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并要求各级和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政治认同就是思想品德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可以包括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等。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机会很少,他们对政治的了解和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课堂学习,缺乏实际的政治生活体验。长此以往,他们会认为政治参与只是教材中的一句空话,继而对政治参与产生冷淡情绪,甚至出现对教材理论“学而不信,信而不笃”的状况。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实践,现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感受国家的政治
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不是被动接受的,而应是自发的、主动的。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统政治课的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要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教学中还需要情景材料作为依托。时政热点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热点作为情景案例,鼓励学生说话,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思维互动,从探究中对书本知识产生共鸣,从死记硬背到认同,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我国各项政策的认同。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不再让教师身累、心累,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跃、和谐的师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落实教学目标,主动感受国家的各项政策。如教学九年级“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一课,在学习“实践中的一国两制”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让学生每人使用一台电脑,任务是通过百度搜索或谷歌搜索等,自主上网查找我国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制作成电子小报,最后进行展示、分享。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实证面前坚定政治选择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经常会创设一个虚拟情景,如:小明的一天;外国友人来中国游玩时发生的文化碰撞;假如你是×××,你会怎样做,等等。表面上看知识、能力目标有效落实了,但由于创设的是虚拟情景,本质上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虚情产生假意,更谈不上对马克思基本观点和原理的认同、对我国各项政策的认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证明,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思考,还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教育效果。越是生活的越真实、越认同,越是看似与现实生活冲突的话题越不能回避。教学情境设置可以采用大量的数据、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事实、相信事实,从而说透道理;书本的知识不轻易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数字、视频可以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基于事实的分析,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经济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了政治认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如在教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我先出示2008年中国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太空授课的材料,然后提问:阅读材料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再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不能令你满意的地方,如有些地方没硬底路、春节亲人坐车回家难、房子贵等。我提问:以上情况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因为有前面的问题情境铺垫,学生很快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还不够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学生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就基本认同了。又如在教学“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时,我没有直接讲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是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爷爷奶奶了解三十年前家里的生活状况,向父母了解十年前家里的生活状况,自己总结一下现在家里的生活状况,再要求学生从政党角度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学生便从身边事实中理解并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优秀政党。
三、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政治认同
参与政治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执政党的政治理念,是提高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我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地乡土元素和地方特色,创设乡土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文化,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服务。如在县人大代表和村委会选举时,我提前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不能亲自参与选举,但可以跟着去看,感受一下家乡的選举大事。回到学校后让学生谈体会,学生们得出结论:家乡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选热情普遍高涨,基础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农村选举中也普遍存在着宗族观念强烈、他人代选等不良现象;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经。又如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节内容中讲到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时,我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环境受到污染的例子,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小河,并向学生描述当年我在这小河边漱口、洗脸的情境。当学生看到某皮袋厂的垃圾焚烧场时,一位学生就提到“皮袋厂在焚烧垃圾时,毒烟吹进了校园”,这家在学校旁边的皮袋厂的做法马上激起了全班同学的义愤,纷纷诉说曾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课后我就指导班干部以班集体的名义打了个电话给镇人大代表反映情况,镇人大很快受理并作出处理,要求皮袋厂改变对废料的处理方法,并在校外的河边放上“严禁倒垃圾”的牌子。这事极大地鼓舞了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这一节课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的认同,而且还真实地感受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课后学生还以班为单位写了份倡议书,要求全校同学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这事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肯定,我们班也成了绿色低碳示范班。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具体实践,把知识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有立场、有理想、有思想、有理智、有自尊、守规矩、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感受国家的政治
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不是被动接受的,而应是自发的、主动的。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统政治课的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要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教学中还需要情景材料作为依托。时政热点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热点作为情景案例,鼓励学生说话,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思维互动,从探究中对书本知识产生共鸣,从死记硬背到认同,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我国各项政策的认同。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不再让教师身累、心累,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跃、和谐的师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落实教学目标,主动感受国家的各项政策。如教学九年级“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一课,在学习“实践中的一国两制”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让学生每人使用一台电脑,任务是通过百度搜索或谷歌搜索等,自主上网查找我国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制作成电子小报,最后进行展示、分享。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实证面前坚定政治选择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经常会创设一个虚拟情景,如:小明的一天;外国友人来中国游玩时发生的文化碰撞;假如你是×××,你会怎样做,等等。表面上看知识、能力目标有效落实了,但由于创设的是虚拟情景,本质上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虚情产生假意,更谈不上对马克思基本观点和原理的认同、对我国各项政策的认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证明,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思考,还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教育效果。越是生活的越真实、越认同,越是看似与现实生活冲突的话题越不能回避。教学情境设置可以采用大量的数据、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事实、相信事实,从而说透道理;书本的知识不轻易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数字、视频可以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基于事实的分析,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经济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了政治认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如在教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我先出示2008年中国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太空授课的材料,然后提问:阅读材料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再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不能令你满意的地方,如有些地方没硬底路、春节亲人坐车回家难、房子贵等。我提问:以上情况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因为有前面的问题情境铺垫,学生很快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还不够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学生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就基本认同了。又如在教学“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时,我没有直接讲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是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爷爷奶奶了解三十年前家里的生活状况,向父母了解十年前家里的生活状况,自己总结一下现在家里的生活状况,再要求学生从政党角度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学生便从身边事实中理解并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优秀政党。
三、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政治认同
参与政治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执政党的政治理念,是提高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我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地乡土元素和地方特色,创设乡土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文化,努力学习,为家乡建设服务。如在县人大代表和村委会选举时,我提前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不能亲自参与选举,但可以跟着去看,感受一下家乡的選举大事。回到学校后让学生谈体会,学生们得出结论:家乡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选热情普遍高涨,基础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农村选举中也普遍存在着宗族观念强烈、他人代选等不良现象;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经。又如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节内容中讲到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时,我让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环境受到污染的例子,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小河,并向学生描述当年我在这小河边漱口、洗脸的情境。当学生看到某皮袋厂的垃圾焚烧场时,一位学生就提到“皮袋厂在焚烧垃圾时,毒烟吹进了校园”,这家在学校旁边的皮袋厂的做法马上激起了全班同学的义愤,纷纷诉说曾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课后我就指导班干部以班集体的名义打了个电话给镇人大代表反映情况,镇人大很快受理并作出处理,要求皮袋厂改变对废料的处理方法,并在校外的河边放上“严禁倒垃圾”的牌子。这事极大地鼓舞了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这一节课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的认同,而且还真实地感受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课后学生还以班为单位写了份倡议书,要求全校同学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这事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肯定,我们班也成了绿色低碳示范班。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具体实践,把知识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有立场、有理想、有思想、有理智、有自尊、守规矩、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