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应着眼于形式,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形式之一,它是取得最佳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最佳手段,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尝试了这种手法,且收效甚好。
一、电视剧片头导入,奠定鉴赏基调
《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那豪放浑厚的悠远又略带苍凉悲壮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特别符合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有利于对全词豪放、开阔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片头那磅礴的气势、画面,更为东坡开头的篇词提供了很生动的注脚和说明。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词情画境,为鉴赏本词奠定了基调。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词的看似疑点之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它不同凡响。我用课件展示如下内容帮助欣赏。
与下面描写水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三国时,曹操在《观沧海》中的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唐诗人孟浩然在歌咏洞庭湖浩瀚时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唐代浪漫诗人李白歌咏黄河水劈天而落的宏大气势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这些名句,多是气象开阔雄浑,高远奇伟,但苏轼这三句,不但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写人融合为一,形象的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中哪些字传神?我展示了《三国演义》片头。在形象镜头启发下,学生较好的领会了“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是历史之长河之变幻,联想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的深交。千古人物风流余韵,丰功伟业。一个“淘”字。形象地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东坡独想周瑜?
为什么又写“小乔初家了”?歌颂小乔的意图在哪?这看似无疑的设问其实它涉及到对词的主旨、诗人情感的欣赏。而理解这个背景,需要材料。我用课件展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在一起的镜头:
大乔、小乔为江东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写“铜雀台赋”,植写道:“揽‘二乔’与东南兮,朝夕之与共。”杜牧也写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电视画面:小乔与周瑜的美貌如花、风流倜傥,给学生以直观而深刻的印象。美女衬英雄愈显公瑾英姿勃发,春风得意,诗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对英雄的向往和对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提供背景材料,促成批判创新
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要有引发点,创新要以事实为基础。为此我用可见如下:
词中对“人生如梦”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教参说:这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的看法如何?
请根据这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结合学过的苏轼作品,发表见解,要求有根有据。
学生各持己见,观点不一定站住脚,但创新精神可嘉。选几则如下:
?????——被捕入狱贬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江月的旷达。
——这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端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年少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呢?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而起。周瑜年轻轻就建立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自己却老之将至而功业无成,因此他感叹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英雄末路壮志难酬,他怎么能不伤悲呢?才华盖世和一事无成落差之大,他怎能真正的超脱呢?
四、播放音乐、朗诵,品味领悟意境
詩词欣赏离不开诵读,在学生熟读基础上,播放电视剧片头音乐,引导学生朗诵,在音乐中悠然陶然进入情境。
这堂课,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的欣赏奠定了基调,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批判创新提供了出发点和背景材料,因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应着眼于形式,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形式之一,它是取得最佳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最佳手段,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尝试了这种手法,且收效甚好。
一、电视剧片头导入,奠定鉴赏基调
《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那豪放浑厚的悠远又略带苍凉悲壮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特别符合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有利于对全词豪放、开阔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片头那磅礴的气势、画面,更为东坡开头的篇词提供了很生动的注脚和说明。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词情画境,为鉴赏本词奠定了基调。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词的看似疑点之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它不同凡响。我用课件展示如下内容帮助欣赏。
与下面描写水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三国时,曹操在《观沧海》中的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唐诗人孟浩然在歌咏洞庭湖浩瀚时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唐代浪漫诗人李白歌咏黄河水劈天而落的宏大气势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这些名句,多是气象开阔雄浑,高远奇伟,但苏轼这三句,不但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写人融合为一,形象的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中哪些字传神?我展示了《三国演义》片头。在形象镜头启发下,学生较好的领会了“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是历史之长河之变幻,联想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的深交。千古人物风流余韵,丰功伟业。一个“淘”字。形象地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3、“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东坡独想周瑜?
为什么又写“小乔初家了”?歌颂小乔的意图在哪?这看似无疑的设问其实它涉及到对词的主旨、诗人情感的欣赏。而理解这个背景,需要材料。我用课件展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在一起的镜头:
大乔、小乔为江东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写“铜雀台赋”,植写道:“揽‘二乔’与东南兮,朝夕之与共。”杜牧也写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电视画面:小乔与周瑜的美貌如花、风流倜傥,给学生以直观而深刻的印象。美女衬英雄愈显公瑾英姿勃发,春风得意,诗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对英雄的向往和对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提供背景材料,促成批判创新
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要有引发点,创新要以事实为基础。为此我用可见如下:
词中对“人生如梦”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教参说:这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的看法如何?
请根据这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结合学过的苏轼作品,发表见解,要求有根有据。
学生各持己见,观点不一定站住脚,但创新精神可嘉。选几则如下:
?????——被捕入狱贬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江月的旷达。
——这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端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年少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呢?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而起。周瑜年轻轻就建立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自己却老之将至而功业无成,因此他感叹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英雄末路壮志难酬,他怎么能不伤悲呢?才华盖世和一事无成落差之大,他怎能真正的超脱呢?
四、播放音乐、朗诵,品味领悟意境
詩词欣赏离不开诵读,在学生熟读基础上,播放电视剧片头音乐,引导学生朗诵,在音乐中悠然陶然进入情境。
这堂课,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的欣赏奠定了基调,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批判创新提供了出发点和背景材料,因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