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设拓展性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本镇拥有独特的“梅”文化资源,学校的“红梅花开”的校园文化已扎根于每一个孩子心中。
  【关键词】品梅;梅品;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56-03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根据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把弘扬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抓住课程改革契机,找准以“梅”为切入点,确定了开发“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的德育特色课程。
  1.当前学校特色创建的现状反思。
  (1)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需要德育课程的开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2)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需要德育课程的开发。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浙江省《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拓展性课程,必须以立德树人为重点,重点是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培育办学特色。因此,结合学校的特有资源和校园文化,进一步拓展育人途径,需要进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2.基于“梅”资源的德育课程建设思索。
  陆九畴画梅,胥口人喜梅。本镇区域内“梅”文化的深厚的基础,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1)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
  《国家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从学校现有的“梅”元素出发,进行基于“梅”资源的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研究,筛选适合本校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课程内容,最终形成一种有指导纲要、校本教材、活动指南、校本节日、教学特色的传承传统文化与道德样式。
  (2)可以激发学生的胥口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通过“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引导学生去了解胥口的人和事,追寻乡土名人品性和情怀,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欣赏富含胥口独特的地域文化,树立地域文化自豪感。
  (3)以传统文化助力良好品行的形成。
  通过“古梅新韵与梅有约”为主题的德育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悟和传承。结合学校“诗书画印”社团建设,通过不同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理解,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熏陶浸润学生心靈,培育“梅之精神”,促进“梅之品行”的形成。
  二、思考与设计
  1.概念界定。
  (1)“品梅”——知梅懂梅。依托课题研究,了解介绍各种梅文化知识,了解梅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畏严寒、不怕风霜、雪中吐蕊、傲骨独放、严寒飘香和梅花具备的品格气质:正气、香气、文气、清气、静气等。
  (2)“梅品”——学梅。指梅花的五种品格,以梅花“香自苦寒来——悟之坚韧”、“无意苦争春——悟之谦逊”、“为有暗香来——悟之淡雅”,依托课程开发,品梅魂,立品格。
  2.研究目标。
  《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基于学校“梅”资源的德育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指向“梅”资源的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研究,受益的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进行课程开发与育人模式的有机探索,经历从“品梅——梅品”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主要目标如下:
  (1)形成正向一致的行为习惯。构成目标方向一致,并且具有正向作用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氛围、一种校园生态,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力争通过课题研究,最终达到教师、学生都具有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精神风貌。
  (2)以艺术修为浸润学生品行素养。从“品梅”入手,了解梅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梅花所具备的独特品格气质。通过诵读、书画、剪纸、刻纸等艺术类性课程的开发,来不断丰富德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艺术修为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综合素养。
  (3)形成教师发展助力促进成长。带动与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引导教师学习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要点,学习课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改进教师的思维方式、研究能力与育人行为,在成长学生的同时助力教师成长。
  3.研究内容。
  (1)胥口镇范围内有关“梅”文化资源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由专人负责带领学生以“一代梅师”陆九畴为重点收集和整理相关素材,对胥口区域内“梅”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提炼,形成一些具有教育性、人文性等资源专题和配套的教学内容,如《陆九畴与梅》。
  (2)开发具有“梅”文化资源特点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学校结合课题研究,开发和实施梅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编辑历代文人赏梅颂梅的课外诗文教材,分别供低、中、高段学生进行学习。成立以梅为题材的“诗书画印”社团,比如诗、文、书、画、印、摄影等,并纳入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管理。   (3)基于“梅”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研究。架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结合德育课程的开设,开展“我和梅花有个约定”毕业生植梅树活动。每届毕业班或毕业生植梅树,留心愿,20年后开启心愿。每年举办梅文化节,可以是赏梅颂梅、成果展示、优秀作品展览等,进行“刻苦、坚强、自信、谦逊、乐观”的“梅花少年”和“梅花之星”的评选表彰。
  4.运行架构。
  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梅”文化资源,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途径。
  (1)一个纲要:“《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2)两本教材:《我眼中的梅花》和《梅花古诗词经典诵读》。
  (3)三种渗透途径:校园文化环境课程熏陶、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并在课题推进和深入的过程中不断调整。
  (4)四类特色活动:“梅”主题校园文化节:每年3月;“梅”主题文化班级展示活动:每年5月底;“梅”主题拓展性课程研讨活动:每年12月;“诗书画印”社团活动成果展:每年1月。
  (5)五种特色评价:文明之星、助人之星、诚实之星、感恩之星、奉献之星。
  以上德育课程的研究实施,将促进“梅”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使学校德育特色课程建设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关注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既承接了地域文化的資源,又丰富了学校办学内涵,拓展了外延。
  三、实践研究
  1.“一域一师一展馆”:梅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理。
  (1)“一域”——黄金旅游沿线上的明珠 助推培养热爱家乡情感。
  ①悠久历史美家乡。
  胥口镇得名的来历,因伍子胥曾避难于此而得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故事,更有“碧水云山,灵韵胥口”之美称,崤峰挺秀,葛水含英。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富春桃源和通天飞瀑景区,九霄碧云洞、天成野槠林、逍遥岩岭湖等构成美丽胥口。
  ②激发爱乡之情。
  对小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热爱家乡情感的培育。以胥口历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基础,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凝视家乡,了解家乡的名人、典故、景观、风俗等等,进而体会吸纳当地独有的精神面貌和风骨,通过多渠道的文化熏陶,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
  (2)“一师”——“一代梅师”陆九畴 一国两制寓二梅。
  ①陆九畴其人。
  陆九畴,字亚洲,浙江省新城县新登乡佛岭庄陆家村(今富阳区胥口镇佛鲁陆家村)人。生前曾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他于1985年创作的国画《二梅图》寓意恢弘,名扬海外,被誉为“一代梅师”,获得“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等荣誉称号。
  ②“红梅文化”的基石。
  学校在创建校园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以地方名人为文化创建基石,以“红梅”为载体,倡导“红梅文化”。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品质;培养“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思想情怀;提升“花开红白、异色同源”的审美情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梅花的认识,传承“红梅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一展馆”——陆九畴书画陈列馆 学校德育课程发掘源泉。
  ①陆九畴书画陈列馆。
  2006年4月23日,陆九畴书画艺术陈列馆在富阳区胥口镇开馆。馆内收藏的都是陆老在95岁高龄时潜心创作的书画作品,谓封笔之作。同时收藏的还有陆老的获奖证书、书信、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实物以及书画界名家祝的乡土、艺术教材,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定期对外开放。
  ②德育课程开发源泉。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守很多的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地域性原则,就是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以当地的乡土特点和条件为基本的准则和要求。刚好本校所处的胥口镇在地域上有它的独特之处:既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九畴书画陈列馆,我们正好可以以胥口的地域特色为基础,进行校本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2.“一墙一园一基地”:环境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发展,学校把“我们是希望”为顶层核心理念,以“教育,让师生共同追慕美好”为办学理念,以“活泼、好学、文明、建美”为培养目标,建设“崇真、向善、尚美”的校园文化。推进学校“学陶师陶——崇真”,“乐群文化——向善”,“红梅花开——尚美”这三方面亮点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核心建设,培养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学生,形成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学校。
  学校创设了以“红梅花开”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深入挖掘“梅”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梅”文化熏陶。
  (1)“一墙”——创建“梅”主题文化校园。
  ①“梅”主题文化墙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挂着很多与“梅”有关的古诗词、名人名句,以及学生的“梅”书法与绘画作品。除了走廊文化外,每个班级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墙,每个学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出一期“梅”主题班级板报。
  ②学校“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文化长廊建设。
  开发“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校本德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资源,在各类课程中注入“梅”文化元素。新建文化长廊,打造成为展示“梅”文化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学生书画创作成果交流的平台。
  ③学校“梅”主题书画社团基地建设。
  校园的墙壁与文化长廊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创设“梅”主题文化校园,让环境去陶冶感染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   (2)“一园”——“红梅花开”主题梅园与文化石建设。
  ①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整合,建设以“梅”为主题是师生休闲公园——梅园,添置石桌椅、石刻、石径等古典园林建筑。
  ②在学校文化石上篆刻体现“梅”文化品质的诗词名句,成为学校文化核心物化区块,成为师生赏梅品梅,浸润梅文化思想精髓和怀念陆九畴老先生爱国之情的重要区域。
  通过“梅”主题公园的建设,让校园文化不断根植入师生们的心里。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实现对学校情感、价值、态度的引领。
  (3)“一基地”——充分利用“陆九畴书画艺术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胥口镇政府建有的陆九畴书画艺术陈列馆,与我校只有一墙之隔。利用地域上的优势,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学校每个学期组织不同的年级到陈列馆进行观摩学习。传承和实践“一代梅师”陆九畴先生的画品和人品,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德育以“梅”为载体,倡导“红梅文化”,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品质,以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的认识,体会了“梅”文化精神内涵。
  3.一本一课一诵读:学科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本镇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梅并不陌生,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咏梅佳作比比皆是,利用这些资源并将之辐射到日常教学,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学校组织教师集思广益,把梅文化根植于课堂教学,以此体现梅精神、梅品质。
  (1)“一本”——编写校本教材,将隐性的梅文化资源以显性的文本资源呈现。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为了有效落实并实施“梅”文化校本课程,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将校本教材《梅花古诗词经典诵读》整理成册,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相关作品和梅花古诗词,体悟“梅品”。
  (2)“一课”——打造梅花课堂,将静态的梅文化资源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呈现。
  将“梅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科課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因内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梅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梅品”。
  ①“梅文化”课程在美术中的渗透。通过对梅花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画梅花的步骤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修养。
  案例1《吹墨梅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教大家来玩个游戏,先看看这个游戏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2.同学们真了不起,用嘴巴都能作画,
  3.你觉得一棵树除了枝干还应该有什么?
  4.猜一猜:许多植物的花到了冬季都凋谢了,唯有一种花它耐得住严寒,独自盛开,散发着香气,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梅花
  5.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吹墨梅花》
  二、认识梅花
  1.欣赏梅花,图片出示。
  师:一株梅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三、吹墨梅花
  1.了解了梅花,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吹墨梅花图,同学们想知道它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播放视频:1.滴墨(讲解在画纸下方中间的位置滴2-3滴墨汁。)
  2.吹墨(注意吹的力度和方向)
  ②“梅”文化课程在语文中的渗透。语文教材中涉及梅花的文章比较多,有咏梅诗歌,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叙事性文章,如赞美中国人气节的《梅花魂》等。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赏析,进一步学习梅花身上那种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
  (3)一诵读——吟诵经典诗篇,将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表现出来。
  ①诵读的意义。我们经常会在很多国学经典中读到梅花的影子。诵读《梅花古诗词》等经典,可以增加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厚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②诵读内容。
  读一读:《梅花古诗词经典诵读》和《诵名诗,悟经典》经典诵读读本。
  讲一讲:积累梅花古诗,同时讲讲梅花古诗的意境。
  背一背:充分利用学生的两本读本,培养诵读能力。
  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写出诗”的能力。
  ③具体操作:
  A.诵读时间:利用学校自主课时,每周安排一课时;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安排10分钟的“经典诵读”;周三下午第三节课。
  B.诵读要求: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美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C.诵读措施:师生同读同背;踏踏实实去读;反复诵读为主;学生互动检查。
  (4)实施过程:
  ①阅读初始阶段:教师利用每天阅读时间,讲解阅读要领。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的方式。
  ②阅读成熟阶段: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对部分精彩内容达到熟背的地步。良好的阅读意识和正确的读书方法逐步形成。
  ③阅读展示阶段:班级定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选出本班的“诵读之星”。
  每天10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促进了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对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品位的提升,办学品牌的打造具有一定意义。
  4.——“一星一节一约定”:德育与课程的多维拓展。
  (1)评选“梅花之星”,树立学习楷模。
  ①评选宗旨。
  学校拟定了“梅花之星”的评选方案,在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各具特色的个性特长。   ②评选目标。
  学校希望结合“红梅花开”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评选学期“梅花之星”,弘扬梅花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高洁品质,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师生,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师生,激发师生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共同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
  ③评选内容。
  以“梅花之星”为载体,形成五种特色评价: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才艺之星、诚信之星、感恩之星。
  ④评选标准(略)。
  ⑤评选办法。
  A.采取层层筛选的办法,先由班级推荐或学生个人申请,经班主任、年级组、少先队大队部审核后,确立为“梅花之星”候选人,再由学校班子会议讨论决定。
  B.“梅花之星”每学年评选一次,班级推荐总人数15%名额,再评“十佳”。
  C.“六一”儿童节学校表彰,发给荣誉证书、校园宣传展示。
  (2)举办“红梅花开”艺术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①活动宗旨。
  学校以“弘扬梅文化,传承中华美”为核心,建设梅香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陶冶学生性情,使学生们在愉悦、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活泼健康地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以“梅花馨香 童心绽放”主题,举办了2018年“红梅花开”校园文化艺术节。
  ②活动开展。
  A.系列活动一:“红梅花开”校园文化节启动仪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伴着古筝悠扬的旋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颂梅诗词,在五年级各班孩子们的精心演绎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月7日,学校首届“红梅花开”文化艺术节就在这激情飞扬的吟唱中,在这清淡儒雅的低诵里拉开了帷幕。
  B.系列活动二:邀名家、共书画。为了彰显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结合“红梅花开”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创设“红梅书画”课程,邀请了区书画协会会员商永富老师前来任教。
  C.系列活动三:赏梅·尚美。中国人爱梅,因为古话有云“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代表着“斗雪战霜、傲寒铮铮”的梅骨精神。学校依托“红梅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以“红梅花开”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赏梅之美,品梅之韵,学梅之骨。3月8日,学校组织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展“赏梅·尚美”活动。
  D.系列活动四:參观陆九畴书画陈列馆。3月16日,学校组织该校五年级学生,参观了陆九畴书画展览馆。参观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的认识,体会了“梅”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我与梅花有个约定”,关注孩子健康阳光成长。
  ①活动目的。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憧憬与梦想,但不管憧憬有多迷人,梦想有多美丽,若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些憧憬和梦想终不过是空中楼阁,永远不会变成美好的现实。学校希望孩子们参与“我与梅花有个约定”这一活动,能从中感悟:一个人只有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充满前进的动力。像凛冽在寒风中的梅花一样,在失败挫折中得到成长,在困苦磨难中变得坚毅,在希望——失望——希望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人生才会在这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充实精彩。
  ②活动倡议。
  案例2  “我与梅花有个约定”活动倡议书
  孩子们,在我们的生命里,会有这样几个十年:
  懵懂的十年,青涩成长的十年,为未来奋斗的十年,成家立业的十年,安享生活的十年……
  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话题,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记忆,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经历,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梦想……
  现在的你们正处于青涩成长的十年,二十年后的你们将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给自己写一封信,告诉那个时候的我们,如今的心情,那恰逢红梅花开的等待。
  二十年后收到信的你,一切还好吗?
  ③活动开展。
  3月8日,学校六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学校“红梅花开”主题公园中种下了三株红梅树。其间,孩子们有轮流挖坑的,有扶着树苗的,有提着水桶来回浇水的,干得热火朝天。而后,孩子们将自己的心愿卡挂在了盛开的红梅树上,心愿卡上承载在他们对二十年后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或祝愿着亲爱的母校蓬勃发展,或期望着自我茁壮成长,亦或祝福着慈爱的父母健康快乐。
  5.“一书一画一社团”:社团与课程的整合架构。
  (1)“一书”——写出梅品格。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丰富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结合“一代梅师”陆九畴先生与梅花不解之缘,我校积极组建了以“梅”为主题的红梅书法比赛。
  (2)“一画”——绘出梅气韵。
  在一到六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校美术教师都会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结合本校梅花资源组织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来赏梅,画梅。在校内,美术教师在一二年级中开展梅花吹墨画的教学,三四年级开展梅花水彩画教学,五六年级开展梅花中国画教学,在积极推动学生美育教育基础上也促进了学生对于“梅品”的理解重构。
  案例3  绘画竞赛方案
  一、竞赛项目:一至六年级儿童画竞赛;
  二、参赛人数:一至六年级每班上交3副作品;
  三、竞赛内容:《我眼中的梅》
  四、获奖情况:根据作品评出参赛人数的10%为一等奖、20%为二等奖、30%为三等奖;
  (3)“一社团”——开展以梅为特色社团活动。
  学校充分考虑胥口本地的梅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符合本地特色的课程内容。在书香校园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以梅花为主题的特色学校资源,漫步在校园里,墙面上,楼道里,校标上处处都有梅的身影。为此,学校还积极开发与梅花相关社团活动,加深了梅花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梅的认识。   四、实践成效
  1.形成学校德育课程特色。
  实践证明,学校充分挖掘“梅”资源这一地域特色,从“品梅·梅品”这两个维度入手,深入开展《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基于学校“梅”资源的德育课程开发研究,路徑非常明确,效果也是明显的。
  (1)编制德育指导纲要。
  ①围绕“教育,让师生共同追慕美好”的办学理念,凸显“品梅·梅品”的育人特色,完善了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改进了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式,通过德育课程开发与育人模式的有机探索,经历从“品梅——梅品”学习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道德品质发展。
  ②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和学校现有条件,切实推进“梅”主题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依托学校“红梅花开”主题公园,进行以“种梅、养梅、赏梅、画梅、刻梅”为主线的实践活动和艺术课程的开发;借助名人和馆舍资源,进行以“陆九畴与梅”为主线的校本德育教材开发;挖掘历代文人的咏梅佳作,进行以“诵梅、写梅”为主线的特色德育文化课程开发。
  (2)开发了“梅”主题的课程教材。
  ①特色课程开发。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的“梅”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后,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个性发展特点,编制了《红梅花开》、《红梅书法》、《红梅篆刻》、《梅花古诗词经典诵读》等特色教材。《红梅花开》美术课程以通过“画、剪、做”等教学形式让学生知道有关梅花的历史、民俗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情感作为课程实施的首要目标,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拓展其创新能力。《红梅书法》、《红梅篆刻》课程,通过以“梅”相关的书法作品的练习,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意志力、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梅花古诗词经典诵读》课程,以诵读历代名人的关于“梅”的诗词,让学生充分感悟“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的独特意境,多角度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②实施过程创新。针对本乡镇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组织“梅”主题的课程教学时,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参观陆九畴纪念馆,感受新农村的墙绘艺术,赴梅花种植基地聆听农艺专家的种植技术讲座等活动,使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停留在教材,而是在实践活动上做文章,更有助于学校德育课程目标的达成。
  2.形成特色活动和特色评价。
  通过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开展了学校“主题式”学习活动和个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①开展“我与梅花有个约定”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了以“红梅”为载体,制定并开展了以《与梅有约》为主题的毕业生植梅树活动,每届毕业班或毕业生植梅树,留心愿,10年后开启心愿。主题活动倡导“红梅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品质;培养“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家国情怀。
  ②“红梅花开”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2018年艺术节历时两周时间,分主题活动和主题竞赛两个单元进行。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带领孩子们再校内赏梅颂梅、种梅树许心愿、邀名家共书画以及参观陆九畴书画陈列馆等内容。竞赛单元通过开展以“梅”为主题的系列比赛:儿童画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朗诵比赛等来展示主题教育教学成果。艺术节以育人为宗旨,以展示特长为基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③以“刻苦、坚强、自信、谦逊、乐观”为出发点进行“梅花之星”的评选表彰,形成五种特色评价: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才艺之星、诚信之星、感恩之星。通过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让学生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和多彩的世界,得到自由的成长和幸福的童年回忆。
  3.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品质的培养。
  (1)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通过本课题开展的实践研究,利用“梅”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了解和感知梅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畏严寒,不怕风霜,傲骨独放,凌寒飘香和梅花具备的品格气质。
  (2)激发学生对胥口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去了解胥口的人和事,追寻乡土名人生命的足迹,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欣赏富含胥口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树立地域文化自豪感。学生们通过走访、参观、调查,了解到原来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3)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能力。
  本课题的开展除了整理以梅为主要媒介的区域特色文化之外,更重要地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悟和传承。结合学校“诗书画印”等实践活动,通过诵读、书画、主题实践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五、问题与思考
  学校依托“梅”资源展开的德育课程研究扎实高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存在问题。
  (1)体系架构不够明晰。
  学校德育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管理、评价等要素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如何通过各年段分层实施和多维协同等策略实施方面还不够明晰,在具体实施中,德育目标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2)课程师资队伍匮乏。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篆刻、绘画、书法、剪纸、刻纸等方面缺乏专业师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也缺少专家的指导引领,对提高课程成效有一定制约。
  2.若干思考。
  (1)如何通过课程实施将“梅”文化的精神更好地进行渗透。
  如何将“梅之精神”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是个需要持久研究的主题。在实施课程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少一些功利,多做一些有益的尝试、调整,使德育课程真正能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有效途径。
  (2)完善德育课程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整体规划和评价机制。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梅花香自苦寒来”,“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校的“古梅新韵  与梅有约” 德育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她应该深深植根于全体师生员工的心灵之中。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学生在“梅之品”熏陶下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静娟.立足儿童立场,构建小学品德拓展性课程[J].浙江教育科学,2016,(03):27-30.
  [2]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课程改革,让学校文化呈现特质精彩[J].上海教育科研,2017,(02):97.
  [3]成尚荣.规范:课程开发应有的品质[N].中国教育报,2016-02-24(010).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5-03-31).
  [5]中小学德育,2015,(11):47-49.
  [6]项建达,项爱琳.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一抹“社”彩——小学生自主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steam教育理论交叉融合了多学科资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对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了小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初步具备科学探究精神。  【关键词】steam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41-01  一、
期刊
温度梯度驱动的浮力-热毛细对流一直是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里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无论是水平温度梯度还是竖直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浮力-热毛细对流都已有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同时具有水平温度梯度和竖直温度梯度的系统,即双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浮力-热毛细对流,目前的研究还不多。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实际工业应用中,严格的单向温度梯度其实很少,双向温度梯度的存在难以避免,因此,研究双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浮力-热毛细对流具有理论及实际双重意义。
  本文以双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水平无限大液层为研究对象,建
【摘 要】提出了一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以ACM竞赛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该方法使得学生获得严谨的学习态度,使老师须以一丝不苟的方式投入实验教学中感触学生,最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ACM竞赛模式应用到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实践改革中,将竞赛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将竞赛思想深入贯彻到大学生政治教育生涯中,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任务引领型教学是围绕一个完全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活动。本文阐述了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提出了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引领;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31-01  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
【摘 要】本論文重在探讨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的可变性,力求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设计·应用;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38-01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热词,已经家喻户晓。近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探索如何提高学生
期刊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教学当中的必修课程,其对于学生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此前提下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了CAD软件来开展教学。在CAD软件的应用下,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攀升,因为CAD软件可以给教师讲课、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图纸对于制图要求的展示更加直观清晰,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但早期CAD机械制图教学,因为部分因素的影响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保障CAD机械制图教学
期刊
真空-固体绝缘被广泛应用于真空断路器、脉冲功率设备、高功率微波介电窗等真空设备上,聚合物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卓越的电气性能和低廉的成本被广泛于真空-固体绝缘系统的固体绝缘材料的制造。随着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聚合物绝缘材料上出现了更强的局部电场畸变,强电场畸变极易引发聚合物的闪络事故,闪络事故将会严重的破坏真空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现有的聚合物材料改性方法已渐渐不能提供更高的防闪络提升效果。因此,为保证真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高效、新颖的聚合物表面绝缘改性方法急需被提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82-01  题记:每个人,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它最适合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他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德尼摩(英)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物,同样的,由于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的不一样,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经历的不同,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尽管有些人在外貌上十分相近难以识别,但是在其它方面则有着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教学,符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81-01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
期刊
中国能源中心和负荷中心偏离,电力输送问题是制约中国电力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柔性直流输电将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与主网实现互联是解决新能源利用问题的最优方案。国际大电网倡导柔性直流输电采用高压直流塑料电缆来实现电力运输,而高压直流塑料电缆在直流电场长期作用下,绝缘材料内部会出现空间电荷积聚,造成电场畸变,加速绝缘老化,最终导致绝缘击穿。因此研究直流电缆绝缘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对电缆绝缘料的开发及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利用脉冲电声法空间电荷测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