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流行于学校的教研方式,目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弊端。一异构的目的不明确;二异构的内容有偏颇;三活动开展是原地的重复。要想发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必须厘清以上三点。本文从批判的角度,对这三个方面的探讨,希望加深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关键词:同课异构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8
同课异构是目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研方式,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它主要遵循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同课异构一般由不同教师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分别授課,然后由专家教师对不同的课进行研讨,以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这一词出现的时间最早在2004年,对其的解释是师徒上对比课。可见同课异构最早可能由师徒制演化而来,并且“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惟教材、惟教参’”。 后来它更多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或集体备课形式。从2004年到现在同课异构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目前却是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的常见形式。虽然在理论上对同课异构的定义、特征、操作流程、评价方式等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它的实际操作尤其是操作流程在大多数学校有着相似性。通常都是先确定课题,再由两到三个老师分别研究教材进行备课,然后再将实施课程,最后专家教师之间相互点评,并需要执教老师写教学反思。朱明全将同课异构的步骤归纳为定课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议课、改课提课四个步骤比较简单易懂。
本文通过对当前同课异构出现的三个弊端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其继续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异构的目的在于适合学生
同课异构目前在各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是习以为常的,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这一活动的最初目的。同课异构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来教授给不同的学生,由于教师自身情况和学生情况的不同,异构本来就是一件必须的事。不同的老师对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体会,能够把握的内容也不一致,所以老师多会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方式来教授给学生。而当我们以“同课异构”这一显性的形式来说异构,并且把它当成一种常见的教研形式时,很多老师就忘记了学生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异构,而会为了达到“异”选择“不常见的”“新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就忘记了之所以要异构是因为学生及自身条件的差异。我们常常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观察到一些新颖的,生动的场面,这些场面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们忘记了问,这样的内容符合在场的学生吗?是该教师能够驾驭的内容和方法吗?要想真正做到同课异构适合学生,课前对学生差异的调查,课后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测验都不能少。而我们目前仅仅只是看“在场效果”,这样就完全忽略了同课异构本身的出发点。同时,由于几个老师相继上相同的内容,比较不可避免。虽然在同课异构一开始目的并不带有比较的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是难以避免的。这样同课异构会造成执教老师之间的隔阂,其次有选拔老师的嫌疑。这样从长远来看,同课异构是否有助于教研活动的长期开展还是一个问号。
二、课程的异构还是方法的异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形式总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是一定内容的形式,而任何内容总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方式。在具体教学中,好的教学内容,有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更加有效。而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方法无论多好,课堂的气氛无论多热烈,多活跃,整个课程的价值都有限。其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与之相应的形式。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合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和价值。王荣生主张教学要确定“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而不主张“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最后用什么方法”。当前我们在同课异构中过于注重怎么教,而忽略了教什么。只有先确定教学的内容合宜,才能再评价选择的方法是否得当。同课异构在兴起之初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导教师不要惟教材、惟教参。 20世纪中后期欧洲兴起了“范例教学”,强调通过“范例”掌握知识和方法。但“范例”只具有典型性不具有全面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出了教才的性质跟作用,这句话不仅仅适合于语文科目,对于各个科目都是如此。各个科目都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建构。如果同课异构是关于某个具体内容的具体方法的异构,这样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评课的老师学习到的都是关于某个具体内容的方法,而不是能够迁移的一般教学法。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发展帮助有限。
三、每次活动是单一的重复
“戴明环”(Deming Cycle)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W.E.Deming)提出的管理过程理论。戴明认为“凡是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四个基本环节。” 计划阶段确定方针、目标、管理项目、活动安排以及制定计划;实施阶段需要执行计划,完成任务;检查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时发现经验及问题;行动阶段表示当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差异时,需要采取矫正行动,从而进入下一个循环。我们的同课异构一次的完整过程中缺少了最后的反思,下一次的开展又将上一次完全忽视,重新再来。这样每一次的同课异构的开展就成了时间上的重复,没有任何提高可言。
综上,同课异构目前的开展存在着异构目的不明确,忽视学生的需要;异构内容有偏颇,注重方法的异构而忽略内容的异构;活动的开展没有形成持续的改进,而是原地地不断重复三个弊端。如何能够将这三个方面解决好主要依赖与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方案。但同课异构在实际操作中所出现的比较对比问题对教师间教学氛围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还是不利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学校内老师的具体情况而定。一旦出现不利于教师间相处的情况,同课异构的活动有可能弊大于利。笔者认为同一位老师在其教学生涯中若想取得专业发展,每次上相同的內容时必然要进行异构,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不断专业化的过程。而将不同的教师同时上相同的教学内容拿出来对比比较,这样对执教教师和听评课老师是否有益还是个问号。
关键词:同课异构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8
同课异构是目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研方式,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它主要遵循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同课异构一般由不同教师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分别授課,然后由专家教师对不同的课进行研讨,以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这一词出现的时间最早在2004年,对其的解释是师徒上对比课。可见同课异构最早可能由师徒制演化而来,并且“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惟教材、惟教参’”。 后来它更多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或集体备课形式。从2004年到现在同课异构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目前却是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的常见形式。虽然在理论上对同课异构的定义、特征、操作流程、评价方式等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它的实际操作尤其是操作流程在大多数学校有着相似性。通常都是先确定课题,再由两到三个老师分别研究教材进行备课,然后再将实施课程,最后专家教师之间相互点评,并需要执教老师写教学反思。朱明全将同课异构的步骤归纳为定课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议课、改课提课四个步骤比较简单易懂。
本文通过对当前同课异构出现的三个弊端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其继续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异构的目的在于适合学生
同课异构目前在各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是习以为常的,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这一活动的最初目的。同课异构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来教授给不同的学生,由于教师自身情况和学生情况的不同,异构本来就是一件必须的事。不同的老师对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体会,能够把握的内容也不一致,所以老师多会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方式来教授给学生。而当我们以“同课异构”这一显性的形式来说异构,并且把它当成一种常见的教研形式时,很多老师就忘记了学生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异构,而会为了达到“异”选择“不常见的”“新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就忘记了之所以要异构是因为学生及自身条件的差异。我们常常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观察到一些新颖的,生动的场面,这些场面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们忘记了问,这样的内容符合在场的学生吗?是该教师能够驾驭的内容和方法吗?要想真正做到同课异构适合学生,课前对学生差异的调查,课后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测验都不能少。而我们目前仅仅只是看“在场效果”,这样就完全忽略了同课异构本身的出发点。同时,由于几个老师相继上相同的内容,比较不可避免。虽然在同课异构一开始目的并不带有比较的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是难以避免的。这样同课异构会造成执教老师之间的隔阂,其次有选拔老师的嫌疑。这样从长远来看,同课异构是否有助于教研活动的长期开展还是一个问号。
二、课程的异构还是方法的异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形式总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是一定内容的形式,而任何内容总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方式。在具体教学中,好的教学内容,有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更加有效。而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方法无论多好,课堂的气氛无论多热烈,多活跃,整个课程的价值都有限。其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与之相应的形式。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合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和价值。王荣生主张教学要确定“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而不主张“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最后用什么方法”。当前我们在同课异构中过于注重怎么教,而忽略了教什么。只有先确定教学的内容合宜,才能再评价选择的方法是否得当。同课异构在兴起之初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导教师不要惟教材、惟教参。 20世纪中后期欧洲兴起了“范例教学”,强调通过“范例”掌握知识和方法。但“范例”只具有典型性不具有全面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出了教才的性质跟作用,这句话不仅仅适合于语文科目,对于各个科目都是如此。各个科目都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建构。如果同课异构是关于某个具体内容的具体方法的异构,这样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评课的老师学习到的都是关于某个具体内容的方法,而不是能够迁移的一般教学法。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发展帮助有限。
三、每次活动是单一的重复
“戴明环”(Deming Cycle)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W.E.Deming)提出的管理过程理论。戴明认为“凡是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四个基本环节。” 计划阶段确定方针、目标、管理项目、活动安排以及制定计划;实施阶段需要执行计划,完成任务;检查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时发现经验及问题;行动阶段表示当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差异时,需要采取矫正行动,从而进入下一个循环。我们的同课异构一次的完整过程中缺少了最后的反思,下一次的开展又将上一次完全忽视,重新再来。这样每一次的同课异构的开展就成了时间上的重复,没有任何提高可言。
综上,同课异构目前的开展存在着异构目的不明确,忽视学生的需要;异构内容有偏颇,注重方法的异构而忽略内容的异构;活动的开展没有形成持续的改进,而是原地地不断重复三个弊端。如何能够将这三个方面解决好主要依赖与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方案。但同课异构在实际操作中所出现的比较对比问题对教师间教学氛围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还是不利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学校内老师的具体情况而定。一旦出现不利于教师间相处的情况,同课异构的活动有可能弊大于利。笔者认为同一位老师在其教学生涯中若想取得专业发展,每次上相同的內容时必然要进行异构,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不断专业化的过程。而将不同的教师同时上相同的教学内容拿出来对比比较,这样对执教教师和听评课老师是否有益还是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