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个个都是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每一节课,而且课堂兴致非常高。但往往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多久便慢慢淡下来,甚至后来有的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的激情慢慢消失了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停地进行反思和追问自己,平时也找些学生谈心,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失去当初的兴趣,上语文课就觉着累和无聊。我把这种情况叫做课堂“审美疲劳”。“审美疲劳”原本是个美学用语,表示在进行美学研究时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之感。如何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我从一个语文工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包罗万象: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的自然风光;草长莺飞的妩媚江南;大漠孤烟的塞外风光;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语文课本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课本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生命中一个个事例的缩影,因此我主张语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生活中生命中的难题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同时将学习目的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与提炼。不再像以往一样在教教科书,让学生非常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找到依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有所用。让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虚无的东西,把它整合为生命教学,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找到自己的生命轨迹,实现自我价值。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看,我们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听讲,首先必须引起大脑皮层某些神经细胞的兴奋,才有可能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所体会、理解并能把它们记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渴望。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变,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只有“心动”了才会有真正的“行动”。还有,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尝试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
二、保鲜课堂语言,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充分说明,教师教学应遵循一定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更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讲课时语言运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课堂语言,可以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1.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对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才能够透彻理解。
3.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問、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总之,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教师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包罗万象: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的自然风光;草长莺飞的妩媚江南;大漠孤烟的塞外风光;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语文课本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课本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生命中一个个事例的缩影,因此我主张语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生活中生命中的难题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同时将学习目的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获得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与提炼。不再像以往一样在教教科书,让学生非常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找到依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有所用。让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虚无的东西,把它整合为生命教学,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找到自己的生命轨迹,实现自我价值。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看,我们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听讲,首先必须引起大脑皮层某些神经细胞的兴奋,才有可能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所体会、理解并能把它们记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渴望。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变,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只有“心动”了才会有真正的“行动”。还有,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尝试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
二、保鲜课堂语言,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充分说明,教师教学应遵循一定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更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讲课时语言运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课堂语言,可以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1.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对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才能够透彻理解。
3.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問、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总之,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教师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