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大陆未被“发现”之前,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信奉各式各样的原始宗教。到了 15世纪末,随着西方殖民者葡萄牙的侵入,拉丁美洲就开始了天主教化的进程,天主教逐渐在拉丁美洲占统治地位,天主教会还成为殖民统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的本世紀,出现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变化,有人主张改变保守的天主教传统。六十年代后,根据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精神,拉美天主教会其内部也逐渐出现多种分化,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和美国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基督教新教也对本地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拉美本土传统宗教并不多,但在某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土著宗教遗迹。此外,在许多印度人和黑人,产生了一种信仰和天主教的传统结合的宗教。
关键词:拉丁美洲;天主教;教会;新教
拉丁美洲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主要宗教是天主教,新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其中,天主教是拉美最主要的宗教。至1990年,拉美共有3.6亿天主教徒,占拉美总人口的80%以上,是世界上天主教徒最集中的地区。新教是拉美第二大宗教,约有1500万教徒,主要集中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此外,在墨西哥,美国中部和安第斯国家,许多印度人信奉原始宗教。宗教变迁的先后历程是:
一、前哥伦布时期的土著宗教信仰
新的大陆居民,在欧洲人到达之前,信奉着各种形式的原始宗教,一些印第安部落保持图腾的崇拜,其他部落相信魔术和神奇的力量,和广泛传播的自然崇拜,祭祖和生产的各种祭祀仪式和有关的活动。更高层次的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不仅要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具有较高形式的宗教信仰,崇拜多神,神信仰开始出现不同的等级。
(一)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
随着哥伦布的“发现”美洲大陆,罗马教皇便把新大陆确定为天主教世界。欧洲的天主教随着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进入拉美后,在其漫长的殖民化过程中,许多拉丁美洲土著人也渐渐被迫接受皈依。随着成为上帝的信徒的当地的土著居民的增多,天主教也成为了新的大陆的主要宗教。一般来说,在殖民时期,整个教会与世俗政权密切合作以支持殖民统治的分层顺序。
(二)独立战争以后的拉美天主教会受到很大的震动
因为天主教会在拉丁美洲是密切联系皇室家族,天主教教会在独立战争中,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只有一些基层牧师和祭司们积极参加了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战争。独立后,许多拉美国家的政府要求享有过去西葡王室享有的任命神职人员的权利,却遭到罗马教皇的拒绝,从而造成双方的冲突。教会的财产减少,但仍然有很多不动产,虽然出现了暂时的牧师人手不够,但教会的基本结构仍然保留下来了,传教活动还受政府保护着。拉美天主教会又总是与保守派结盟,所以通常情况下,自由主义者和进步派都认为天主教教会是拉丁美洲的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教会也意识到面向社会的行动和改革不可避免。特别到了上个世纪的30年代,教会已经开始谈论资本税,如国家的作用和工人权利等更多的话题。这可以被看作是上个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天主教会发生变革的一个前奏。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后的天主教会:革新、分化与发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开显露出来,比如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现象开始凸显贫富之间的两极分化,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新的社会矛盾加剧。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后,新教教派和其他宗教大量涌入拉丁美洲,并在中间和下层民众中迅速传播开来,天主教面临着失去更多信徒的危险。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一些人认为,为了不丧失群众基础,必须寻找新的办法,使天主教会转向较低的社会阶层。还有,教会面临的一系列其他困难,如政府补贴短缺,教士人员不足导致的履行宗教仪式的人减少等,也是拉美天主教会改革的重要因素。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中间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反教情绪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拉丁美洲教会当局开始思考要采取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策略来应付来自现实的压力和挑战。
教皇担心拉丁美洲的激进和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此社会背景下,第三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于1979年1月在墨西哥的布埃布拉召开。会议强调反对不公正社会现象时,一定要采用和平而不是暴力的方法,即“适当”的方法,强调拯救灵魂,恢复信仰和传播福音,信徒应首先实现精神上的转变而非社会结构的变革。所以这次次会议具有温和的特点。然而,会议谴责了以”保卫西方文明”和”基督教价值观”为借口的拉美军人政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拉丁美洲天主教会贯彻第二届梵蒂冈会议的新精神,内部改革的实施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走向。然而,基层教徒在政治倾向上是分散的。因不满革新的速度及进度和经济增长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一些人转向了反对,其他人则倾向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适度右翼,向左转和。就这样,”解放神学”诞生了。
二、解放神学
上个世纪60年代后,拉美天主教中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人物在强调原始基督教传统的基础上,试图把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结合起来,把基督徒的使命与人的解放结合起来,就这样,被称为”解放神学”的一种神学理论诞生在拉美了。其特点是:从出发点看,它是从社会现实而非从宗教教义出发,来探讨基督拯救人类工程与人类自身解放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传播福音的使命与推动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从分析方法看,采用唯物主义的某些分析方法,试图融合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使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内核看,提出“拯救史是人类历史的核心”的重要命题,认为人类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基督拯救人类的工程与人类自我解放相统一、相一致的历史。没有人类解放,上帝天国无法实现;上帝天国若不实现,人类无法真正解放。从实现目标的手段看,要建立上帝天国和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反对罪恶的剥削和压迫。
三、进步天主教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麦德林会议”具体行动方针和“解放神学”的指导下,拉美地区出现了一种面向现实、面向社会的“进步天主教”。“进步天主教”一词包含着“优先关注穷人”的思想,追求团结与集体合作,致力于建立一种进步的、开放的新教会。基层天主教社区的也能纷纷建立起来。进步天主教会排遣大量的传教士、修女深入到农村和城市平民区建立基层天主教社区。这种基层教会组织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和大城市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基层天主教社区一般代表和捍卫下层民众的利益,常常成为军政府压制和对付的重要对象。因此,这种基层教会组织受到很大削弱。 四、新教向天主教提出挑战
新教进入拉美始于19世纪初。当时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及其价值体系的崩溃,拉美国家纷纷实现独立。同时,来自欧洲新教国家的移民开始逐渐进入拉美。1810年,在巴西举行了一个圣公会仪式,标志着新教正式进入巴西和拉美。
近几十年来,“拉美地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天主教会对这一变革反应相当迟缓,结果为新教在拉美的兴起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拉美大量土著印第安人改信新教,其中大多数属于福音派,少数属于五旬节派。土著印第安人皈依新教反映了他们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要。尤其进入80年代后,伴随着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拉美新教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新教开始成为与天主教“分庭抗礼”的重要力量。当代拉美新教发展的特点是:
(一)教徒人数显著增加
20世纪60年代,新教教徒只占拉美一些国家人口的2—3%,目前已增至10—15%,估计在拉美新教教徒约有5000多万。新教在拉美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巴西是发展最快的国家,1.6亿人口中近30%是新教徒,分属4000多个教会。危地马拉居第二,新教徒占其总人口的25—30%左右。智利(主要是福音派)、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则分别占总人口的21%、20%和15—20%,此外海地(18%)、萨尔瓦多(17%)、尼加拉瓜(14%)、洪都拉斯(8%)、秘鲁(7%)。
(二)新教团体不断增多
目前在拉美进行传经布道的新教派已经有300多个,既有来自欧洲古老的基督教新教教派,如圣公会、路德宗、长老会,又有60年代从美国进入的福音宜教联盟、福音传播团、五旬节派等。其中福音派和五旬节派是拉美新教各教派中发展最快的两个宗教。
(三)新教受美国的影响很大
60年代后,美国的新教教派不断涌入拉美。可以说,近几十年拉美新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来自美国较为保守的福音派、五旬节派等实现的,其教徒已占拉美新教教徒的80%以上。由于拉美新教的迅速发展,使拉美不得不从美国引进新教神职人员。
(四)新教凸现拉美本土化趋势
许多新教教士在60年代“解放神学”的影响下,深入农村地区,到基层民众中传经布道,并支持需要的一些社会改革要求,从而逐渐使新教在农村地区站住脚跟,扩大了新教在民众中的影响。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天主教在拉美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唯一的霸主地位受到来自新教教派的挑战。天主教在拉美许多国家已不再被视作是“国教”,天主教也不再敢妄称自己仍然是许多国家的“全国信仰”,天主教也不再敢妄称自己仍然是许多国家的“全国信仰”,天主教甚至不再被完全视作是统治阶级的宗教。尽管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现“面向穷人”、“面向现实社会”的进步天主教,但70年代末随着一位保守的教皇执掌罗马教廷,拉美大多数天主教會也开始明显右转。加上拉美民主制的恢复,天主教会纷纷从政治领域中退出。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新教大举进入拉美,并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地区逐渐填补天主教留下的真空。尤其拉美地区的穷人和边缘化人群表现出对新教的青睐,一些国家(如危地马拉、秘鲁、巴西等)的中产阶级也将新教视作是新的宗教替代物,因此,新教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扮演起“弱势群体”和某些中产阶级代言人的角色。新教在拉美的崛起,标志着拉美新教时代的到来和天主教在拉美地区霸权的结束。不过,“天主教长达500年的影响力将继续为许多拉美人提供内聚力”,天主教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在拉美大陆最重要的宗教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2] Jeff Haynes.Religion in Global Polit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3] Madeleine Cousineau ed.Religion in a Changing World-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ology,Praeger Publishers,1998.
关键词:拉丁美洲;天主教;教会;新教
拉丁美洲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主要宗教是天主教,新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其中,天主教是拉美最主要的宗教。至1990年,拉美共有3.6亿天主教徒,占拉美总人口的80%以上,是世界上天主教徒最集中的地区。新教是拉美第二大宗教,约有1500万教徒,主要集中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此外,在墨西哥,美国中部和安第斯国家,许多印度人信奉原始宗教。宗教变迁的先后历程是:
一、前哥伦布时期的土著宗教信仰
新的大陆居民,在欧洲人到达之前,信奉着各种形式的原始宗教,一些印第安部落保持图腾的崇拜,其他部落相信魔术和神奇的力量,和广泛传播的自然崇拜,祭祖和生产的各种祭祀仪式和有关的活动。更高层次的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不仅要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具有较高形式的宗教信仰,崇拜多神,神信仰开始出现不同的等级。
(一)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
随着哥伦布的“发现”美洲大陆,罗马教皇便把新大陆确定为天主教世界。欧洲的天主教随着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进入拉美后,在其漫长的殖民化过程中,许多拉丁美洲土著人也渐渐被迫接受皈依。随着成为上帝的信徒的当地的土著居民的增多,天主教也成为了新的大陆的主要宗教。一般来说,在殖民时期,整个教会与世俗政权密切合作以支持殖民统治的分层顺序。
(二)独立战争以后的拉美天主教会受到很大的震动
因为天主教会在拉丁美洲是密切联系皇室家族,天主教教会在独立战争中,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只有一些基层牧师和祭司们积极参加了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战争。独立后,许多拉美国家的政府要求享有过去西葡王室享有的任命神职人员的权利,却遭到罗马教皇的拒绝,从而造成双方的冲突。教会的财产减少,但仍然有很多不动产,虽然出现了暂时的牧师人手不够,但教会的基本结构仍然保留下来了,传教活动还受政府保护着。拉美天主教会又总是与保守派结盟,所以通常情况下,自由主义者和进步派都认为天主教教会是拉丁美洲的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教会也意识到面向社会的行动和改革不可避免。特别到了上个世纪的30年代,教会已经开始谈论资本税,如国家的作用和工人权利等更多的话题。这可以被看作是上个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天主教会发生变革的一个前奏。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后的天主教会:革新、分化与发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开显露出来,比如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现象开始凸显贫富之间的两极分化,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新的社会矛盾加剧。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后,新教教派和其他宗教大量涌入拉丁美洲,并在中间和下层民众中迅速传播开来,天主教面临着失去更多信徒的危险。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一些人认为,为了不丧失群众基础,必须寻找新的办法,使天主教会转向较低的社会阶层。还有,教会面临的一系列其他困难,如政府补贴短缺,教士人员不足导致的履行宗教仪式的人减少等,也是拉美天主教会改革的重要因素。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中间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反教情绪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拉丁美洲教会当局开始思考要采取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策略来应付来自现实的压力和挑战。
教皇担心拉丁美洲的激进和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此社会背景下,第三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于1979年1月在墨西哥的布埃布拉召开。会议强调反对不公正社会现象时,一定要采用和平而不是暴力的方法,即“适当”的方法,强调拯救灵魂,恢复信仰和传播福音,信徒应首先实现精神上的转变而非社会结构的变革。所以这次次会议具有温和的特点。然而,会议谴责了以”保卫西方文明”和”基督教价值观”为借口的拉美军人政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拉丁美洲天主教会贯彻第二届梵蒂冈会议的新精神,内部改革的实施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走向。然而,基层教徒在政治倾向上是分散的。因不满革新的速度及进度和经济增长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一些人转向了反对,其他人则倾向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适度右翼,向左转和。就这样,”解放神学”诞生了。
二、解放神学
上个世纪60年代后,拉美天主教中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人物在强调原始基督教传统的基础上,试图把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结合起来,把基督徒的使命与人的解放结合起来,就这样,被称为”解放神学”的一种神学理论诞生在拉美了。其特点是:从出发点看,它是从社会现实而非从宗教教义出发,来探讨基督拯救人类工程与人类自身解放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传播福音的使命与推动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从分析方法看,采用唯物主义的某些分析方法,试图融合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使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内核看,提出“拯救史是人类历史的核心”的重要命题,认为人类历史只有一部,那就是基督拯救人类的工程与人类自我解放相统一、相一致的历史。没有人类解放,上帝天国无法实现;上帝天国若不实现,人类无法真正解放。从实现目标的手段看,要建立上帝天国和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反对罪恶的剥削和压迫。
三、进步天主教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麦德林会议”具体行动方针和“解放神学”的指导下,拉美地区出现了一种面向现实、面向社会的“进步天主教”。“进步天主教”一词包含着“优先关注穷人”的思想,追求团结与集体合作,致力于建立一种进步的、开放的新教会。基层天主教社区的也能纷纷建立起来。进步天主教会排遣大量的传教士、修女深入到农村和城市平民区建立基层天主教社区。这种基层教会组织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和大城市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基层天主教社区一般代表和捍卫下层民众的利益,常常成为军政府压制和对付的重要对象。因此,这种基层教会组织受到很大削弱。 四、新教向天主教提出挑战
新教进入拉美始于19世纪初。当时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及其价值体系的崩溃,拉美国家纷纷实现独立。同时,来自欧洲新教国家的移民开始逐渐进入拉美。1810年,在巴西举行了一个圣公会仪式,标志着新教正式进入巴西和拉美。
近几十年来,“拉美地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天主教会对这一变革反应相当迟缓,结果为新教在拉美的兴起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拉美大量土著印第安人改信新教,其中大多数属于福音派,少数属于五旬节派。土著印第安人皈依新教反映了他们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要。尤其进入80年代后,伴随着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拉美新教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新教开始成为与天主教“分庭抗礼”的重要力量。当代拉美新教发展的特点是:
(一)教徒人数显著增加
20世纪60年代,新教教徒只占拉美一些国家人口的2—3%,目前已增至10—15%,估计在拉美新教教徒约有5000多万。新教在拉美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巴西是发展最快的国家,1.6亿人口中近30%是新教徒,分属4000多个教会。危地马拉居第二,新教徒占其总人口的25—30%左右。智利(主要是福音派)、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则分别占总人口的21%、20%和15—20%,此外海地(18%)、萨尔瓦多(17%)、尼加拉瓜(14%)、洪都拉斯(8%)、秘鲁(7%)。
(二)新教团体不断增多
目前在拉美进行传经布道的新教派已经有300多个,既有来自欧洲古老的基督教新教教派,如圣公会、路德宗、长老会,又有60年代从美国进入的福音宜教联盟、福音传播团、五旬节派等。其中福音派和五旬节派是拉美新教各教派中发展最快的两个宗教。
(三)新教受美国的影响很大
60年代后,美国的新教教派不断涌入拉美。可以说,近几十年拉美新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来自美国较为保守的福音派、五旬节派等实现的,其教徒已占拉美新教教徒的80%以上。由于拉美新教的迅速发展,使拉美不得不从美国引进新教神职人员。
(四)新教凸现拉美本土化趋势
许多新教教士在60年代“解放神学”的影响下,深入农村地区,到基层民众中传经布道,并支持需要的一些社会改革要求,从而逐渐使新教在农村地区站住脚跟,扩大了新教在民众中的影响。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天主教在拉美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唯一的霸主地位受到来自新教教派的挑战。天主教在拉美许多国家已不再被视作是“国教”,天主教也不再敢妄称自己仍然是许多国家的“全国信仰”,天主教也不再敢妄称自己仍然是许多国家的“全国信仰”,天主教甚至不再被完全视作是统治阶级的宗教。尽管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现“面向穷人”、“面向现实社会”的进步天主教,但70年代末随着一位保守的教皇执掌罗马教廷,拉美大多数天主教會也开始明显右转。加上拉美民主制的恢复,天主教会纷纷从政治领域中退出。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新教大举进入拉美,并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地区逐渐填补天主教留下的真空。尤其拉美地区的穷人和边缘化人群表现出对新教的青睐,一些国家(如危地马拉、秘鲁、巴西等)的中产阶级也将新教视作是新的宗教替代物,因此,新教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扮演起“弱势群体”和某些中产阶级代言人的角色。新教在拉美的崛起,标志着拉美新教时代的到来和天主教在拉美地区霸权的结束。不过,“天主教长达500年的影响力将继续为许多拉美人提供内聚力”,天主教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在拉美大陆最重要的宗教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2] Jeff Haynes.Religion in Global Polit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3] Madeleine Cousineau ed.Religion in a Changing World-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ology,Praeger Publisher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