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市”不可能了

来源 :中国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zx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危机之中,如果政府过度“勇敢”,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使自己陷入财政危机等困境。
  
  就基本规律而言,政策影响股市短期运行当然是有可能的(只是有可能,并非必然);但大的趋势根本不是由政策或某些“有份量”的人意愿决定的。
  因为目前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联度已大大提高了,而且,中国股市的规模达到了世界前列,机构投资者数量及其握有的资金规模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散户不仅数量大增而且也非常关心经济形势和企业效益了,热钱既可推门而入又可翻墙而出了,内资也可以不费力气地出海了。尽管投机氛围依然浓厚,但“价值投机”已成为主流;纯概念投机和纯消息投机所占的份额还是少多了。由于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完全用“老眼光”观察中国股市,那肯定是看不懂了。
  退一步讲,即便是中国早期的股市,也从未摆脱经济基本面的决定性影响。例如,1992年5月之前的急剧拉升和1993年2月形成第一个大顶,实际上分别体现了1992年初“小平南巡”对中国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强大推动,以及1993年经济过热之后所迎来的长期经济调整。
  1999年的“5•19行情”一直延续到2001年6月。表面看,此轮牛市是新华社一篇“社论”引起的,其实,它是全球网络股泡沫的一部分。而且在“社论”降世之前,中国股市从1997年9月(从那时起指数就没有再创新低)就开始构筑长期底部(即在5•19行情之前,市场用了21个月的时间构筑大底)。
  从技术指标看,即使当时没有什么“社论”,中国股市也照样会跟随全球“网络股行情”的脚步走出一轮像样的牛市。实际上,在“社论”出笼之前,股市已经开始上涨。由于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相对滞后,中国股市网络股行情的启动也是相对滞后的。
  指望政府来“救市”,实际上是对历史的无知或浅薄解读。
  从2001年7月一直延续到2005年6月的大熊市,很多人认为它是“国有股减持”的恐慌引起的,而实际上它是全球“网络股泡沫”破裂的一部分。当然,由于中国股市“网络股行情”的启动相对滞后,“网络股泡沫”的破裂也相应晚一些。
  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的大牛市,表面上是“欢庆”股权分置改革“成果”,而实际上它是全球资产价格膨胀的一个局部,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盈利加速增长的支撑。外围股市的这轮牛市基本上是从2003年中期启动的,当时中国股市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也走出了超越2002年“6•24”高点的小牛市。这在技术上已经意味着反转,而且当时的经济环境也足以支撑股市反转,可是上证指数还是从2004年4月最高的1783点下跌到2005年6月最低的998点。
   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我的看法是:一个基本面本来可以延续的牛市突然夭折,实际上是因为那时的市场对于即将推出的股权分置改革尚缺乏足够的信心;一旦改革的方向和模式都变得明朗化,市场就立即以报复性上涨的方式追赶全球性资产价格膨胀的脚步。同时,998点实际上含有“10送3”的权益,相当于1300点。从这种意义上讲,市场是有某种“灵性”的(这种灵性,实际上就是“价值均衡”),它并未真正跌破1300点。
   由上述可见,过去几年中,“政策”对股市最大的影响,就是股权分置改革操作模式没有完全明朗化之前,牛市的真正“发威”被耽误了一段时间;但在被耽误的这段时间里,指数并未实质性跌破1300点大底。
  说到这里,如果仍然有人认为“政策决定股市”,我就得请他回答几个问题:
  其一,在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的大熊市中,是否每一次“利好政策”发布,市场都“买账”了呢?哪一次“利好政策”对股市的刺激又不是昙花一现呢?哪一次“利好政策”彻底消除了“熊”性呢?
  其二,在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的大牛市中,哪一次“利空政策”(包括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提高印花税率)发布对股市的负面冲击不是短暂的呢?哪一次“利空政策”彻底消除了“牛”性呢?
  其三,今年4月份跌至3000点的时候,也有“利好政策”出台,可股市反弹维持了多久呢?市场的“熊”性被消除了吗?
  其四,如果政府能救市,中外历史上怎么会有一次又次的经济金融危机?
  其五,如果政府真的能救市,那么美国政府7000亿救市方案通过之后,其股市为什么不破涕为笑呢?
  其六,不少人强调,中国政府调控能力强。对此,我不想否认。但是,你能说爆发过或正爆发大危机的美国、日本、欧洲的政府都很笨?
  其七,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比现在更强,前苏联的政府调控能力可能最强,但当时的中苏政府能消除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波动吗?
  2007年10月份以来,中国股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快速、深幅调整,不少人将其简单地归罪于“大小非解禁”。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果观察全球股市的话,你会发现,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07年4季度开始,全球的股市都在下跌。越南不存在“大小非解禁”问题,但它的股市见顶比中国还早,调整的深度也毫不逊色。原因是什么呢?是全球金融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逆转,而且中越两国经济潜在的隐患和股市泡沫度最大。
  为什么偏偏是中越两国潜在的隐患和泡沫度最大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中越两国都是在保持原有政治制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借此谋求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增长奇迹的新兴经济体。这种极其相似的命运和几乎相同的道路必然带来高度相似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度依赖出口,对欧美经济形势的变化高度敏感;资本账户脆弱的防线阻挡不住“热钱”的冲击;居民长期积累的高储蓄集中释放和货币升值预期,推动股市和楼市疯狂式“繁荣”。
  其二,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资本账户开放不慎、货币升值幅度过大、居民长期积累的高储蓄集中释放、市场参与者“赌性”过重,几乎是亚洲“儒教地区”或称“筷子地区”主要经济体共有的教训。日本和“四小龙””早在1990年代就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中国和越南也该有个“补交”的时候吧。
  所以,把中国股市仍然看作“政策市”、指望政府来“救市”,实际上是对历史的无知或浅薄解读,是不观察全球的坐井观天,是对股市内在规律的漠视或无知,更是一种肤浅的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当然,“股市运行看政策之类的话”也是一些不研究规律、搞不清规律的所谓“专业人士”自保脸面的遮羞布和永远混迹江湖的护身符。
   我一直认为,真正遇到大的危机,政府不能乱忙乎;应从战略层面冷静应对,努力找病根、治病根,为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中国需要以大国博弈、长远博弈的思维来设计应对策略,而不是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同时,在大危机之中,如果政府过度“勇敢”,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使自己陷入财政危机等困境。(作者系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与投资研究所总经理)
其他文献
谭雅玲: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如果美国金融问题并没有达到所谓危机或衰退的态势, 而中国的应对则完全按照危机和衰退实施的对策措施,将不利于自我稳定,制造自己风险陷阱和改革桎梏。    不能对美国次贷风波判断过于简单    美国次贷问题发展至今完全没有达到市场普遍认定的金融危机程度,价格、机构与政策控制力都在美国战略、策略与技术之中,而非金融失控乃金融危机。  一方面是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指
期刊
这次由美国向世界传导的金融风暴,必然有人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最后在全球是怎么样承担的,以及最终这个危机将以什么样的形势来收场,结果不容乐观。    目前,在探讨此次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学术界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全球金融风暴责任在谁?是谁引发的?谁应该对引发这次全球金融风暴承担责任?  虽然近期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也讨论金融危机,但对上面这个议题是比较忽略的。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国际会议里面,会有一些国家就金
期刊
中国的政策动向历来就有“抽屉政治”的美誉,有言者曾形象描述这一现象——“故意拉开体现透明和民主,看完民意和形势后再关上,然后再定具体的结果。”戴相龙的此次放风,不无“抽屉政治”之特征。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会长戴相龙近日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表示,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正在推进,“相信不久会公布”。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政策动向。  自从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对国内
期刊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始终在寻求土地买卖及土地兼并的动态平衡中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权属存在着多重属向,在土地权属总的层面上,是国有与私有的对立统一。  言其国有,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手中的土地从根本上来源于国家,而且,国家原则上对于全部土地拥有支配权与处置权。  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统一后,将六国诸侯及大小封君所占有的土地统统夺取过来,在全国范围内
期刊
只有走近被称为“日本型社会主义”的财团体制,才能真切感受到其巨大的力量。    2008年9月22日,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三菱东京(UFJ)宣布,将收购华尔街仅剩的两大投行之一——摩根士丹利20%的股权。同一天,日本市值最大的券商——野村控股宣布,在已申请破产保护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亚洲资产的拍卖中胜出。  由此,日本金融机构“抄底”美国的大戏开始上演。众多来自中国的好事者也兴高采烈地欢呼:“中国的
期刊
读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克鲁格曼以一本书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总统大选结果寻找到了答案。      200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推出最新力作《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于10月1日出版该书译作。仅过12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这位年仅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以曾成功预言1997亚洲金融危机而名震海
期刊
美国券商赔笑的时候,大多是在打坏主意。    金融危机完全是由美国华尔街为首的金融老大所造成的。但美国券商及其代理人却汹汹叫嚷,说中国虽无引发危机的责任,却有救灾责任。英国《金融时报》刊载的文章就公然声称,“中国有金融实力,应该担负更多的政治责任。”一些所谓的发展中国家也跟着起哄。菲律宾鼓吹设立一家千亿美元的基金,为亚洲的银行注资。泰国则提议调集亚洲各国外汇,设立一家3500亿美元的发展和危机预防
期刊
在企业所有制多元共存的今天,罢工算不算劳资博弈时“合理冲撞”的一种可以容忍的方式呢?     11月3日,重庆市的出租车全部罢运——不错,新华社当日的电讯用的就是“罢运”一词,而不是“停运”一类委婉而贪混的说法,因为“停运”还可能是缺油、暴雨成灾等状况造成的。显然,这是一起讳无可讳的群体事件。  其实,罢工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多年,比重庆这次罢运更厉害的,比如广东深圳、番禺的工人们为加薪、讨薪而集体上
期刊
中国的经济活力非常强。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老百姓身上。    《中国经济评论》:您在《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绝不仅仅限于华尔街》一文发表后,很多人认为,您说重视实体经济这很对,但要说什么美国已经老朽了之类的话,就实在有点过,比如说到IT业,发展最好的还是美国。美国的传统制造业有可能没有那么风光,但新兴产业代替了一部分传统制造业并释放了巨大的经济能量,说它老朽是否为时太早?  王小东: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
期刊
西方吸收转轨经济体的制度红利存在着边际递减的趋势,社会财富的“倒三角”虚拟化现象已经无法持续。美国的价值取向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只是国家干预职能发挥了特殊作用而已。    对西方经济制度尤其对美国经济制度的反思,实际上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当时,苏联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也包括中国、越南(除了少数像朝鲜等比较封闭的经济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倒向了市场经济。  在这个“倒”的过程中,市场化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