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感恩之心是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中的一个重点。伟大哲学家卢梭曾经说:“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近年来,感恩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全社会正在倡导营造感恩回报的良好氛围,以达到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与自然的目的,也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在激发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学生报恩行为的实践和探索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知恩于心——激发感恩意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哲学家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可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许多小学生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被爱,不知施爱。为此,激发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心存感激,是培养学生报恩行为的前提。
1.感知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诗句学生再也熟悉不过。可是,要让学生知道“寸草心”报不了“三春晖”,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境。我通过电教平台播放录像《十月怀胎》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要对父母心存感激;我让学生观看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看电影过程中,有的女生开始抹眼泪,最后教室里哭声一片。学生明白了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从而对父母心存感激;我让学生观看安徽卫视播出的“超级演讲家”这栏目里丘礼飞演讲的《感恩父母》:“是誰一口一口地给你喂奶,是谁三更半夜一次一次起来抚慰你的哭闹,是谁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抚养成人,是谁……”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撞击着学生心灵深处的良知,使学生感知到了父母的恩——养育之恩。
2.感知老师之恩
“鲜花感恩雨露,是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天空,是因为天空让它飞翔;我心中,我要感恩的是老师,是因为老师教给我知识,塑造我的灵魂……”这是多么深情的诗句!可是,学生和老师朝夕相处,未必知道老师的辛苦。我让学生观察老师一天(任何一天)的工作情况,并记录下来,同时还召开了主题班会“老师的一天”。班会上,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的说出来。“上课前,老师第一个来到教室,迎接每一个同学。”“放学后,老师送走每一个同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老师一天要改三种以上的作业,大约150多本作业。”“老师陪早读、带早操、备课、上课、巡课间、改作业、找学生谈话教育,没见老师休息过。”……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为了学生太辛苦了,付出太多了!主题班会尾声,我利用电教平台播放歌唱家吴娜唱的《感恩老师》:“老师是一盏油灯,为我照亮航程,无怨地燃烧生命,老师是慈悲的使者,如山的恩情……”那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形成。
3.感知同学之恩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相处最多的就是同学。学生间经常一同学习,一同玩耍。然而,有的学生只习惯同学对自己的好,却没想过怎样去回报别人。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同学的好。要求一定写真人真事,不能为了完成作文而塑造人物形象。学生的作文写得十分真实而充满感情:小红教我解答难题;小倩借给我笔;眼睛入沙子,小杰扶我去校医室;小丹帮我扎辫子;小东送我生日礼物……“同学的好”平时毫不在意,现在全罗列出来了。这时,对同学的感激之心也自然而然地萌发了。
4.感知社会、自然之恩
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同学之恩能够给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社会之恩、自然之恩也是举足轻重的。我让学生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明白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鸟一鱼都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我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没有阳光,我们会怎样?没有雨露,我们会怎样?没有高山河流,我们会怎样?……这样,学生对社会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二、报恩于行——培养感恩行为
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心存感激,形成感恩的心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恩的种子开花结果呢?也就是如何使感恩意识得到升华而报恩于行呢?
1.示范引领,回报教育之恩
老师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塑造感恩榜样。上课前,值日生把讲台收拾得整整齐齐,我微笑着对他们说“谢谢!”下课后,学生习惯性地说:“谢谢老师!”而我会深情地说:“谢谢同学们那么认真地听我讲课。”小组长把作业本收齐交给我,我真诚地说:“谢谢!你辛苦了!”班干部把班级管理得井然有序,我更不忘说:“谢谢你,你是老师的好帮手。”我除了对他们说“谢谢!”还送给他们笔、笔记本、文具盒等礼物,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老师的一声声感激之言,使学生听起来心里暖暖的;老师的一个个感恩之举,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的报恩行为也就很快地培养起来。现在,在我所教学的班中,同学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报恩行为在同学中也得到体现。“谢谢你!”“辛苦了!”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言,随处听到。多少次,学生犯了错误,我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后,他们却真诚地对我说:“谢谢老师!”有一次,我回到办公室,书桌上放着一个精美的礼品盒,下面压着一张字条,写着:送给尊敬的黄老师。打开一看,是一个十分漂亮的音乐盒,还附上一封信:“黄老师,谢谢您对我批评教育,使我认识错误……我无限感激。我一定以实际的行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的教育之恩!”现在,这个曾经犯错的孩子,践诺了他的感恩之言,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2.家校互动,回报养育之恩
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统一协调,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感恩的行为习惯。最近,学校开展以“感恩之心,上善若水”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我抓住契机,把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齐参与这个极具特色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家长激情饱满。家长出力,学生动手,共同营造班级文化。原来简陋的教室被一句句鼓励语,一段段感恩话、一幅幅感人画装扮得舒适温馨。我因势利导,把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开展了“回报父母之恩”的活动。学生的热情更高涨了,他们开始以实际行为回报父母。学生们纷纷向我汇报:“今天我帮妈妈盛饭盛汤。”“昨天我给妈妈洗脚!”“我帮爸爸捶背呢!”“我给妈妈讲故事,说笑话,逗妈妈开心。”“今天我当家,买菜做饭。”“昨天爸爸生日,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爸爸买蛋糕。”……在回报父母之恩的实践中,父母收获了幸福与快乐,学生收获了鼓励和自豪。从此,学生的感恩之心更坚定了。
3.实践活动,回报社会之恩
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的美德。我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农村,走进旅游景区……去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带学生走进电白县的冼夫人故里,缅怀冼夫人,向冼夫人鞠躬誓词,感恩冼夫人为家乡人民造福,学习冼夫人精神。又如:清明节到了,我们班开展缅怀革命烈士的实践活动,我带学生来到化州宝山顶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参加庄严、肃穆的拜祭仪式,表达学生对烈士们的感恩之情。还有,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牛皮癣”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捐款、为贫困地区小朋友捐衣物、书籍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回报了社会之恩,而且体会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4.营造氛围,报恩之花永放
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报恩行为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而是永恒的教育策略,必须持之以恒。我营造各种良好氛围,让报恩之花永放。比如,我教学生唱《感恩的心》这首歌,还教学生做《感恩的心》手语操,并让这手语操成为课间操。每当教室里的大屏幕播放《感恩的心》手语操,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嬉闹,跟着那美妙的旋律做起了手语操。此时,学生们找到了那份安宁,找到了那份阳光雨露。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知足惜福,永远心存感恩,随时报恩于行。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时,深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是的,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而且,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报恩之行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将持之以恒,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进取,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感恩之花绽放。
一、知恩于心——激发感恩意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哲学家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可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许多小学生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被爱,不知施爱。为此,激发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心存感激,是培养学生报恩行为的前提。
1.感知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诗句学生再也熟悉不过。可是,要让学生知道“寸草心”报不了“三春晖”,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境。我通过电教平台播放录像《十月怀胎》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要对父母心存感激;我让学生观看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看电影过程中,有的女生开始抹眼泪,最后教室里哭声一片。学生明白了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从而对父母心存感激;我让学生观看安徽卫视播出的“超级演讲家”这栏目里丘礼飞演讲的《感恩父母》:“是誰一口一口地给你喂奶,是谁三更半夜一次一次起来抚慰你的哭闹,是谁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抚养成人,是谁……”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撞击着学生心灵深处的良知,使学生感知到了父母的恩——养育之恩。
2.感知老师之恩
“鲜花感恩雨露,是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天空,是因为天空让它飞翔;我心中,我要感恩的是老师,是因为老师教给我知识,塑造我的灵魂……”这是多么深情的诗句!可是,学生和老师朝夕相处,未必知道老师的辛苦。我让学生观察老师一天(任何一天)的工作情况,并记录下来,同时还召开了主题班会“老师的一天”。班会上,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的说出来。“上课前,老师第一个来到教室,迎接每一个同学。”“放学后,老师送走每一个同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老师一天要改三种以上的作业,大约150多本作业。”“老师陪早读、带早操、备课、上课、巡课间、改作业、找学生谈话教育,没见老师休息过。”……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为了学生太辛苦了,付出太多了!主题班会尾声,我利用电教平台播放歌唱家吴娜唱的《感恩老师》:“老师是一盏油灯,为我照亮航程,无怨地燃烧生命,老师是慈悲的使者,如山的恩情……”那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形成。
3.感知同学之恩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相处最多的就是同学。学生间经常一同学习,一同玩耍。然而,有的学生只习惯同学对自己的好,却没想过怎样去回报别人。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同学的好。要求一定写真人真事,不能为了完成作文而塑造人物形象。学生的作文写得十分真实而充满感情:小红教我解答难题;小倩借给我笔;眼睛入沙子,小杰扶我去校医室;小丹帮我扎辫子;小东送我生日礼物……“同学的好”平时毫不在意,现在全罗列出来了。这时,对同学的感激之心也自然而然地萌发了。
4.感知社会、自然之恩
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同学之恩能够给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社会之恩、自然之恩也是举足轻重的。我让学生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明白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鸟一鱼都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我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没有阳光,我们会怎样?没有雨露,我们会怎样?没有高山河流,我们会怎样?……这样,学生对社会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二、报恩于行——培养感恩行为
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心存感激,形成感恩的心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恩的种子开花结果呢?也就是如何使感恩意识得到升华而报恩于行呢?
1.示范引领,回报教育之恩
老师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塑造感恩榜样。上课前,值日生把讲台收拾得整整齐齐,我微笑着对他们说“谢谢!”下课后,学生习惯性地说:“谢谢老师!”而我会深情地说:“谢谢同学们那么认真地听我讲课。”小组长把作业本收齐交给我,我真诚地说:“谢谢!你辛苦了!”班干部把班级管理得井然有序,我更不忘说:“谢谢你,你是老师的好帮手。”我除了对他们说“谢谢!”还送给他们笔、笔记本、文具盒等礼物,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老师的一声声感激之言,使学生听起来心里暖暖的;老师的一个个感恩之举,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的报恩行为也就很快地培养起来。现在,在我所教学的班中,同学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报恩行为在同学中也得到体现。“谢谢你!”“辛苦了!”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言,随处听到。多少次,学生犯了错误,我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后,他们却真诚地对我说:“谢谢老师!”有一次,我回到办公室,书桌上放着一个精美的礼品盒,下面压着一张字条,写着:送给尊敬的黄老师。打开一看,是一个十分漂亮的音乐盒,还附上一封信:“黄老师,谢谢您对我批评教育,使我认识错误……我无限感激。我一定以实际的行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的教育之恩!”现在,这个曾经犯错的孩子,践诺了他的感恩之言,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2.家校互动,回报养育之恩
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统一协调,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感恩的行为习惯。最近,学校开展以“感恩之心,上善若水”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我抓住契机,把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齐参与这个极具特色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家长激情饱满。家长出力,学生动手,共同营造班级文化。原来简陋的教室被一句句鼓励语,一段段感恩话、一幅幅感人画装扮得舒适温馨。我因势利导,把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开展了“回报父母之恩”的活动。学生的热情更高涨了,他们开始以实际行为回报父母。学生们纷纷向我汇报:“今天我帮妈妈盛饭盛汤。”“昨天我给妈妈洗脚!”“我帮爸爸捶背呢!”“我给妈妈讲故事,说笑话,逗妈妈开心。”“今天我当家,买菜做饭。”“昨天爸爸生日,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爸爸买蛋糕。”……在回报父母之恩的实践中,父母收获了幸福与快乐,学生收获了鼓励和自豪。从此,学生的感恩之心更坚定了。
3.实践活动,回报社会之恩
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的美德。我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农村,走进旅游景区……去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带学生走进电白县的冼夫人故里,缅怀冼夫人,向冼夫人鞠躬誓词,感恩冼夫人为家乡人民造福,学习冼夫人精神。又如:清明节到了,我们班开展缅怀革命烈士的实践活动,我带学生来到化州宝山顶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参加庄严、肃穆的拜祭仪式,表达学生对烈士们的感恩之情。还有,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牛皮癣”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捐款、为贫困地区小朋友捐衣物、书籍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回报了社会之恩,而且体会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4.营造氛围,报恩之花永放
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报恩行为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而是永恒的教育策略,必须持之以恒。我营造各种良好氛围,让报恩之花永放。比如,我教学生唱《感恩的心》这首歌,还教学生做《感恩的心》手语操,并让这手语操成为课间操。每当教室里的大屏幕播放《感恩的心》手语操,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嬉闹,跟着那美妙的旋律做起了手语操。此时,学生们找到了那份安宁,找到了那份阳光雨露。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知足惜福,永远心存感恩,随时报恩于行。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时,深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是的,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而且,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报恩之行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将持之以恒,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进取,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感恩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