我会用旧报纸和竹篾(miè)亲手制作一个纸风筝,还会在风筝上贴两条长长的尾巴,这样当它飞起来的时候,尾巴拖在后面摇曳,是不是很厉害?风筝最初是木鸟?  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筝,通常是以竹篾为骨架再糊上纸或绢做成的,系上长线,就能乘风高飞。不过最初的风筝,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其实是不大一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
期刊
说起马的故事,我们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还是历史故事“指鹿为马”“伯乐相马”等,在我们的文化中,马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活中,马常常以精神、勇敢、吃苦耐旁等正面形象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马都是我们的好帮手呀,我们十分热爱这个伙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组浮雕叫作“昭陵六骏”,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好朋友——他曾骑过的六匹马的塑像。唐
期刊
龙骨水车和龙奇奇有关吗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喷灌设施,那古人怎么灌溉他们的农田呢?他们很聪明,发明了一种叫作龙骨水车的装置,这种装置又叫手摇翻车。手摇翻车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后汉书·宦者列传》里面就记载:“又使掖廷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这是史书对手摇翻车的最早记载。到了唐宋时,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口多了,需要的粮食多了,龙骨水车的作用就更大了。在农田灌溉、排水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