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然而农业资源紧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迎来新一轮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及农村金融的改革。因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首先使农民真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心理,而农村金融的创新可以有助于农民将“死资产”变为“活现金”,从而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改变农民的收入状况。该文拟通过农村金融对土地流转的关系分析,指出农村金融对土地流转服务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改进金融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规模经营;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农村金融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土地流转总体上还处于“激而不活”的状态,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仍然很缓慢。
农村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进入要素市场实现有序流转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实现价值的基本前提。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合理利用。
一、农村金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分析
国内外的土地流转表明,资金运行是现代农村土地流转的纽带。在农村资金运行中,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有着较高的效率,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促使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反之,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其差额是闲置储蓄,这意味着社会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因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是由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变化的适应力,以及他们自身改革的能力。
二、农村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服务现状及问题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土地流转主体对农村金融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涉农金融机构没能全面适应这种变化,未能及时设计出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特点的技能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之后现象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贷款产品需求与涉农信贷品种不相匹配的矛盾
1.贷款利率由上浮向优惠转变
据有关资料显示,亳州市涉农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0%以上,高于一般性企业贷款利率,融资成本较高。流转农户普遍反映,他们在租赁土地后,不仅未能享受国家给予农业的各种补贴,而且每亩地还要承担200——500元不等的承包费,实际收益有限。他们认为,农业属于弱质微利产业,国家应当给予财政贴息、利率下浮等优惠措施。
2.贷款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土地流转后,流转农户大多要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养殖。现有的针对农户的信贷品质只有小额农户贷款,主要形式为个人信用、农户联保,贷款品种单一,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农业订单贷款、种植大户贷款、大型农机具担保贷款等模式贷款业务还没有退出,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三、增强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设计范围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承担着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产业等“杠杆”作用和加强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树立统一的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金融、财政、保险、发改、农业、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系统合力,做到多级、多部门联动。做好服务农村、服务土地改革。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创新就是要把金融创新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使金融机构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作用。目前,农村金融该服务的发展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面更加广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发农村金融服务迅速扩张,农村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三)顺应需求、多举并错,不断完善支付服务市场,服务土地流转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在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完善配套措施,深化农村工作银行卡特色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服务水平,实现邮政电子汇兑系统全面覆盖所有营业网点;农业银行要抓住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契机,不断开发适合农村支付服务发展需要的惠农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城市地区银行机构要加强与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的合作,利用农村读物银行机构自身资源优势,开创互利互惠、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的服务。
(四)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再生产的功能,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一是加快政策性农業保险在全国的推广,政府财政应通过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
二是大力开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政府通过设立保险基金,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提高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银保合作,积极拓展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产品。在保险措施到位的基础上,探索“保险+信贷”的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其对农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四是国家可以通过利率、税收、信贷政策等手段,实施农业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设立巨灾风险基金,通过再保险有效地转移巨灾保险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梅尔.农业经济发展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2]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规模经营;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农村金融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土地流转总体上还处于“激而不活”的状态,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仍然很缓慢。
农村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进入要素市场实现有序流转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实现价值的基本前提。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合理利用。
一、农村金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分析
国内外的土地流转表明,资金运行是现代农村土地流转的纽带。在农村资金运行中,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有着较高的效率,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促使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反之,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其差额是闲置储蓄,这意味着社会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因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是由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变化的适应力,以及他们自身改革的能力。
二、农村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服务现状及问题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土地流转主体对农村金融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涉农金融机构没能全面适应这种变化,未能及时设计出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特点的技能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之后现象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贷款产品需求与涉农信贷品种不相匹配的矛盾
1.贷款利率由上浮向优惠转变
据有关资料显示,亳州市涉农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0%以上,高于一般性企业贷款利率,融资成本较高。流转农户普遍反映,他们在租赁土地后,不仅未能享受国家给予农业的各种补贴,而且每亩地还要承担200——500元不等的承包费,实际收益有限。他们认为,农业属于弱质微利产业,国家应当给予财政贴息、利率下浮等优惠措施。
2.贷款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土地流转后,流转农户大多要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养殖。现有的针对农户的信贷品质只有小额农户贷款,主要形式为个人信用、农户联保,贷款品种单一,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农业订单贷款、种植大户贷款、大型农机具担保贷款等模式贷款业务还没有退出,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三、增强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设计范围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承担着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产业等“杠杆”作用和加强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树立统一的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金融、财政、保险、发改、农业、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系统合力,做到多级、多部门联动。做好服务农村、服务土地改革。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创新就是要把金融创新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使金融机构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作用。目前,农村金融该服务的发展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面更加广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发农村金融服务迅速扩张,农村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三)顺应需求、多举并错,不断完善支付服务市场,服务土地流转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在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完善配套措施,深化农村工作银行卡特色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服务水平,实现邮政电子汇兑系统全面覆盖所有营业网点;农业银行要抓住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契机,不断开发适合农村支付服务发展需要的惠农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城市地区银行机构要加强与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的合作,利用农村读物银行机构自身资源优势,开创互利互惠、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为土地流转提供便捷的服务。
(四)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再生产的功能,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一是加快政策性农業保险在全国的推广,政府财政应通过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
二是大力开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政府通过设立保险基金,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提高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银保合作,积极拓展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产品。在保险措施到位的基础上,探索“保险+信贷”的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其对农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四是国家可以通过利率、税收、信贷政策等手段,实施农业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设立巨灾风险基金,通过再保险有效地转移巨灾保险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梅尔.农业经济发展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2]蒋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