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要使语文教学符合事物连续性发展规律,必须重视语文优良方法的继承,应取其精华,坚持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原则和为我所用原则,促使语文教学向前发展,适应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才有语文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可见,语文教学方法重在继承,贵在创新。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继承;创新;发展
历史的发展是有章可循的,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它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必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于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的矛盾斗争,先从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然后再走向否定的即新的阶段,这样的事物运动表现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形成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但是事物的发展运动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其不合理的因素,保留其合理因素,并且促进它具有发展新事物的积极意义,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语文教学法的发展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历史事物,它的正常发展亦应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它的完整发展过程表现为继承创新,不断继承与不断创新……
中国的语文教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教学方法。这其中有不少存在时代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否定。因简单地否定传统的做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已经尝过不少。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语文教法。其实,有不少的教学法,撇开其历史局限,其内核仍闪耀着科学的光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把语文教育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最长,环境最为理想,但是学习的效果却最不理想。许多初中、高中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即使在大学生中,甚至研究生中类似的现象也不少见。因此,语文教育遭到的批评与质疑最严厉。难道我们真的贫乏到没有能把语文教得更好的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应试教育体制造成急功近利的后果。其实,我国语文教育的宝库中,有不少方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值得继承与弘扬。比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情感熏陶”。当我们在感叹中学生的语文功底越来越薄时,我们不禁要问问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接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识记能力最强的时候。因此应该多记点知识。其中古代常用的“诵读法”,就是放开声音,反复地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准确地理解为止,即“熟读成诵”。朱熹十分重视诵读,他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通过诵读,可以加强理解和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可以加强记忆,丰富储备。不少文学作家,如鲁迅、毛泽东、巴金都承认自己从幼时背下的诗文中受益很深。传统教法林林总总,它们当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但是在不同的方面,都自有可借鉴之处。历史的发展是一条长河,而不是一个截面,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之上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传统教学中的宝藏发掘和利用,不失为一个捷径。传统教学方法,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方法时,应该做到批判地继承,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继承,否则我们的继承便是囫囵吞枣。例如,今天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无视这一点,那么,不管是“诵读法”还是“启诱法”都失去了继承的意义。
没有继承,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发展便失去了生命力。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语文教育要适应社会,实现它的功能,还要改革创新。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法有创新的意义呢?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下面两点明确的认识。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教育观念。时至今日,就算是最落伍的教师也会开口一个素质教育,闭口一个素质教育。就像“艺术”已经泛滥了一样,“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泛滥了。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会写文章,这是素质吗?答案是,但又不全是。因为它虽然体现出了人的一定素质,但还未能完全包括素质的内涵。素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之一是“素养”,可以因人因专业而不同,方方面面多彩多姿。但催生这一切方方面面、多彩多姿的源泉或母体只有一个,这就是人格和精神健全。这是一切进步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当然也是万业之本,创造之源。学习的乐趣,创造的幸福,人生的要义就在于发现自已,完善自己。在以此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学习就不是人格和精神的负担和异化力量,而是人格和精神健全的必然需要。以此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才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才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中,只不过是把学校变成一个加工厂,不是让人做社会生活知识与人生的主人,而是做了奴隶。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摧残,它扭曲了人性。
二、树立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发现和培养的观念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主体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教改的热点问题之一。
张定远教授认为,主体性教学已经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共识:①学生是教學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③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④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施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语文的意识,调动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2)发挥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融洽,环境轻松活泼,课堂教育更多表现为大量的课堂活动。
(3)重视思维过程,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着重培养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4)教师要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角色,处于指导地位。
教无定法,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情趣、品质,就会有一千种对教法的探索方法,但我认为真正要探索出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教法,是不能脱离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的。根据自己的经验,略述两点做法。
(一)开展大语文教学。
语文的学习环境最宽广,学习内容最丰富。宿舍、教室、学校、社会无处不可,天文、地理、报刊、俚语无所不包。语文本应是最具情感,最活泼生动的一门学科,可是却在分数的指挥棒下让语文变得索然无味,让人生畏。实践调查可知,语文能力强的同学都有广泛阅读的兴趣、习惯,都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因此,我每周留一节课给学生,自读课外书,此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教学。
无论如何,教学总会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人总会受到情景的刺激,而接受信息。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总会存在的,情景教学的关键点是有意识地、目的明确地围绕教学目的、教材而创设情景。情景教学运用得好,是可以最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2)通过教具演示情境。包括图片、实物、音乐、多媒体等。
(3)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情景。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母语教学,它致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语文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21世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而这主要由语文教学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召唤高效的语文教学。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地探索把语文带出低效境况的方法。我热切期待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寻找到继承与创新的最佳方法,共建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中杰.《素质教育缺什么》,《南方周末》,2002年1月3日.
[2]鲍东明.《为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进言》,《中国教育报》,1995年5月18日.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第25页.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继承;创新;发展
历史的发展是有章可循的,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它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必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于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的矛盾斗争,先从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然后再走向否定的即新的阶段,这样的事物运动表现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形成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但是事物的发展运动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其不合理的因素,保留其合理因素,并且促进它具有发展新事物的积极意义,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语文教学法的发展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历史事物,它的正常发展亦应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它的完整发展过程表现为继承创新,不断继承与不断创新……
中国的语文教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教学方法。这其中有不少存在时代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否定。因简单地否定传统的做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已经尝过不少。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语文教法。其实,有不少的教学法,撇开其历史局限,其内核仍闪耀着科学的光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把语文教育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最长,环境最为理想,但是学习的效果却最不理想。许多初中、高中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即使在大学生中,甚至研究生中类似的现象也不少见。因此,语文教育遭到的批评与质疑最严厉。难道我们真的贫乏到没有能把语文教得更好的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应试教育体制造成急功近利的后果。其实,我国语文教育的宝库中,有不少方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值得继承与弘扬。比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情感熏陶”。当我们在感叹中学生的语文功底越来越薄时,我们不禁要问问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接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识记能力最强的时候。因此应该多记点知识。其中古代常用的“诵读法”,就是放开声音,反复地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准确地理解为止,即“熟读成诵”。朱熹十分重视诵读,他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通过诵读,可以加强理解和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可以加强记忆,丰富储备。不少文学作家,如鲁迅、毛泽东、巴金都承认自己从幼时背下的诗文中受益很深。传统教法林林总总,它们当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但是在不同的方面,都自有可借鉴之处。历史的发展是一条长河,而不是一个截面,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之上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传统教学中的宝藏发掘和利用,不失为一个捷径。传统教学方法,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方法时,应该做到批判地继承,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继承,否则我们的继承便是囫囵吞枣。例如,今天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无视这一点,那么,不管是“诵读法”还是“启诱法”都失去了继承的意义。
没有继承,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发展便失去了生命力。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语文教育要适应社会,实现它的功能,还要改革创新。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法有创新的意义呢?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下面两点明确的认识。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教育观念。时至今日,就算是最落伍的教师也会开口一个素质教育,闭口一个素质教育。就像“艺术”已经泛滥了一样,“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泛滥了。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会写文章,这是素质吗?答案是,但又不全是。因为它虽然体现出了人的一定素质,但还未能完全包括素质的内涵。素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之一是“素养”,可以因人因专业而不同,方方面面多彩多姿。但催生这一切方方面面、多彩多姿的源泉或母体只有一个,这就是人格和精神健全。这是一切进步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当然也是万业之本,创造之源。学习的乐趣,创造的幸福,人生的要义就在于发现自已,完善自己。在以此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学习就不是人格和精神的负担和异化力量,而是人格和精神健全的必然需要。以此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才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才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中,只不过是把学校变成一个加工厂,不是让人做社会生活知识与人生的主人,而是做了奴隶。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摧残,它扭曲了人性。
二、树立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发现和培养的观念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主体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教改的热点问题之一。
张定远教授认为,主体性教学已经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共识:①学生是教學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③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④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施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语文的意识,调动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2)发挥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融洽,环境轻松活泼,课堂教育更多表现为大量的课堂活动。
(3)重视思维过程,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着重培养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4)教师要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角色,处于指导地位。
教无定法,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情趣、品质,就会有一千种对教法的探索方法,但我认为真正要探索出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教法,是不能脱离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的。根据自己的经验,略述两点做法。
(一)开展大语文教学。
语文的学习环境最宽广,学习内容最丰富。宿舍、教室、学校、社会无处不可,天文、地理、报刊、俚语无所不包。语文本应是最具情感,最活泼生动的一门学科,可是却在分数的指挥棒下让语文变得索然无味,让人生畏。实践调查可知,语文能力强的同学都有广泛阅读的兴趣、习惯,都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因此,我每周留一节课给学生,自读课外书,此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教学。
无论如何,教学总会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人总会受到情景的刺激,而接受信息。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总会存在的,情景教学的关键点是有意识地、目的明确地围绕教学目的、教材而创设情景。情景教学运用得好,是可以最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2)通过教具演示情境。包括图片、实物、音乐、多媒体等。
(3)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情景。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母语教学,它致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语文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21世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而这主要由语文教学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召唤高效的语文教学。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会自觉地探索把语文带出低效境况的方法。我热切期待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寻找到继承与创新的最佳方法,共建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中杰.《素质教育缺什么》,《南方周末》,2002年1月3日.
[2]鲍东明.《为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进言》,《中国教育报》,1995年5月18日.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