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仍应成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一元
华连山
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充分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但遗憾的是,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没有一位教师对学生提出过批评,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一元,被教师“遗忘”了。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他们之所以害怕使用或者干脆不再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对“批评”这一评价方式存有偏见:一是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怕打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怕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以为,这样做违背了新课标中提倡教育教学评价多元化这一要求,也违背了教育教学评价因材施评的要求,这样做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现就如何走出这一误区,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彻底消除对“批评”这一评价方式的偏见
部分教师认为要使教育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性、发展性功能,就得用一些具有“表扬”性质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及其他活动的热情,以此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或是其他活动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对与错、得与失,教师总是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勇敢”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来表扬学生,见到的总是师生热烈鼓掌。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表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溺爱,容易使学生滋生盲目乐观的思想,失去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的价值、意义和克服脆弱心理的机会。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习惯于教师的表扬,以至于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一旦遭遇挫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显得十分脆弱,没了主张,失去前进的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厌学、逃避、自残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其实,“批评”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字经》里有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玉不琢,不成器。”平常里人们所说的“良药苦口益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含有这种意思。当学生犯错时,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该批评时应批评,不能忌讳,更不能包庇与袒护。
二、重新确认“批评”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地位
“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根深蒂固。自从人类有了教育以来,它就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使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其实,“批评”不光存在于我们教育界,它还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一些仁人志士、国家栋梁之材,对自己儿时被教师批评教育。深有感触。记忆犹新,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当年的批评教育,就不可能改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批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受批评者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进而达到不断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此可见,“批评”在他们身上实施显得多么的重要。
三、注重讲究“批评”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的艺术性
当“批评”插上艺术的翅膀时,“批评”才具有生长的土壤和生存空间,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首先,教师的批评应是善意的,它决不同于讽刺、挖苦学生。其次,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征,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认可与接受教师的批评。第三,教师对学生提出批评的同时,还应饱含殷切的希望,使学生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去,不断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科学地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不仅不会伤害学生,反而会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一种动力。“批评”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固然少不了表扬,但也离不开批评,因此“批评”仍应成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一元。不知同仁们是否支持、认同笔者的看法?
巧妙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杜林贵
现代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作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日益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只靠课文“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进行交际训练,其训练的力度、强度是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除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外,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口语交际内容,进行交际实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填补空白,融入口语交际
书画作品有“计白当黑”之说,文章也不例外。为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常常不把话说透说穿,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这样可以刺激读者去思考、去想像、去品味。教学时,巧妙地在文章空白处设计口语交际练习,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想像和表达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在所回忆的第一个小故事“谈水浒”中,伯父委婉而巧妙地批评了我“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小故事的末尾作者告诉我们:临别时,伯父送了我《表》和《小约翰》两本书。伯父送书给我的情景描写作者惜墨如金,一带而过。显然,这里面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品出文章情感后,放飞想像的翅膀,自由寻找交际伙伴,让学生将伯父与“我”之间的对话以口语交际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如下对话:
“鲁迅”:(微笑着)小晔,这两本书是我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很适合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阅读。希望你改掉看书不专心的习惯,好好学习,将来好改造这黑暗的旧社会!来,给你。(递书)
“周晔”:(含着热泪,感激地接过书)大伯,谢谢您,我一定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好好学习,再也不会像读《水浒传》那样囫囵吞枣地看书了。以后您到我家的时候,再来考考我吧! “鲁迅”:(满意地)好的,小晔,再见! “周晔”:(挥手)再见!大伯,我会好好保存这两本书的。
二、延伸情节,契入口语交际
延伸情节就是在原文末段的基础上,创设适当情境,设置交际话题,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以深入领悟文章之理、文耄之情。这样的交际训练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文章之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自探自悟,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杲板的说教,能激发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桃花心木》一文,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快要结束的时
华连山
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充分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但遗憾的是,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没有一位教师对学生提出过批评,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一元,被教师“遗忘”了。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他们之所以害怕使用或者干脆不再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对“批评”这一评价方式存有偏见:一是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怕打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怕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以为,这样做违背了新课标中提倡教育教学评价多元化这一要求,也违背了教育教学评价因材施评的要求,这样做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现就如何走出这一误区,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彻底消除对“批评”这一评价方式的偏见
部分教师认为要使教育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性、发展性功能,就得用一些具有“表扬”性质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及其他活动的热情,以此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或是其他活动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对与错、得与失,教师总是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勇敢”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来表扬学生,见到的总是师生热烈鼓掌。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表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溺爱,容易使学生滋生盲目乐观的思想,失去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的价值、意义和克服脆弱心理的机会。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习惯于教师的表扬,以至于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一旦遭遇挫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显得十分脆弱,没了主张,失去前进的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厌学、逃避、自残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其实,“批评”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字经》里有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玉不琢,不成器。”平常里人们所说的“良药苦口益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含有这种意思。当学生犯错时,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该批评时应批评,不能忌讳,更不能包庇与袒护。
二、重新确认“批评”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地位
“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根深蒂固。自从人类有了教育以来,它就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使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其实,“批评”不光存在于我们教育界,它还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一些仁人志士、国家栋梁之材,对自己儿时被教师批评教育。深有感触。记忆犹新,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当年的批评教育,就不可能改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批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受批评者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进而达到不断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此可见,“批评”在他们身上实施显得多么的重要。
三、注重讲究“批评”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的艺术性
当“批评”插上艺术的翅膀时,“批评”才具有生长的土壤和生存空间,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首先,教师的批评应是善意的,它决不同于讽刺、挖苦学生。其次,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征,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认可与接受教师的批评。第三,教师对学生提出批评的同时,还应饱含殷切的希望,使学生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去,不断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科学地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不仅不会伤害学生,反而会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一种动力。“批评”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固然少不了表扬,但也离不开批评,因此“批评”仍应成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一元。不知同仁们是否支持、认同笔者的看法?
巧妙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杜林贵
现代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作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日益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只靠课文“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进行交际训练,其训练的力度、强度是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除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外,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口语交际内容,进行交际实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填补空白,融入口语交际
书画作品有“计白当黑”之说,文章也不例外。为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常常不把话说透说穿,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这样可以刺激读者去思考、去想像、去品味。教学时,巧妙地在文章空白处设计口语交际练习,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想像和表达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在所回忆的第一个小故事“谈水浒”中,伯父委婉而巧妙地批评了我“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小故事的末尾作者告诉我们:临别时,伯父送了我《表》和《小约翰》两本书。伯父送书给我的情景描写作者惜墨如金,一带而过。显然,这里面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品出文章情感后,放飞想像的翅膀,自由寻找交际伙伴,让学生将伯父与“我”之间的对话以口语交际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如下对话:
“鲁迅”:(微笑着)小晔,这两本书是我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很适合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阅读。希望你改掉看书不专心的习惯,好好学习,将来好改造这黑暗的旧社会!来,给你。(递书)
“周晔”:(含着热泪,感激地接过书)大伯,谢谢您,我一定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好好学习,再也不会像读《水浒传》那样囫囵吞枣地看书了。以后您到我家的时候,再来考考我吧! “鲁迅”:(满意地)好的,小晔,再见! “周晔”:(挥手)再见!大伯,我会好好保存这两本书的。
二、延伸情节,契入口语交际
延伸情节就是在原文末段的基础上,创设适当情境,设置交际话题,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以深入领悟文章之理、文耄之情。这样的交际训练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文章之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自探自悟,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杲板的说教,能激发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桃花心木》一文,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快要结束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