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在心血管以及呼吸内科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效果,以及风险管控的实际价值。方式:医院在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间进行救治的100名患有心血管病以及呼吸内科病的病患作为研究群体,分为两个研究小组,最后对比两个研究小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病患的满意程度显著较高,同时意外的发生几率也明显降低,医护争议的发生率也显著较低。结论:高水平的知识对于临床应用来讲,拥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对比实验;应用价值;风险管控
所谓的临床护理风险就是指,在现实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诸多随机条件,对相应的病患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些随机性的风险就是临床护理风险。在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方面,急诊病患很多,由于不稳定因素较多,进而会有极大的可能性,发生意外事件。处于危险状态的条件很复杂,例如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已经心肌梗塞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病患的高风险因素。本研究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药物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信息
将该研究群体按随机规则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每个护理团队的成员在他们管理的病患之间保持平衡,并且50位病患和护理团队成员的数据相似。
1.2 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和教育、检查和指导病患的基本技能,例如适当的评估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强调技术管理,实验组加强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干预措施,全面评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病患的特定疾病类型、特定条件、年龄等因素,并提供临床护理。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病房检查,针对可能的风险提出对策并加强对风险应对的具体措施护理风险管理在测试组中将其应用于病患的救治以加强训练,管理和学习抢救设备等,并且比较两组病患在护理管理效果方面的数据差异。
1.3 研究指标
问卷用于调查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计算两组风险事件和护士和病患纠纷的发生率,并评估护士对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
二、结果
(1)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测试组,护理满意度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8.04%和74.51%。
(2)比较实验组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96%,而对照组为19.61%。详见表1。
三、讨论
3.1 护理危险因素分析
3.1.1疾病因素
进入心血管呼吸内科的病患通常是老年病患,即老年病患,因此住院期间发生事故的风险很高,同时,病患通常处于紧急状态并且疾病正在进展。因此,护理工作相对困难且要求很高。同时,慢性病病患经常伴有反复住院救治,需要长期救治,精神压力增加,护理难度相对增加。
3.1.2药物因子
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救治以药物为基础。心血管病患应使用小剂量的药物,并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发生过度用药的风险。对于呼吸道疾病病患,情况恰恰相反。静脉和口服药物每天都在增加,与此同时,给药时间、剂量、次数更加复杂,需要注意相容性。在护理过程中药物错误的风险很高,并且护理的风险也很高。
3.1.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护理人员。抢救病患时,设备准备,急救药物准备不充分,由于缺乏熟练的设备使用而导致抢救延迟,不进行护理手术时的粗心检查,并且在配药、采血和注射中会出现错误。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也没有密切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和疾病。
3.1.4管理因素
没有充分重视风险管理,这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那些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护士而言,导致操作失误增加和护理纠纷显着增加。
3.2 护理风险管理流程
(1)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鼓励护理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护理风险因素,并通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重视人文教育,为病患提供人文关怀。(2)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和专业技能,学习新型护理设备、药物和工具的应用,并评估培训效果,使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掌握上述新事物。对低技能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制定应急和急救程序。(3)注意细心护理,在不同的输液架上放置不同的提示,以免误解用药途径。对于行动不便的病患,不仅需要在床上增加护栏,而且必须将危险物品放置在指定的位置。(4)采用灵活的人事管理,护理工作调度系统,与老人相适应,夜间采用双工制,使老人与新人接轨,提高低级高级护士的操作技能和护理知识它为护士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有助于规划职业,提高自尊心,稳定护理团队并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5)继续质量控制,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心血管和呼吸道医学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识别护理风险并提高护理人员判断紧急情况和做出反应的能力是减少副作用的关键步骤。不仅通过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医学护理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通过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洪恩.護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名医,2019(11):211.
[2]央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90):128.
[3]刘晓娜,苗灵月.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9(12):9.
关键词:对比实验;应用价值;风险管控
所谓的临床护理风险就是指,在现实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诸多随机条件,对相应的病患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些随机性的风险就是临床护理风险。在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方面,急诊病患很多,由于不稳定因素较多,进而会有极大的可能性,发生意外事件。处于危险状态的条件很复杂,例如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已经心肌梗塞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病患的高风险因素。本研究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药物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信息
将该研究群体按随机规则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每个护理团队的成员在他们管理的病患之间保持平衡,并且50位病患和护理团队成员的数据相似。
1.2 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和教育、检查和指导病患的基本技能,例如适当的评估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强调技术管理,实验组加强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干预措施,全面评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病患的特定疾病类型、特定条件、年龄等因素,并提供临床护理。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病房检查,针对可能的风险提出对策并加强对风险应对的具体措施护理风险管理在测试组中将其应用于病患的救治以加强训练,管理和学习抢救设备等,并且比较两组病患在护理管理效果方面的数据差异。
1.3 研究指标
问卷用于调查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计算两组风险事件和护士和病患纠纷的发生率,并评估护士对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
二、结果
(1)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测试组,护理满意度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8.04%和74.51%。
(2)比较实验组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96%,而对照组为19.61%。详见表1。
三、讨论
3.1 护理危险因素分析
3.1.1疾病因素
进入心血管呼吸内科的病患通常是老年病患,即老年病患,因此住院期间发生事故的风险很高,同时,病患通常处于紧急状态并且疾病正在进展。因此,护理工作相对困难且要求很高。同时,慢性病病患经常伴有反复住院救治,需要长期救治,精神压力增加,护理难度相对增加。
3.1.2药物因子
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救治以药物为基础。心血管病患应使用小剂量的药物,并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发生过度用药的风险。对于呼吸道疾病病患,情况恰恰相反。静脉和口服药物每天都在增加,与此同时,给药时间、剂量、次数更加复杂,需要注意相容性。在护理过程中药物错误的风险很高,并且护理的风险也很高。
3.1.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护理人员。抢救病患时,设备准备,急救药物准备不充分,由于缺乏熟练的设备使用而导致抢救延迟,不进行护理手术时的粗心检查,并且在配药、采血和注射中会出现错误。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也没有密切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和疾病。
3.1.4管理因素
没有充分重视风险管理,这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那些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护士而言,导致操作失误增加和护理纠纷显着增加。
3.2 护理风险管理流程
(1)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鼓励护理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护理风险因素,并通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重视人文教育,为病患提供人文关怀。(2)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和专业技能,学习新型护理设备、药物和工具的应用,并评估培训效果,使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掌握上述新事物。对低技能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制定应急和急救程序。(3)注意细心护理,在不同的输液架上放置不同的提示,以免误解用药途径。对于行动不便的病患,不仅需要在床上增加护栏,而且必须将危险物品放置在指定的位置。(4)采用灵活的人事管理,护理工作调度系统,与老人相适应,夜间采用双工制,使老人与新人接轨,提高低级高级护士的操作技能和护理知识它为护士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有助于规划职业,提高自尊心,稳定护理团队并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5)继续质量控制,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护理风险管理对于心血管和呼吸道医学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识别护理风险并提高护理人员判断紧急情况和做出反应的能力是减少副作用的关键步骤。不仅通过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医学护理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通过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洪恩.護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名医,2019(11):211.
[2]央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90):128.
[3]刘晓娜,苗灵月.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