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感悟美、鉴赏美和探索美的过程中,塑造起完美的人格。在教学过中,教师通过先立足教材、再超越教材、最后回归教材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从而培养起正确的美的体验。
【关键词】审美感悟 人文积淀 创新 回归教材
美国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要想使孩子的人性趋于完美,那么就教会他审美吧!"我认为,审美不但包括认识美、鉴赏美,而且还必须做到能够捕捉美、塑造美。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充分发辉其兼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的优势,不断创新。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想、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今后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提供充分的人文积淀。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并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塑造起学生的完美人格呢?以下为个人在就这个问题的几点探讨,列举于此,以求证与方家。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悟美、发现美
教师要在立足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乐曲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激起学生美的体验。另一方面则利用文字形象化、语文课文情节生动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以利用的因素,采用情境陶冶或表演展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现美、发现美的能力。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亲情美、人性美等各种美的因素。做到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审美体验。
比如,我在执教苏教版课文《第一次抱母親》这一课时,便用加强朗读训练的方式,让他们在朗读中自己去发现美、感悟美。我首先让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对待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和亲情美。当学生领悟到这种情感后,我却没有把教学内容继续停留在教材上,而是设身处地"入境动情",把这种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与教师情感互动的方式,共同来思考和感悟母爱。最后,我又通过对"这些年,母亲为我付出了多少?我回报了母亲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情感的催化下,有新的开拓。让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碰撞中,感悟人性的美,并进一步体会到母爱的深刻内涵。
二、超越教材,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
每一个教育者都期待,能够通过我们的引导和教育,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然而,当今社会,受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很多孩子对于美的观点和体验也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但我认为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这种不良的社会习气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又可以让教师以此为突破口,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的心中注入一股可以提高他们审美体验的"强心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只要文质兼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作品,都可以拿过来让学生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每周都能安排一定的课时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让他们在对这些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中,逐步培养起发现美和塑造美的能力。
比如,在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我用讲述神话和寓言故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对《十二只乌鸦》、《海的女儿》、《灰姑娘》、《丑小鸭》等作品中,那些坚强、勇敢、善良、纯真等主人公形象的分析,给他们以美的感爱、真的启示、善的启迪。每讲完一则故事,我都要让学生们讨论并说出自己内心深处,诸如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方面的感受。让孩子们的思维在内容的回味中得到驰骋,心灵在情节的感悟中受到滋润。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如表情、动作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目的是获得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提供资料。而在引导孩子们评故事、谈感受的过程中,我还引导他们正确地分辨作品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起他们向往美,追求美的思想意识。
三、回归教材,让学生在探索美的过程中,完成情与情的交流
教材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编写的,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依据。虽然教学不能从根本上偏离教材的内容,但是教师却可以以教材为依据,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美的过程中,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完成情与情的交流。
我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第一句话:"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正处在喜欢想象、敢于想象的年龄阶段。因此,语文老师就该利用自身良好的素质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语文、感悟人文的平台。引领孩子们将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形成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美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课文《桂林山水》时,我引领学生在反复品读和视频欣赏中,深刻体会漓江山水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我让学生在感受毛主席常人情感和超人胸怀的过程中,体会伟人身上的人性美。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我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孩子共同化身为远古的诗人,去体味那股浓浓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美。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过:"我们只想把教育归之为一个人--人。回到人,回到人,还是回到人,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是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完美的人格。而作为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如同大海的泡沫那样,浓密而蓬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用这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去塑造孩子完美的人格。我希望用我们正确的引导,去拨动孩子美的琴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探索美。让我们所撒播下的美丽的情感种子,在学生心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春天!
【关键词】审美感悟 人文积淀 创新 回归教材
美国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要想使孩子的人性趋于完美,那么就教会他审美吧!"我认为,审美不但包括认识美、鉴赏美,而且还必须做到能够捕捉美、塑造美。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充分发辉其兼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的优势,不断创新。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想、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今后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提供充分的人文积淀。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并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塑造起学生的完美人格呢?以下为个人在就这个问题的几点探讨,列举于此,以求证与方家。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悟美、发现美
教师要在立足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乐曲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激起学生美的体验。另一方面则利用文字形象化、语文课文情节生动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以利用的因素,采用情境陶冶或表演展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现美、发现美的能力。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亲情美、人性美等各种美的因素。做到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审美体验。
比如,我在执教苏教版课文《第一次抱母親》这一课时,便用加强朗读训练的方式,让他们在朗读中自己去发现美、感悟美。我首先让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对待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和亲情美。当学生领悟到这种情感后,我却没有把教学内容继续停留在教材上,而是设身处地"入境动情",把这种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与教师情感互动的方式,共同来思考和感悟母爱。最后,我又通过对"这些年,母亲为我付出了多少?我回报了母亲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情感的催化下,有新的开拓。让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碰撞中,感悟人性的美,并进一步体会到母爱的深刻内涵。
二、超越教材,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
每一个教育者都期待,能够通过我们的引导和教育,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然而,当今社会,受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很多孩子对于美的观点和体验也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但我认为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这种不良的社会习气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又可以让教师以此为突破口,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的心中注入一股可以提高他们审美体验的"强心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只要文质兼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作品,都可以拿过来让学生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每周都能安排一定的课时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让他们在对这些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中,逐步培养起发现美和塑造美的能力。
比如,在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我用讲述神话和寓言故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对《十二只乌鸦》、《海的女儿》、《灰姑娘》、《丑小鸭》等作品中,那些坚强、勇敢、善良、纯真等主人公形象的分析,给他们以美的感爱、真的启示、善的启迪。每讲完一则故事,我都要让学生们讨论并说出自己内心深处,诸如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方面的感受。让孩子们的思维在内容的回味中得到驰骋,心灵在情节的感悟中受到滋润。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如表情、动作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目的是获得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提供资料。而在引导孩子们评故事、谈感受的过程中,我还引导他们正确地分辨作品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起他们向往美,追求美的思想意识。
三、回归教材,让学生在探索美的过程中,完成情与情的交流
教材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编写的,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依据。虽然教学不能从根本上偏离教材的内容,但是教师却可以以教材为依据,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美的过程中,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完成情与情的交流。
我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第一句话:"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正处在喜欢想象、敢于想象的年龄阶段。因此,语文老师就该利用自身良好的素质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语文、感悟人文的平台。引领孩子们将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形成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美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课文《桂林山水》时,我引领学生在反复品读和视频欣赏中,深刻体会漓江山水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我让学生在感受毛主席常人情感和超人胸怀的过程中,体会伟人身上的人性美。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我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孩子共同化身为远古的诗人,去体味那股浓浓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美。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过:"我们只想把教育归之为一个人--人。回到人,回到人,还是回到人,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是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完美的人格。而作为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如同大海的泡沫那样,浓密而蓬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用这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去塑造孩子完美的人格。我希望用我们正确的引导,去拨动孩子美的琴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探索美。让我们所撒播下的美丽的情感种子,在学生心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