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学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126-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阶段小学生文学素养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本文首先针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策略,旨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问题
(1)教材方面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老师通常是按照教材大纲以及教材内容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授课的,因此会受到语文教材内容的制约。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包含有很多文学性素养方面的内容,但是时代都比较久远,现实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文学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沿用以往的教材,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产生阻碍,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育模式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问题,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但是现阶段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大多是依靠学校来进行,学生家庭方面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没有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培养环境,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另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多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却很少,没有意识到文学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文学素养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策略
(1)丰富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关部门應该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完善,丰富教材中的内容,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将教材中的一些老旧的文学素养相关内容去除,选择一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小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校资源的应用。
(2)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文学素养相关知识
首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从对语文课程一无所知,到慢慢的学习文学知识,阅读文学作品,其思维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小学生在接触文学的过程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体会文学的魅力,从而热爱文学,主动学习文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育活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思维意识,让小学生朝着正确的文学素养培养方向发展,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3)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会有很多的古代小故事,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在讲这些内容时,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导学生要尊老爱幼,懂得分享,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进行体会。通过讲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友谊的重要性,并鼓励小学生讲解他们生活中有关友谊的例子,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导。
(4)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就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老师自身文学素养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将这些文学素养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充分发挥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会不自觉的向老师进行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5)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户外,不光依靠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在课下正确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参加一些文学素养方面的活动,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学视野。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丰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文学素养相关知识,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雪姣.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19(12):55
[2]王建青.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实施策略研究[J].黑河学刊,2019(0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