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质朴的人性与感伤的美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中总有声音评论沈从文的文章清新自然,称其为“令人神往的田园牧歌”。而从我自己最主要的阅读感受出发,我认为,评价沈从文的部分作品可以借用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论中的前半句——作品布满“悲凉之雾”。以《边城》《萧萧》《丈夫》为例,这种悲凉广泛地分布在充满生命力、质朴纯净的个体身上。作品中人物关系单纯,冲突的发生大多不激烈,就算是偶然的较为严重的冲突,也没有爆发的机会,而是总被作品中人物奇妙的个性缓缓地浇上一盆冷水。矛盾固然是慢慢淡下来了,但是由于它的结束并非爆发式的烧尽,总给人“未完成”之感。而这种“未完成”,在读者的心中会产生淡淡的遗憾,因而作品读起来不会得到酣畅的快感,而是在合卷后仍存在游丝般没有断的黏连,不能获得一种稳稳的真实感。甚至说,有时候会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因为作品中人物质朴得过分、友好得过分、纯净得过分,故事不像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更像是一个纯洁感伤的梦境。营造出这种梦境气氛的还有作者对死亡的描写。或许与沈从文早年从军周游看到过数次杀人的画面有关,在《边城》中,作者描述死亡是用一种极为平静的语气描述的,这种平静甚至生出一种疏远的美:翠翠的母亲“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老船夫“在雷雨将息时死去了”,天保大老“弹到水中坏了”。这些生命的离去是凄清的,但是不是悲惨的,像是作者在观照着这些生命,最后将他们放归了自然。
  在这三部作品中,自然不是单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出现的,而是很好地融入进了作品中,成为了作品中极重要的部分。在作品体现的人性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纯”与“真”的美好人性。这样的刻画让小说呈现出一种“质朴的浪漫”。例如《边城》,我们先从湘西广阔的自然世界进入作品,戴上了自然的滤镜后,再看整个融合进了自然里的故事,因而尽管在《边城》中描写的都是乡下发生的平常事件,读者不会产生一种“小”“细碎”的感觉,而是感觉“这就是自然中应当发生的自然事”,因为他们的生活时刻不离那一块广阔的自然天地。不像有的描写乡村的小说总是会聚焦在一些琐事的纠纷上,沈从文的作品更宏阔。换句话说,在他的作品里,自然赋予了人们一种纯净的野性,这种野性是比土地上的打闹纠纷更加高远的。这是与沈从文在写作时身处的现代都市完全不同的。同时,将自然融合进小说,以自然的角度观照人物,这样一来,相比起人物本身的社会属性,人物作为“生灵”“生命”的属性更得到了强调,因此小说给人一種“众生平等”的观感。
  回到人物命运上,还存在一种潜在的或已经存在的失落——以《边城》为例,翠翠的母亲和父亲的自尽,翠翠自己的感情的失落,大老的死,二老的离开,老船夫的死。这样看来,几乎全是失落。但是这种失落也是美的——这些人物的失落,都离不开“情”字。他们都是极“真”的人。与此同时,他们这些生灵生存在被自然包容的命运进程里,逝去了的人们与其说失去了生命,不如说更像是融进了大自然广阔、无尽的循环中。似乎有些宗教的意味,但是我认为沈从文的作品不能窄化为“宗教”来分析,他的作品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理念,而是比带有限制性的“理念”一词更高、更广阔、更不受束缚。
  但当然,略显“悲凉”的描写不代表冷淡,我们不能忽视深入作品中体会同样存在并且具有重要地位的质朴人情。像沈从文自己说的:“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在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绝对的坏人,人与人之间似乎总会用“情”体谅。《萧萧》中花狗和萧萧的形象如果是产生在余华或者鲁迅的笔下一定会是一幅不一样的图景——我猜测,若是在余、鲁笔下,这两人的形象将会更具有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审视反思的意味,更明显地具有反映“农村女性生存的悲惨现状”的无奈。但是在沈从文的笔下,这种尖锐的目的几乎看不到,更多的体现出的是“萧萧们”,甚至不仅是“萧萧们”身上带有的一种朦胧的“不自觉”。萧萧不管在做什么事都带着糊涂;老七的丈夫起初见了水保,觉得老七给水保陪客后一定得了很多钱,竟然觉得愉快得要唱歌;至于翠翠,果真是俨然一只“小兽物”,明明心有所属,但是在感情上总是恨不得逃走,总是说不清。同时,单从动作上来看,这种质朴也体现得非常生动具体。老七的丈夫终于意识到老七陪客给自己带来的不踏实后,“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捣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老船夫每每要小心翼翼地替翠翠问婚事时,总“忸忸怩怩地照老方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这像是一个充满理想化的人性的世界。然而沈从文没有因为这种理想化而过于注重幻想,放弃现实细节刻画上的真实与细腻,人物的言行又确乎是淳朴的乡野生活的写照,让你感到这些是真实的人,而不仅仅是概念化的理想形象存在。
  沈从文在这三篇小说中叙述的语气是平淡的,波澜不惊的。稍显冷淡的语气加成了小说情节上的悲凉之感。余华的小说也常常被评论称在描写生死伤痛的场景时语气冷淡,但我们会发现,沈从文较之余华更甚。以余华作品《活着》为例,在孙子苦根吃豆子撑死之后,作者让老人福贵仅仅使用“死了”二字描述死亡的客观事实,紧接着福贵利用“我老得又笨又蠢”来责骂自己后,又不间断地展开了对下一件往事的回忆。这样的描写比起冷淡,更像是故事主体对极端痛苦的压抑不发与隐忍,整部小说像一个充满了强烈情感却不会爆发,只会慢慢泄气的巨大气球。而在沈从文的这三部作品当中,全部采用了第三人称旁观的视角,我们在其中难以窥见作者的态度与评价,只能看到作者在默许当时当地的社会秩序与规则在小说中运行,并且似乎将其存在默认为了合理,任凭它们在小说中的自由流动。小说中的人物也懒于对这样的社会规范作什么斗争,连争吵也是自然发生又迅速冷却的。在得知萧萧怀孕后,家中“各按本分乱下去”。至于处罚萧萧,也是“极其自然”的。在文章当中,一切都是顺应自然发生的,在沈从文创造的这个湘西世界中,有一种“天然如此”的逻辑:人物身上没有什么抗争性,人生通向何处也是未知,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现实中自然的一切安排,不断地在“接受”中妥协。
其他文献
【摘 要】  侠义精神作为中国平民文化精神中的传统品格,在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追根溯源,墨家理论与中国侠文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侠文化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关系和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应从史实出发,正确审视墨家与中国侠文化的关系,重新认识墨家思想体系,让更多的人对墨家有较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侠义 墨家 舍生取义    从《吴越春秋》中较完整地记载历
期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者在《边城》题记中写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沈从文先生想表达一种人性牧歌,这种人性牧歌以“情”为基调。所以,这部作品给读者的一般印象就是饱含“淳朴唯美”之“情”。就“为艺术而艺术”来说,《边城》之“情”在当时确实传递着某种清新气息,透露着真正的文学品味;但它又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此“情”已被某种枷锁束
期刊
批评家唐娜·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里说:“我们都曾深受伤害。我们需要的是再生,而不是重生,我们被重构的可能性包括希望有一个没有性别的异形世界的乌托邦梦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在“作家”前加上“女性”以表特殊,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人类未来的构想中来,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已经可以被视作赛博格革命的开端了。  《北京折叠》出版以来,舆论广泛认为其没有起到拥有“女作家”“第一”这两个属性的科幻作品应有
期刊
从古至今,人们总有着返璞归真的本能渴望——远离尘世喧嚣,回归乡土,回归自然。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在田园里简单的自然组合都可以成为诗意的表达。唱一首田园牧歌,任其在山谷溪涧迂回荡漾,淙淙溪水随声附和。在钱钟书先生缔造的边城世界里,自然,人情,生命交织成美的悲剧,彰显生的道理。  对人情的理解:宁静又热闹  边城里处处讴歌着民风淳朴,人情热络。这日子时常十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深化。有了教学资源库并进行资源共享,才能把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更好的服务教与学。  ◆关键词: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实施方案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广大教师有一个巨大的互相交流、探讨
期刊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一般未参加过儿童美术训练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
期刊
◆摘 要:在AI时代下如何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成为广大中小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所在的杂口小学任教5年,在这5年中将计算机技术与日常的教学相结合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反响不错。首先教师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其次优化课堂形式,使课堂形式和多媒体相结合,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去理解所学知识,更愉快的去接受。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偏远山区孩子争取社会实践的机会,让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
期刊
根据数学中的平均值规律,若两个数或多个数的平均值为,则至少有一个数比大,一个数比小。在化学解题中,有时也用到平均值,解题时若能抓住这个平均值,就能避繁就简,事半功倍。化学中,当性质相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时,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总存在一个平均值,平均值的基本原理是:是与a有关的两个量x1、x2的平均值,即=x1a+x2(1-a),且0  一、碱金属混合物与水反应 
期刊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题名称:I want to be an actor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授课时间:40分钟    一、学生分析    1.初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大,并且对他们梦想的职业特别感兴趣。从认识角度来看,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重要位置,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比起初二、初三学生来说,敢于表现自己,这种种特点都有利于本节英语教学的开展。  2.知识技
期刊
◆摘 要: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在《小说》中谈到“艺术真实”:艺术通过转换手法、结构设计、逻辑走向等条件展现出“艺术真实”。契诃夫晚年创作的四幕喜剧《樱桃园》是一部非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以“真实感”闻名,褪去传统戏剧的冲突外衣,反而更能体现艺术真实的本质特点。本文以沿着莫泊桑《小说》的思路,对《樱桃园》的机构、情节等进行分析,认为艺术真实来自于以下三个层面:社会生活背景、人物性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