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美景交相辉映,思维语言和谐共生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tt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的《三衢道中》以简练朴实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游览的见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以及和谐山水的无限热爱。虽然整首诗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其中丰富的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教学中,教师要以“三衢寻美”为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走进诗歌语言的内在世界,深切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和意蕴,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助力。
  一、整体把握,借助丰富文化初识美景
  1.延续悠久古迹,展现文化之根
  古诗中的写景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品读古诗某种程度上就是品读文化。在古诗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拓展补充与古诗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立体化资料的浸润下,滋生文化之根,为深入解构故事奠定基础。
  教学这首《三衢道中》的过程中,教师先后为学生出示这样的历史资源:首先,利用《说文解字》认知“衢”字,即“四达谓之衢”,并结合古代字理,深化对“衢”字的理解,然后相机出示介绍三衢典籍中的文字:“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其次,教师依循古籍中的介绍,相机播放三衢的美景,并在视频中引出曾几描写三衢的古诗《三衢道中》。
  纵观导入的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各种极富文化意味的文献资料,先从“衢”字的字源字理入手,相机解释题意,尝试将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源有机统整,用文字和直观视頻再现三衢之美,顺势揭示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同时赋予了这首诗浓郁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境界。
  2.链接原始经验,探寻三衢美景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并非第一次接触,他们在先前的学习中既形成了能力,也积累了方法,教师无需从零起点入手重复教学,而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方法,将故事的朗读与诗意理解在自主性状态中完成。
  在历经了传统教学中读正确、读节奏之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捕捉诗歌中所蕴藏的三衢美景:1.找一找:诗人游览三衢山是什么季节?一路上看到了三衢的哪些景色?紧扣诗歌中的“梅子黄时”了解季节,并将其与“日日晴”联系起来,感知诗人游览时的环境;2.绘一绘:从诗歌的整体入手,根据地点和视角的变化绘制出诗人行进的路线,让学生从诗意出发,交流辨析诗人的游览路线,并相机理解“泛”“却”字的意思。3.想一想:紧扣诗歌中的关键性词语,揣摩诗人游览三衢时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文本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意蕴。
  二、依托诗意,借助认知支架想象美景
  1.创设情境,假想美景
  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想象:原本梅子黄时都是连绵不断的雨季,但今天诗人出行却是晴空万里,你认为诗歌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内心的情感?教师葛军的学生回答,结合诗歌情境引导学生多元化理解这个“晴”所裹挟的丰富意蕴;其次,假如你是诗人来到了小溪的尽头,看了如此幽静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相机洞察一个“却”字的表达;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将“晴”与“却”统整起来,遵循着诗人内心活动的轨迹,假想诗人可能看到的美景。
  整个过程教师创设了可感的情境,激活了学生内在生活储备,让学生从诗人的心境入手大胆假想,将诗歌中的美景融入进人物的心境之中,起到了较好的感知效果。
  2.观察插图,联想美景
  由于古诗语言精练,言少而意丰,因此,编者配置的插图不仅形象生动,更能有效地契合诗歌内在的意境,与古诗形成有机的教学资源体系,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
  这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联想意识,借助插图的形象化资源,让学生在理解中想象诗人行走在三衢道中所见到的优美景色,并相机理解“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所展现出来的宜人美景;随后,教师再充分利用诗词中的空白,引领学生将生活中能够捕捉到的,诗人却没有写进古诗中的景色,通过描述与诗中景色有机融合。
  3.搭建支架,概想美景
  在反复朗读和情感积淀之下,学生的蓄积是丰富的,但有时常常无法倾吐和表达,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语言表达和倾吐的支点。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情绪蓄满之际,巧妙地增添思维表达的支架。结合这首诗而言,教师就可以增设关联词语,让学生依循着诗人的心境转变来调整自己表达的路径。
  比如,教学“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很多学生就尝试在诗句中增加了“不但……而且……”的关联性词语,用语言表达承载诗人情感表达的轨迹,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再陷入机械而枯燥的空间中,在体悟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情感性和工具性和谐共生,引领学生真正捕捉到诗人眼中、心中的三衢美景。
  三、多维拓展,广联丰富资源体悟文景
  1.对比,在拓展中触摸文化
  三衢道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典范和文化资源。今天所学习的这篇只是三衢文化中的典型代表,翻阅资料就不难发现,三衢山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在三衢道中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歌赋。在这首《三衢道中》教学之后,笔者为学生拓展了清代方芳佩和元代张雨创作的《三衢道中》,并组织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快速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将这三首诗统整起来,深入洞察这三首诗描写相同的三衢道中时,展现了三衢道中怎样的共同特点?并尝试对诗人的创做手法进行初步辨析。
  教学故事,以一带一或者以一带二,最终形成“1+X”的古诗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范式,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选择相关的文本,选择了文本之后,如何从中找寻相关的统整点,如何用拓展的资源为学生的深入感知与实践表达提供了切实的抓手,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同时也在统整性思维的观照下,让学生从写作方法的视角进行了探究与表达,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2.融合,在统整中积淀文化
  在对比两位其他朝代诗人所创作的《三衢道中》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三位诗人在创作各自的《三衢道中》时的不同背景、不同心境,让学生认识到这首诗虽然都是描写三衢道中的,但已经不仅仅是衢州的三衢道中,而是诗人借助对山水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热爱山水、热爱自然的处世哲学,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甚至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再次阅读描写三衢道中的其他诗词、文章,我们一定可以从他们的文章中阅读到之前完全捕捉不到的深刻意蕴。
  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歌意思的表面,而需要从诗人创作的背景、描写对象的资源出发,从文化的视角来关注诗歌的大意、作者的情感,在历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内在审美能力的同时,达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目的,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形成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2260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选文的范例价值,积极开掘其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地发展提供最适切的教学资源。为此,教师就需要在诵读、理解、想象和拓展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全方位感知古典诗词的内在之美。  一、多维诵读,感知古诗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节奏、讲究韵律,彰显出鲜明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维朗读的过程中,将古诗词读正确、读
期刊
《火烧云》作为精读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对接本篇课文学习,课后用3道练习题细化了训练要求:背诵第3~6自然段;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了解的;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这些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我们解读文本指出了方向:课文把火烧云描写得美如画,而这种美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的具体变化中得以呈现的。  一、丰富的“色变”  萧红虽然是用文字来描绘火烧云的
期刊
从一二年级写话到三年级写作文,这是一关键过渡期,如果指引不到位,学生对作文兴趣培养不上来,将对后续的作文教学留下很大“隐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快乐?可引入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致,并在活动体验与交流分享中,增强作文自信心,形成良好作文习惯,从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顺应学生心智特点,以趣味活动导写作文  提起作文课,每位教师都会感到棘手,特别是中低段学生,对作文不了
期刊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也有文化价值体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引入文化自信培养意识,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文化渗透和教育,让学生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增强民族创造力和文化学习凝聚力,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成长。教师深潜教材发掘文化资源、精设教学程序、优化学习引导、夯实训练实践,为语文学习提供丰沛助力。  一、发掘资源,建立文化自信意识  教师深潜教材之中,不仅要为教学设计寻找切入点,还要对文化因素展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高年级閱读教学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可以尝试“以点带面”和“重视人文”两种基本方法。  一、深挖教材,给阅读教学精准定位  课标对于高年级阅读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都有着着纲领性要求,具体落实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广度的拓展。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来看,各单
期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学生爱读、乐读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专设了小说单元,主要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其中“关注”是路径,“感受”是目的,通过关注情节和环境,更好地去关注人物的品行,关注人物形象背后
期刊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语言为中心,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调动多向交往,培养倾听品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一、回归教学本质,避免形式主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非反之,学习共同体应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改
期刊
“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本次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学习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那么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策略进行教学呢?《宇宙生命之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课本都编入了一两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下面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具体谈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反复朗读,读好课文  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最好办法,教师要甘于
期刊
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难度系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紧迫。如果没有富有实效的课前预习,那么统编版课文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预习式微课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已经在全国铺开。见“微”知著,微课就是5-8分钟的短小视频。教师既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制作,也可以自己出镜讲解问题,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