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执浩在诗歌创作中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策略,他在继承传统古典诗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又将个人情感寄托在自然意象中,进而寻找动植物与人之间在生命状态与情绪表达上的内在联系与共同点。除此之外,张执浩也一直践行着“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创作主张,将生活视为诗的现场。而以“梦话”作为诗歌的语言生成机制与突破口,也为诗人寻找到了关于语言的更多一种的“可能性”。
关键词:张执浩;语言;艺术特点
张执浩于1990年凭借获奖处女作《糖纸》正式步入诗坛,特别是其诗歌集《高原上的野花》自从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后,这位坚持诗歌写作多年,一直致力于推广诗歌运动的湖北诗人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张执浩的诗不仅凭借着一股认真而决绝、质朴又生动的生命激情与现世热情震撼着世人的心,其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魅力也是十分突出的,经常成为学者们着意研究和考察的关键点。
一、万物有灵,由身及彼
张执浩诗歌中惯常使用简洁的修辞手法,比如在传统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比拟。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经由诗人诗笔的点染和改造后焕然一新,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其中自然界的动植物意象则作为诗人拟人修辞的本体对象频繁出现。可以说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意象中,诗人与读者主要靠意象交流情感,沟通心灵。而张执浩在诗歌中使用动植物意象这一方面源自诗人的乡村记忆和童年书写,另一方面也是诗人主观情感投射的一种途径:诗人常将自我情感投射于植物之上,将植物写得既饱含丰富的情感,又具有深刻的思想,从而深深打动每一个读者。
在《植物的爱情》这首描写植物间爱情的诗篇中,诗人对假想中的植物间发生爱情时情态的描摹细腻而温馨,这何尝不是诗人对世俗生活中男女之爱的理解和诗意表达,一种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和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真诚讴歌。这种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上,为自己的诗情在自然界中找到与之相切合的“对应物”的表达方式承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诗歌传统。
二、目击成诗,脱口而出
谈到张执浩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就必定绕不开他“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创作主张。“目击成诗”是一种几近醇熟的理想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将反复打磨的观照书写与不断深化的生命体验交融于一体才可实现的创作能力的突破性表征,意即“培养一种重新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眼光”,然后“用全新的语言激活它们”。[1]
张执浩的许多诗歌只由一个节次构成,独节成诗由此成为了张执浩诗歌独具特色的形式表征。收入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中的所有诗作均为独节诗,“这些独节诗充分展现出简明凝练、整体感强、出乎本心的真切感鲜明、不事雕琢的自然性凸显等美学魅力” [2]。张德明在《平原上空的闪电——读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这篇新书评介中提出,诗人张执浩创作的独节诗其实近于近来诗人蒋一谈力倡的截句书写,原因就在于张执浩所作的独节诗与蒋一谈所提出的截句在内涵上如出一辙,是“融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简洁、直接、非传统性’的美学理念,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 [3]的体现。
在《无题》这首诗中,诗人既有将十余行的文字以一个节次的篇幅呈现出来的类似《正午的素描》的长的独节诗,也有形式短小但生动完整如上《无题》的短的独节诗。不论是描写正午“热闹”的荷塘,还是聚焦花上的蝴蝶一朵,诗歌的画面都是完整且流畅的,同时不乏艺术的韵味与美学的张力。可以说张执浩的诗永远都在试图与生活溶解到一处,他的生活是先于诗的。
三、“梦呓”与“胡说”:为语言蓄势
从来“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自不必说。从张执浩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即可看出诗人是一个愿一头扎进生活的深海里潜泳且不喜凌空蹈虚的人,但诗人也乐意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做梦又“常常胡说八道”的人。杨东伟在《论张执浩诗歌的语言策略》一文中就对张执浩诗歌语言的这一特色表征做了精当的总结与品评。并将诗人的这些“梦呓”形象地概括为“在‘梦话’中发酵的词语”。
诗人喜欢“做梦”,也是一个善于做梦的呓语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诗人而言,精通语言如同精通一门古老的技艺,以“梦话”作为诗歌的语言生成机制与突破口,也就把握了一种新的言说途径,寻找到关于语言的更多一种“可能性”。当下的诗歌写作重新面临着语言的瓶颈,这种难题不在于如何运用语言,而在于诗人如何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说如何通过语言的言说恰如其分地表达自我与进入世界,让语言与个人经验、与时代发生更为有效的关系。
在《有贈》这首诗中,一种“非逻辑”的“因为……所以”结构在语法学意义上是讲不通的,因为二者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在诗歌中恰恰正是诗意的生长点,张执浩故意省略了这因果关系中的其他线索,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迫使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其中的意义。这样的梦话并非漫无目的,而是诗人想象、联想、潜意识的汇聚与喷发,看似是胡说八道,实际上颇具哲理,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参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四、结语
李健吾曾说:“诗把灵魂给我。诗把一个真我给我。诗把一个世界给我,里面有现实在憧憬,却没有生活的渣滓。人家拿诗来做装饰品。我用它修补我的生命”。被视作近年来湖北新诗崛起领军人物的张执浩,其诗歌创作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经历了时间的积淀打磨以及生命体验的逐渐充盈后,诗人的诗歌形态与诗学观念日臻纯熟,其诗歌成就也越发为评论界学者所重视。张执浩曾说道:“诗歌是一种声音”[4],他也一直用自己的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在诗歌中体现出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及时抓住乍现的灵感,用充满张力的词句表达,突显出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手法。
参考文献:
[1]雪女、张执浩.张执浩:守住我们的精气神[J].诗歌月刊:2018(02):25.
[2] [3]张德明.平原上空的闪电——读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J].社会科学动态:2017(04):126.
[4]张执浩.诗歌是一种声音[EB/OL].( 2015-04-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vpp8.html.
关键词:张执浩;语言;艺术特点
张执浩于1990年凭借获奖处女作《糖纸》正式步入诗坛,特别是其诗歌集《高原上的野花》自从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后,这位坚持诗歌写作多年,一直致力于推广诗歌运动的湖北诗人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张执浩的诗不仅凭借着一股认真而决绝、质朴又生动的生命激情与现世热情震撼着世人的心,其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魅力也是十分突出的,经常成为学者们着意研究和考察的关键点。
一、万物有灵,由身及彼
张执浩诗歌中惯常使用简洁的修辞手法,比如在传统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比拟。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经由诗人诗笔的点染和改造后焕然一新,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其中自然界的动植物意象则作为诗人拟人修辞的本体对象频繁出现。可以说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意象中,诗人与读者主要靠意象交流情感,沟通心灵。而张执浩在诗歌中使用动植物意象这一方面源自诗人的乡村记忆和童年书写,另一方面也是诗人主观情感投射的一种途径:诗人常将自我情感投射于植物之上,将植物写得既饱含丰富的情感,又具有深刻的思想,从而深深打动每一个读者。
在《植物的爱情》这首描写植物间爱情的诗篇中,诗人对假想中的植物间发生爱情时情态的描摹细腻而温馨,这何尝不是诗人对世俗生活中男女之爱的理解和诗意表达,一种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和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真诚讴歌。这种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物象上,为自己的诗情在自然界中找到与之相切合的“对应物”的表达方式承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诗歌传统。
二、目击成诗,脱口而出
谈到张执浩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就必定绕不开他“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创作主张。“目击成诗”是一种几近醇熟的理想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将反复打磨的观照书写与不断深化的生命体验交融于一体才可实现的创作能力的突破性表征,意即“培养一种重新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眼光”,然后“用全新的语言激活它们”。[1]
张执浩的许多诗歌只由一个节次构成,独节成诗由此成为了张执浩诗歌独具特色的形式表征。收入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中的所有诗作均为独节诗,“这些独节诗充分展现出简明凝练、整体感强、出乎本心的真切感鲜明、不事雕琢的自然性凸显等美学魅力” [2]。张德明在《平原上空的闪电——读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这篇新书评介中提出,诗人张执浩创作的独节诗其实近于近来诗人蒋一谈力倡的截句书写,原因就在于张执浩所作的独节诗与蒋一谈所提出的截句在内涵上如出一辙,是“融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简洁、直接、非传统性’的美学理念,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 [3]的体现。
在《无题》这首诗中,诗人既有将十余行的文字以一个节次的篇幅呈现出来的类似《正午的素描》的长的独节诗,也有形式短小但生动完整如上《无题》的短的独节诗。不论是描写正午“热闹”的荷塘,还是聚焦花上的蝴蝶一朵,诗歌的画面都是完整且流畅的,同时不乏艺术的韵味与美学的张力。可以说张执浩的诗永远都在试图与生活溶解到一处,他的生活是先于诗的。
三、“梦呓”与“胡说”:为语言蓄势
从来“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自不必说。从张执浩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即可看出诗人是一个愿一头扎进生活的深海里潜泳且不喜凌空蹈虚的人,但诗人也乐意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做梦又“常常胡说八道”的人。杨东伟在《论张执浩诗歌的语言策略》一文中就对张执浩诗歌语言的这一特色表征做了精当的总结与品评。并将诗人的这些“梦呓”形象地概括为“在‘梦话’中发酵的词语”。
诗人喜欢“做梦”,也是一个善于做梦的呓语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诗人而言,精通语言如同精通一门古老的技艺,以“梦话”作为诗歌的语言生成机制与突破口,也就把握了一种新的言说途径,寻找到关于语言的更多一种“可能性”。当下的诗歌写作重新面临着语言的瓶颈,这种难题不在于如何运用语言,而在于诗人如何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说如何通过语言的言说恰如其分地表达自我与进入世界,让语言与个人经验、与时代发生更为有效的关系。
在《有贈》这首诗中,一种“非逻辑”的“因为……所以”结构在语法学意义上是讲不通的,因为二者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在诗歌中恰恰正是诗意的生长点,张执浩故意省略了这因果关系中的其他线索,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迫使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其中的意义。这样的梦话并非漫无目的,而是诗人想象、联想、潜意识的汇聚与喷发,看似是胡说八道,实际上颇具哲理,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参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四、结语
李健吾曾说:“诗把灵魂给我。诗把一个真我给我。诗把一个世界给我,里面有现实在憧憬,却没有生活的渣滓。人家拿诗来做装饰品。我用它修补我的生命”。被视作近年来湖北新诗崛起领军人物的张执浩,其诗歌创作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经历了时间的积淀打磨以及生命体验的逐渐充盈后,诗人的诗歌形态与诗学观念日臻纯熟,其诗歌成就也越发为评论界学者所重视。张执浩曾说道:“诗歌是一种声音”[4],他也一直用自己的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在诗歌中体现出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及时抓住乍现的灵感,用充满张力的词句表达,突显出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手法。
参考文献:
[1]雪女、张执浩.张执浩:守住我们的精气神[J].诗歌月刊:2018(02):25.
[2] [3]张德明.平原上空的闪电——读张执浩诗集《欢迎来到岩子河》[J].社会科学动态:2017(04):126.
[4]张执浩.诗歌是一种声音[EB/OL].( 2015-04-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vpp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