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受教育者实际的工作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国家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教师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尽管这样,职教师资队伍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且就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够给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职教师资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85-01
一、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职教教师数量不断的提升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强,职教教师的规模不断地扩大。最近几年职教教师增长速度迅猛,到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规模超过1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万人,比十年前增长近了30%;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更是实现突破性增长,2014年共有专任教师40万人,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一倍。规模较庞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可以从学生入学之日起便与学生建立起导师制系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详细的规划,有利于职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毕业之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職教教师结构不断的优化
职教教师不仅“量”上迅速增加,“质”的提高也堪称突飞猛进。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也是反映职教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职教师资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除了担任教师这一角色外,还可以在专业技能领域上给与学生以指导。职教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大幅改善,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职教教师素质不断的提高。
职教教师师资队伍在数量扩大、结构优化的同时,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地提升。近年来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地提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能够占到教师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各个院校都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制度、新老教师传帮带制度、校企合作制度、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等,这些制度进一步开拓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并且在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青年教师,为职教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职教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职教师资缺乏专业实践
职业教育和其他的普通学历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教育更注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职教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也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特别是有很多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学校缺乏实践场所,这样会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很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职教教学需求
首先在数量上教育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应为教师数量的70%,尽管近年来“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增长迅速,但数量上还并未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其次在质量上,很多“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部分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存在错误的理解,片面的认为“双师型”教师只需要获得教师职业证书与专业技术任职证书两个证书即可,存在有证书并无真本事,仅仅理论合格,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取得的证书与自己所讲授的专业并不相符,造成了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严重脱节。
(三)课程开发能力与科研水平均不足
与普通学历教育院校的教师相比较,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处于落后的地位。很多职业院校争取不到科研项目,同时国家给职业院校投入的科研经费、培训经费也严重不足,导致了教师的科研观念不强,科研氛围不浓厚。职业院校的学生层次要比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生层次稍差一些,所以很多职业院校就认为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提升教学水平才是学院的第一要务,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教师的论文数量、科研成果均达不到标准。
(四)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职业院校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比普通学历教育院校的教师低的多。究其原因有二:第一,经济地位低。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要比普通学历教育院校教师的待遇低得多。职业教育生源有限,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职业教育教师承担的授课任务量相对较多,学生管理难度较大,导致很多职教教师付出与收获不相符;第二,社会地位低。在现今社会,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难、求职的门槛较高,人们更加注重文凭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认为获得一张职业教育的文凭对日后的发展并无帮助,所以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歧视的心理,导致了教师也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甚至有人认为和普通的学历教育相比,职教教师属于低层次教育者。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或多或少的会对职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
三、职教师资队伍的发展对策
(一)强化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要建立学院的精品专业和核心课程,以精品专业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抓教师理论知识提升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隔一两年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一定时间,丰富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资助教师参与产学研基地的技术服务或应用技术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加强职教师资的多种培训
多种培训可分别在校内、校外、校企合作间展开。多种培训可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首先校内培训可以在新教师和老教师、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间举行,互相学习,传授经验。其次,职业院校要多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种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术。第三,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将本院校的教师“派出去”学习之外,也要注重将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请进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三)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
注重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才,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增强师资队伍整体创新意识。在聘请人才时,若不能获得专职的人才,可以坚持高薪兼职聘请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聘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构建一支高质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建立对职教师资的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各个职业院校都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制度,以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各职业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教师职称提升、学历提高、出国培训等,并要留出相应的款项建立实验室,为职教师生提供实训平台。可以经常性举办一些教学能力竞赛,对优胜者给与奖励,刺激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了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将经费每年投入专项用于师资培训与奖励。
参考文献
[1] 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2] 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 第01期.
[4] 霍玉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第01期.
[5] 高美兰、白树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高职办学特色[J]价值工程,2011年18期.
[6] 何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7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G029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职教师资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85-01
一、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职教教师数量不断的提升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强,职教教师的规模不断地扩大。最近几年职教教师增长速度迅猛,到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规模超过1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万人,比十年前增长近了30%;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更是实现突破性增长,2014年共有专任教师40万人,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一倍。规模较庞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可以从学生入学之日起便与学生建立起导师制系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详细的规划,有利于职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毕业之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職教教师结构不断的优化
职教教师不仅“量”上迅速增加,“质”的提高也堪称突飞猛进。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也是反映职教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职教师资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除了担任教师这一角色外,还可以在专业技能领域上给与学生以指导。职教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大幅改善,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职教教师素质不断的提高。
职教教师师资队伍在数量扩大、结构优化的同时,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地提升。近年来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地提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能够占到教师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各个院校都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制度、新老教师传帮带制度、校企合作制度、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等,这些制度进一步开拓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并且在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青年教师,为职教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职教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职教师资缺乏专业实践
职业教育和其他的普通学历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教育更注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职教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也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特别是有很多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学校缺乏实践场所,这样会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很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职教教学需求
首先在数量上教育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应为教师数量的70%,尽管近年来“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增长迅速,但数量上还并未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其次在质量上,很多“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部分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存在错误的理解,片面的认为“双师型”教师只需要获得教师职业证书与专业技术任职证书两个证书即可,存在有证书并无真本事,仅仅理论合格,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取得的证书与自己所讲授的专业并不相符,造成了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严重脱节。
(三)课程开发能力与科研水平均不足
与普通学历教育院校的教师相比较,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处于落后的地位。很多职业院校争取不到科研项目,同时国家给职业院校投入的科研经费、培训经费也严重不足,导致了教师的科研观念不强,科研氛围不浓厚。职业院校的学生层次要比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生层次稍差一些,所以很多职业院校就认为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提升教学水平才是学院的第一要务,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教师的论文数量、科研成果均达不到标准。
(四)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职业院校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比普通学历教育院校的教师低的多。究其原因有二:第一,经济地位低。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要比普通学历教育院校教师的待遇低得多。职业教育生源有限,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职业教育教师承担的授课任务量相对较多,学生管理难度较大,导致很多职教教师付出与收获不相符;第二,社会地位低。在现今社会,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难、求职的门槛较高,人们更加注重文凭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认为获得一张职业教育的文凭对日后的发展并无帮助,所以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歧视的心理,导致了教师也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甚至有人认为和普通的学历教育相比,职教教师属于低层次教育者。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或多或少的会对职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
三、职教师资队伍的发展对策
(一)强化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要建立学院的精品专业和核心课程,以精品专业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抓教师理论知识提升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隔一两年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一定时间,丰富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资助教师参与产学研基地的技术服务或应用技术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加强职教师资的多种培训
多种培训可分别在校内、校外、校企合作间展开。多种培训可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首先校内培训可以在新教师和老教师、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间举行,互相学习,传授经验。其次,职业院校要多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种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术。第三,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将本院校的教师“派出去”学习之外,也要注重将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请进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三)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
注重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才,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增强师资队伍整体创新意识。在聘请人才时,若不能获得专职的人才,可以坚持高薪兼职聘请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聘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构建一支高质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建立对职教师资的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各个职业院校都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制度,以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各职业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教师职称提升、学历提高、出国培训等,并要留出相应的款项建立实验室,为职教师生提供实训平台。可以经常性举办一些教学能力竞赛,对优胜者给与奖励,刺激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了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将经费每年投入专项用于师资培训与奖励。
参考文献
[1] 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2] 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 第01期.
[4] 霍玉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第01期.
[5] 高美兰、白树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高职办学特色[J]价值工程,2011年18期.
[6] 何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7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G029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