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浅议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ow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是物理学科开展素质教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物理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探究过程 个性品格
  
  新课程标准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而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式过程,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通过学生、独立地猜想,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过程中,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数据,而非繁杂计算;重在结果评价,而不迷信结果。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探究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解决物理问题。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复习电流形成的原因和什么是电阻,然后提问:“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学生互相讨论:
  1.假如把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由1伏增加到3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体两端3伏的电压是由3个1伏组成的,每个1伏电压都形成了电流,两股相同的电流合在一起,电流就大了。
  2.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把导体的电阻由8欧减小到2欧,通过它的电流又会怎样呢?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了,电流就大了。接着又问:“怎样来检验你的推测呢?”学生的回答是:实验。于是学生互相讨论这个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有许多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法”,我给予了肯定,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再回顾整个过程有无不妥之处,最后,得出了结论即欧姆定律。
  像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家庭生活用电、焦耳定律等许多物理实验,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
  所以,教师要重视探究式教学,善于挖掘教材,关注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和技能。
  
  二、把握探究过程,获得物理知识
  
  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压强的概念对初中生是很抽象的,若按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和思维是学习的主线”的教学思想,在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以设疑、探究实验、解疑为教学方法的主体形式,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归纳总结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从压力作用的效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明确研究压力与受力面积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分组探究。结合这样的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压强概念的。
  在平时教学中设计一些体验学生探究意识的实验方案设计题,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例如有这样一题: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猜想进行检验:
  1.简述实验步骤;
  2.你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用器材前面的字母表示)
  器材:a.斜面 b.带钩的正方体木块 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 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 e.几条毛巾 f.直尺 g.弹簧秤 h.硬纸板
  把这样的探究实验习题放在单元综合课中,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又能强化技能训练,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必须与探究式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善于运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规律
  许多物理学的规律、公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数学推导而得出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若石块不受重力,释放后将怎样运动?接着质疑:在地球上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么,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该如何研究呢?通过置疑,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将要解决的矛盾中,接着师生讨论:设法使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在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力越来越小,考查它的运动情况,然后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到物体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少,它前进的路程就越来越远。学生这时很自然地推出: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这样的教学,渗透着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论教育,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想,体验探究的过程。
  
  三、深化探究过程,形成探索物理奥秘的个性品格
  
  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是探究式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中逐步培养。情感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认知学习,只有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要从认知学习开始。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要利用探究式教学,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例如,精心设计好初二物理的《科学之旅》,补充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知识天地,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埋下探究学习的种子,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矛盾悬念法、实验引入法、置疑引入法、引探法等设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点燃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管理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四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教育的效能,加速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是新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是当前思想教育的重
初一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才能打好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为例,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期达到提高初一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打牢数学基础的目的。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有趣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杜绝“闭门造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数学是“起始教学”,因而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提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
目的了解坦度螺酮对精神分裂症后焦虑的疗效。方法对53例精神分裂症后伴随焦虑症状患者采用单盲对照研究,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比
矿区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矿区周边草原质量状况和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本文以胜利一号露天矿为例,通过煤矿开发前与开发后土壤质量、再造土壤与原地貌典型草原土壤
2010年语文高考全国卷1中的作文命题为漫画作文,图简意赅。第三只猫的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可谓这幅画的点睛之笔,这只猫让人不由得想起被社会所关注的“富二代”
在骨伤治疗中,应以康复护理专门技术配合骨科的临床汉疗,提高疗效,使患者早日全愈。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我们理解长知识就是使学生懂得数的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提高计算能力等;长智慧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长智慧的主要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促进分析、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  因此我们设计了“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听、说、读、写训练”的教学路子。在各年级做了实验,进行尝试,收到了较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章充分理解。本文从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在词汇、阅读、语法、口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出发,简单作一总结,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口语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是建立在语言知识、学习技能、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