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个个都是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每一节课,而且课堂兴致非常高。但往往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多久便慢慢淡下来,甚至后来有的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的激情慢慢消失了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停地进行反思和追问自己,平时也找些学生谈心,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失去当初的兴趣,上语文课就觉着累和无聊。我把这种情况叫做课堂“审美疲劳”。“审美疲劳”原本是个美学用语,表示在进行美学研究时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之感。如何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我从一个语文工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包罗万象: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的自然风光;草长莺飞的妩媚江南;大漠孤烟的塞外风光;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语文课本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课本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生命中一个个事例的缩影,因此我主张语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生活中生命中的难题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同时将学习目的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与提炼。不再像以往一样在教教科书,让学生非常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找到依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有所用。让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虚无的东西,把它整合为生命教学,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找到自己的生命轨迹,实现自我价值。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看,我们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听讲,首先必须引起大脑皮层某些神经细胞的兴奋,才有可能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所体会、理解并能把它们记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渴望。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变,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只有“心动”了才会有真正的“行动”。还有,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尝试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
  二、保鲜课堂语言,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充分说明,教师教学应遵循一定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更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讲课时语言运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课堂语言,可以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1.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对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才能够透彻理解。
  3.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問、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总之,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教师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作者经过五年的教学思考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做到“渗于其中,富于其内”,收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环保教育 有机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保教育是贯彻这一国策的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以妊娠母猪严重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自1987年首次在
"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语文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优秀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d,p)水平上采用孤立轨道法的双分子非自洽与自洽法评估了基于π共轭有机半导体材料不同堆积的并五苯二聚体的电荷转移积分,在此
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格言:“阅读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把阅读对人的重要作用阐述得形象而深刻。是啊,阅读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正处在人生诸种观点形成时期的广大中学生来说何其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四个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应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这个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养
摘 要: 在当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预习习惯的培养?本文通过概念界定,讲解了预习的好处;通过当前状况,说明为什么要预习;通过三种措施,说明怎样进行语文预习。  关键词: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 课外预习习惯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系统把握教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
本文根据块体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喷锚作用机理是由于锚杆的锚固作用和喷射混凝土“小块体”的楔子作用,对关键块的控制,使块体受力发生重新分布,改变了块体上合力的作用方向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面对简直完美无缺的一节课,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这堂课的缺点就是它的没有缺点。”初听也许会觉得有些不合逻辑,但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是啊,表面滴水不漏、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不是精彩,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构建、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才是“真”精彩。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语文,让语文教学走向真实的、真正的精彩呢?我以几个案例为引子,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們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疏导、点拨,激活学习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激活策略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必须常常实施激活学习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见到这样的课堂:老师激情飞扬,学生却静如止水,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甚至学生因老师的激情飞扬而显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我们也见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多项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探究为目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新中国成立以后课改已有过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