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就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教学途径;课堂效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目前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仍为惯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效率低下,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从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走向了低龄化语言游戏等等。
一、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改现状的严重性
(一)学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由于近几年我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和地位差异,又遇高中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初中学校大量扩招,导致师资大量紧缺,农村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中小学校。这样,农村数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多数教师不适应新课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按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由于优质师资的缺失,多数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效率低下,教师的教改水平停滞不前。
(二)生源结构状况令人担忧。
以我校的所在学区小学升初中转学人数调查发现,每年的学生转出率趋于上升趋势,尤其是学校的优秀学生,想方设法进入到城区读书。原因是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数学是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优质学生的缺失,严重挫伤农村数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容忽视。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涨,缺乏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导致对新课程的研究不多,研究学生、教材的力度不足,许多教师抱着只求无过、得过且过的心态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民主平等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不充分,少有对习题的变式和拓展;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培养,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简单机械应用,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质量下降,差距进一步拉大。
据我市近两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成绩统计,对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作如下比较: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差距10多分,合格率、后30﹪均差20多个百分点,差异显著。加之城市学校为吸引更优质生源进行地毯式宣传,进一步引起和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我们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学校的师资队伍决定一个学校的成败。留住、吸引优秀教师,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是目前我县教体局正在实施的一项工程。教育事业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减少贫富差距、促进平等的“最伟大的工程”。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除学校本身的办学行为的差异等因素外,关键还是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的投入的差距。现在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特岗教师的补充,选派城市學校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支教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消除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农村初中学校,校内缺乏竞争机制,进取心强的数学教师不多,教师缺乏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方式更新缓慢,借助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贫乏,很多老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被闲置,大量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农村在校学生(一部分是留守学生)普遍家庭对其期望值较小,学习很少有压力,学习目标性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少与教师同学在学习上进行沟通交流,毅力欠缺,畏难感较强;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落较大,态度消极,敷衍应付,成绩下落;参与意识不强,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能引起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无系统知识系统结构和牢固知识概念,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问题和评价教学结果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优化。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总结五个阶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淡化课堂教学形式。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像“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完全没有必要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建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例如,多邊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各三角形,教师与他热情对话,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出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度,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
(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突出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尽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研究,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引导学生研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从而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点作对角线,然后问他们分别可分为几个三角形,接着问七边形、八边形呢?这些三角形内角和与多边形内角和有什么关系?那么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六边形呢?在让学生找找规律,多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有没有规律?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然后,再启发学生以多边形内的任何一点向定点作连线,同样可以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最后再启发学生以多边形任何一边的任何一点向顶点作连线,让他们再研究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这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好胜性得到了满足,同时,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数学学科基本上都可以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是数学创造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也有其局限性。
(2)培养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培养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学时,教师若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有意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启发学生参与,上课开始,我拿了四个大红圆贴在黑板上,同学们好奇地睁大眼睛,各自在想,老师要干什么?于是我讲,把第一个圆的分给第一组,第二个圆的分给第二组,第三个圆的分给第三组,第四个圆的分给第四组,哪个组分到的多,哪个组分到的少?有的说这组多,有的说这组少,争论不休,于是叫四个组上来分,把应得的拿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一样多。这时顺着学生们的思路问:这四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相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抓住时机展开学习。
(3)重视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而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这特殊的功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的矛盾。因此,动手操作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接触的平面图形周长时线段,容易测量,而圆周长是曲线,对学生来说,是件新鲜事,我问学生,圆周长是一条曲线,谁能想出办法来测量出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解决,于是各小组动手测量事先准备好的直径是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圆的周长。有的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绳子绕一周再测量的方法,由于测量得到的是近似数,所以各组都有差异,这时我问谁的准确呢。有的说自己的准确,有的说不出所以然。有的说都不是非常准确。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测量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启发、引导,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知识内化。 (4)指导思维程序,让学生循序参与。
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活动又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思维程序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优化的思维程序,学生才会依照程序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解题时除了要求学生审题、分析、列式、解答,还要求学生把结果放到题目中去验证。如,大米200千克,是面粉重量的,面粉是多少?解答后检验,大米重量是不是面粉的,面粉的是不是200千克,是即正确。检验的好处能保证解题正确,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思维深刻性,解剖题目结构,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五)适度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采用适度评价和多元的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學。评价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六)采用反馈教学法。
在每堂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运动过程,要使这个系统的运动有序,能按照一定的目标前进,就必须不断地得到反馈信息,实行有目的控制,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反馈,教师应随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和调整。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这一节时,按传统教法就是教师把等式、代数式、等式的性质、方程几个基本概念复习一遍,然后引入新课。而按反馈教学法,则必须注重学生反馈动态,教师可以把这几个基本概念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反馈。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伴随着学生情感的体验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课堂中就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当学生上课情绪较低落或课堂较沉闷时,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如可改变语气语调、穿插个活动、开个玩笑等等,让学生尽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能够有效改变课堂的教学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数学课中可以创造出各种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反馈,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完成作业,回答问题,自我总结,以及和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有时可以给出答案,促进学生学会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让学生相互批改或评定课堂作业的质量,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允许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有创造性见解的目的。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2]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教学途径;课堂效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目前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仍为惯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效率低下,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从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走向了低龄化语言游戏等等。
一、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改现状的严重性
(一)学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由于近几年我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和地位差异,又遇高中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初中学校大量扩招,导致师资大量紧缺,农村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中小学校。这样,农村数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多数教师不适应新课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按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由于优质师资的缺失,多数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效率低下,教师的教改水平停滞不前。
(二)生源结构状况令人担忧。
以我校的所在学区小学升初中转学人数调查发现,每年的学生转出率趋于上升趋势,尤其是学校的优秀学生,想方设法进入到城区读书。原因是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数学是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优质学生的缺失,严重挫伤农村数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容忽视。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涨,缺乏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导致对新课程的研究不多,研究学生、教材的力度不足,许多教师抱着只求无过、得过且过的心态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民主平等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不充分,少有对习题的变式和拓展;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培养,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简单机械应用,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质量下降,差距进一步拉大。
据我市近两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成绩统计,对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作如下比较: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差距10多分,合格率、后30﹪均差20多个百分点,差异显著。加之城市学校为吸引更优质生源进行地毯式宣传,进一步引起和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我们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学校的师资队伍决定一个学校的成败。留住、吸引优秀教师,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是目前我县教体局正在实施的一项工程。教育事业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减少贫富差距、促进平等的“最伟大的工程”。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除学校本身的办学行为的差异等因素外,关键还是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的投入的差距。现在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特岗教师的补充,选派城市學校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支教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消除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农村初中学校,校内缺乏竞争机制,进取心强的数学教师不多,教师缺乏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方式更新缓慢,借助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贫乏,很多老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被闲置,大量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农村在校学生(一部分是留守学生)普遍家庭对其期望值较小,学习很少有压力,学习目标性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少与教师同学在学习上进行沟通交流,毅力欠缺,畏难感较强;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落较大,态度消极,敷衍应付,成绩下落;参与意识不强,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能引起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无系统知识系统结构和牢固知识概念,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问题和评价教学结果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优化。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总结五个阶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淡化课堂教学形式。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像“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完全没有必要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建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例如,多邊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各三角形,教师与他热情对话,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出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度,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
(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突出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尽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研究,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引导学生研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从而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点作对角线,然后问他们分别可分为几个三角形,接着问七边形、八边形呢?这些三角形内角和与多边形内角和有什么关系?那么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六边形呢?在让学生找找规律,多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有没有规律?从而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然后,再启发学生以多边形内的任何一点向定点作连线,同样可以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最后再启发学生以多边形任何一边的任何一点向顶点作连线,让他们再研究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这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好胜性得到了满足,同时,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数学学科基本上都可以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是数学创造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也有其局限性。
(2)培养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培养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学时,教师若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有意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启发学生参与,上课开始,我拿了四个大红圆贴在黑板上,同学们好奇地睁大眼睛,各自在想,老师要干什么?于是我讲,把第一个圆的分给第一组,第二个圆的分给第二组,第三个圆的分给第三组,第四个圆的分给第四组,哪个组分到的多,哪个组分到的少?有的说这组多,有的说这组少,争论不休,于是叫四个组上来分,把应得的拿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一样多。这时顺着学生们的思路问:这四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相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抓住时机展开学习。
(3)重视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而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这特殊的功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的矛盾。因此,动手操作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接触的平面图形周长时线段,容易测量,而圆周长是曲线,对学生来说,是件新鲜事,我问学生,圆周长是一条曲线,谁能想出办法来测量出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解决,于是各小组动手测量事先准备好的直径是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圆的周长。有的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绳子绕一周再测量的方法,由于测量得到的是近似数,所以各组都有差异,这时我问谁的准确呢。有的说自己的准确,有的说不出所以然。有的说都不是非常准确。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测量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启发、引导,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知识内化。 (4)指导思维程序,让学生循序参与。
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活动又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思维程序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优化的思维程序,学生才会依照程序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解题时除了要求学生审题、分析、列式、解答,还要求学生把结果放到题目中去验证。如,大米200千克,是面粉重量的,面粉是多少?解答后检验,大米重量是不是面粉的,面粉的是不是200千克,是即正确。检验的好处能保证解题正确,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思维深刻性,解剖题目结构,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五)适度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采用适度评价和多元的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學。评价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六)采用反馈教学法。
在每堂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运动过程,要使这个系统的运动有序,能按照一定的目标前进,就必须不断地得到反馈信息,实行有目的控制,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反馈,教师应随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和调整。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这一节时,按传统教法就是教师把等式、代数式、等式的性质、方程几个基本概念复习一遍,然后引入新课。而按反馈教学法,则必须注重学生反馈动态,教师可以把这几个基本概念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反馈。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伴随着学生情感的体验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课堂中就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当学生上课情绪较低落或课堂较沉闷时,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如可改变语气语调、穿插个活动、开个玩笑等等,让学生尽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能够有效改变课堂的教学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数学课中可以创造出各种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反馈,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完成作业,回答问题,自我总结,以及和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有时可以给出答案,促进学生学会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让学生相互批改或评定课堂作业的质量,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允许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有创造性见解的目的。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2]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