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内心才是真正的解压之道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给教师解压?这一问题是关注教育未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期待解决的,更是教师们自身应该着力思考的。
  有人认为,教师缓解压力可以以休息、娱乐、旅游等简单的休闲方式为主;也有人认为,建立区域教师心理援助与辅导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教育,普及相关的心理保健知识,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能很好地为教师缓解压力。在这两者中,前者治标不治本。且从长远来看,外在调整不如内在改变,这是因为对教师个体而言,内心的强大才是战胜外在压力的唯一法宝。
  内心的强大,是心中的安定与平静。强大,不是霸道。若内心安定与平静,人就不会浮躁,就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懂得如何才能得到快乐。因此,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咄咄逼人,而是乐观、热心、沉着而淡定。他深深懂得,得到的越多,需要承受的就越多;在社会评价中,被捧上的位置越高,要自我约束的就越多。
  内心的强大,还是人生目标的清晰。因为清晰,他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必太计较的;因为清晰,他不会以世俗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内心强大的人偶尔也许还有些苦闷、有些失落,但是绝不会空虚、无所事事。他始终明白,环境并不重要,自己只需更平和一点、更用心一点、更努力一点。他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做好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同时去追求最好。因为努力地朝清晰的目标奔去,所以内心强大的人能勇敢坚定地越过重重阻力,给予自己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内心的强大,又表现为“有朋自远方来”的其乐融融。内心强大,并不意味着要一个人去面对所有的风风雨雨。内心强大的人,朋友一定不会少,且都是良师益友。他如一个发光体,依靠自身的热心、乐观、上进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从而获得不少真挚的友谊。若遇失败,内心强大的人也会有郁闷与失落,但他在朋友们的鼓舞下,会很快重拾信心,重新出发。
  在一位内心强大的教师面前,压力永远不是阻力。因此,强大自己的内心才是教师们真正的解压之道。而让教师的内心强大起来,并不如“蜀道之难”,而是有方法可依循。
  让内心强大,要以担当的精神,化社会高要求为成长的永动力。在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了教师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一位有担当的教师,在社会的高要求面前绝不怯场,而是努力将压力化为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长久动力。最初的自己或许不出色,但他不会因此沮丧,而会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落在实处,多读有益的书,多关注时事,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实现拔节生长。教师最终会在不断专业成长的历练中因上进而内心强大起来。
  让内心强大,要以发展的眼光视工作重负为提升教师效能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教师的确工作负担重。一位教师在学校往往要身兼数职。除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外,教师还有其他角色需要扮演。单说教师对学生需饰演的角色就还有:安全员,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咨询师,要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让平等、自由、公正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文化传播者,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身正为范让学生领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力量……按照当前对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当代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走向“研究型”教育者。所以,教师在尽职做好日常教育工作外,还要用心做好教研工作,因此負担重也就在所难免。一名教师如果只单纯看眼前,会发现有忙不完的事。虽然昨天的事情做完了,但今天的事情才刚刚开始,明天的事情还要规划,就会产生压力巨大、日子难熬之消极情绪。在这种时候,教师若转换思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看似烦琐的事务,视它们为提升自身效能的有效路径,就会有不一样的情绪体验与做法。他首先会坦承事情的确很多,然后用心将所有的事情按主次与紧急状态归类,做好时间管理。最后,他会一件事一件事地从容完成,而做完一件事就给自己一个发展评价,不断反思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当教师心里想着做事就是锻炼,能力就会在锻炼中提高,其内心就会因自信而从容平静,进而日益强大起来。
  让内心强大,还要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将高升学率期待转化为同伴间团结互助的机遇。高升学率期待,来源于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教师本身。“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教师在教育园地辛勤劳作,自然希望有高产出;而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有教育资本的投入,他们希望有高额的回报也很正常。有充分文化自信的教师会先承认高升学率期待的存在,再考虑如何将期待变成现实。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为实现大家共同的高升学率的教育梦想,教师就有与其他人团结互助的机缘,可以与学生、家长、同事等结成共同体,齐心协力,合作共赢。在自己成为团队的一部分的追梦之旅中,教师最终能助人助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为强大。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教育中,舞蹈作为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常以集体舞的方式出现。在幼儿集体舞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够卡准节奏,掌握好集体舞动作,往往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让幼儿练习;孩子们却索然无味,机械地一遍遍重复着动作,没有感受到舞蹈的快乐和兴趣。  美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涅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学音乐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约翰·马汀·费尔阿班德教授曾强调: 我们跳舞,首先是为我们自
期刊
时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责怪孩子:你不好好做功课,读那些课外书有什么用?你不好好写作业,做那些手工有什么用?你不好好待在家里学习,跑到社区搞那些调查有什么用?  按照他们的标准,孩子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成天只刷题,只读课本,只背那些生硬的知识点,不停地奔波于补习班,那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相反,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去听鸟鸣蛙叫、流水潺潺,去看小草发芽、花儿绽放,去感受
期刊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各大新闻媒体上,时常能看到教师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悲剧的报道。2020年,媒体就报道了多起让人痛心的事件:安徽省黄山市某学校初三年级班主任胡老师,从学校教学楼四楼坠落身亡;四川省南充市某学校贾老师在失联半个月后,被发现在他老家祖父下葬的小山上上吊自杀……  在外行人看来,教师拿着稳定的工资,每天就是轻轻松松上几节课,还能享受寒暑假,真是羡煞旁人。其实他们哪里知
期刊
目前农村幼儿园课程普遍采用主题性的教学模式,注重集体式教学(集体活动),而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主题课程,关注主题目标下区域的设置、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更能促使幼儿自主学习。  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
期刊
美国学者索罗门教授曾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因此,教师是承载着重大责任与使命的特殊职业。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前程要我们负责,他们的学业要我们教授,他们的意志品质要我们引导,他们的安危要我们记在心头。而过大的工作压力、日益加剧的职业竞争、人际关系的冲突、调皮学生的捣乱等烦恼会像“肉中刺”一样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埋下随时爆炸的“隐形炸弹”。  我们
期刊
教师在学校不仅要整天面对一群“熊孩子”,要备课、上课、听评课、批改作业,要忙进修、忙评职称,还要顾及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的各种人际关系、人情往来;回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又要操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正如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的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如此这般,教师若还能不急不躁、不闹点小情绪,那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既然“你我皆凡人”,
期刊
友善用脑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发展,重点落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通过友善用脑的多种策略使学生健康地、智慧地学习,努力实现全脑学习。我们努力探索基于友善用脑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路径,尤其侧重友善用脑理念下学习团队的建设,努力让学生在团队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一、 科学分组: 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友善用脑学习团队的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团队4名或6名成员
期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对人才教育的重视,很多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感到“压力山大”。《明日》杂志刊载的文章称,根据调查样本显示,32.4%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亚健康心理患者占到72%,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心胸狭隘、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牢骚满腹、过于自卑或自负等。一般来说,班主任的压力来源主要有: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过高;班主任知识能力欠缺,自我期望值过高;职业信念不坚定,心理素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轻负、高效?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發展。  一、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一) 重视
期刊
我是一名初中心理教师,专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逾15年。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初中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近期,我通过“问卷星”发起一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做过类似的调查,两相比较,发现后期除了在焦虑方面的比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基本没有显著变化。为什么十年都不足以让教师群体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所改观?如今又应从何处着手去改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