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ng216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端地喜欢青花瓷,喜欢那两种颜色:洁白的素胎,青蓝的花纹,优雅,温润。喜欢她的图案,无论是白衣素袂、裙带纷飞的仕女,还是烟雨朦胧、水墨画般的江南山水,都给人一种再见时光的感觉。素而不浊,淡而含蓄,婉转细腻,像前世的因缘,从容地打马而过。
  到达景德镇时,刚好是一场大雨过后。远山苍松翠绿,隐约得见。被大雨浸洗过的昌江,宛若新琢的玉,碧透清冽。“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有一美人,宛如清扬。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我对于景德镇的了解,多来自书本。前不久,有幸看到一本大型画册《透望》,里面对景德镇瓷器,特别是青花瓷有很详细的介绍。青花又称白地青瓷。是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瓷构图丰满,多以典型的中国传统人物、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等为主,花鸟树木、蓝天白云、繁星明月,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如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洗尽铅华,古朴典雅;又似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暗香浮动,清新流畅。
  走进古窑,脚下是几处青花瓷片铺成的小路。散落一地的碎瓷片,拂去岁月的积尘,依然光洁莹润。每一枚破碎的瓷片,都珍藏着一段燃烧的记忆。昌南,这座江南古镇,也因这一路瓷片的芳菲,独得了半壁江南的风采。古窑的坯房,从外面看起来更像一座富有特色的江南民居,古老坯房里,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快速旋转,双手在飞旋的车盘上把瓷泥拉制成碗、盘、杯、碟等器皿,随着师傅手形的变化,一个个粗坯很快就出来了,然后被码放到了晾架上风干。老艺人们缓慢而有节奏地做着属于自己的那道工序。舂泥、拉坯、上釉、绘青花……入窑烧结成为最终的瓷器。
  我无法参透这个过程的所有细节。
  我注意到一位中年女画工正在一只瓷瓶上认真专注地描绘青花,半天不动一下身子,面无表情。她把自己混为一尊还没有烧出色彩的青花瓷瓶了。她的笔下勾绘着最安静最吉祥的纹饰,缠枝莲或凤穿牡丹。我感觉到那遍布于青花图案细柔而纤弱的思绪,那种盼望流传后世的心情,定格在这只瓷瓶上。这种感觉很微妙。再过千百年,这只青花瓷瓶会充满自信地面对欣赏者。那晶莹柔润的釉色和细腻洁白的胎骨,幽静雅致的图案,所有时光未能抹去的东西,都会完好无缺地保留下来。在早春的时候,那第一枝梅插入放在枕畔的瓶中,屋檐的瓦还未浸润雨水的时候,枯涩的石板台阶上看不出一丝滋润的痕迹。梅在瓶中开放,粉白的瓣和绿萼青枝,岁月从墨色深处浅浅的显现,冉冉就有了时光的暖意;或在秋天时,插上一支清丽的桂,人便浸在脉脉幽香中,捧卷遣日,翩然入梦。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像,因为我一直相信,完美的事物,是永恒不灭的,不管它的具象存不存在。
  女画工依然没有言语。只是停了一下,揉了揉双眼,向远处望望……而后继续——描绘她的青花。
  走出坯房,步入古朴幽暗的窑房,时光仿佛倒流百年:被踩得溜光的黄土地面,粗大遒劲的木构架,被一箩箩烧瓷器的陶制匣钵所包围。窑炉内部高耸、狭长,内壁闪着瓷釉的光泽。蜗居在此的老人,依然坐在八仙桌边,用青花瓷碗卖着大碗浮梁茶。窑的门口码着一堆堆柴垛。这就是传统中以松木为燃料的柴窑。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于首位。而最早把“柴窑”确定为“雨过天青”的人是宋代的欧阳修。他曾在《归田集》中说过:“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据说,只有在雨过天晴时,才能烧出真正天青色的瓷器。而青花瓷中最难烧制的釉色就是天青色。
  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天青色,可遇不可求,需要耐心地等待。可怜这些日复一日烧制着瓷器的人,要等多久,才能在釉色成形的时候遇上雨过天晴呢?
  沿着青石板小路前行,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江南仿古建筑,或隐现于青翠山林,或倒映在清溪湖面。溪涧边的水碓,水车轮悠悠地转着,不远处舞台上,几位身着青花瓷色调衣服的女子,各执用青花瓷制成的二胡、箫、笛等乐器,吹拉敲击,声声如磬,演绎出别样的天籁,世间的喧嚣随着这清亮、洁净的声音而变得柔和。
  时光就此停歇下来。
其他文献
读罢《有诗为证》,我想起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次出门接触社会,便陷入社会的险恶与人心的丑陋之中,美好的期盼在远行之始便破碎一地。在《有诗为证》中,这种由美好向丑陋的转化同样使得“我”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变,最终令“我”走向了毁灭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余同友书写了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对美的执着与渴望,呼唤我们时代的诗意,传达出对美的丧失的愤怒,以及对周遭大量丑的萦绕的反感与抵抗。美的丧失与丑的
期刊
1  陈家高大的木板门“吱”地轻响了一下,从门里闪出大奶奶高挑婀娜的身子。紧接着,八岁的侄孙松子打着哈欠,揉着眼睛,也跟了出来。门在他们身后又轻轻“吱”了一声,关上了。  陈家大奶奶挽着一只蓝花布包裹出门的时候,鸡才叫头遍。天上的星光把大地渲染得黝黑深沉,偶有零星的狗叫声传来,让人感觉到,黑暗中有什么活物在窥视你,让人心里毛毛的,幸而有松子作伴。  虽然已经是五月末,松子还是感觉到了冷。他缩着脖子
期刊
一  这两天,小璇心里一直装着一件事,做事也心不在焉的,跟谁都不想多说一句话。恼人的是,主动跟她搭话的人却偏偏多了起来。  王老师说,年轻人有眼力呀,买的衣服总是谁看了都养眼。  高老师说,小璇,你买一件衣服就让自己红遍了校园。  朱老师说,大家晓得不?咱们学校最近最流行的词语是“李小璇”!传播得最快的新闻是牛主任穿着一件宝蓝色的袄子,走到哪都抢眼。  ……  说这些话的都是小璇或熟悉或陌生的同事
期刊
《有诗为证》貌似是一篇诗人小说,表面上充满了诗歌的隐喻,甚至元写作地涉及了诗歌的写作与阅读模式。小说中的“我”以及“我”的生活经历给予偶然捡到的那部遗失的神秘诗集一个注解,一个独特读者独特的阅读语境,“我”开始阅读这部陌生的诗集,并从诗歌的署名日期,诗歌的关键词,思考“我”的“并置时间”,写作诗歌时“我”在做什么,从诗歌的某些关键词中回溯时光。这样的写作从形式上来说倒也不失新颖,但是让人失望的是,
期刊
双人舞  “茶丫,茶丫”,瞎子杨婆拄着竹竿拐杖,在场基上慢慢摸索,在子玉庵早钟敲响以后,她总会迫不及待地呼唤茶丫。  “哎——”,茶丫起得比奶奶早,听到唤声,她赶紧从厨房或者屋后的竹林里跑过来,高绾的马尾辫伴随轻盈的步伐起舞。  茶丫把自己送到奶奶跟前。杨婆伸出鸡爪似的左手,抓住茶丫圆润的手腕子,把竹杖靠在怀里,腾出右手,摸茶丫的臀部、小肚子、不断隆起的前胸,还有她凝脂般的腮帮子。每天把茶丫摸一遍
期刊
诗歌史上,总有一些专家学者试图用一种标准给诗歌分类、给诗人扒堆儿,然而,诗歌是复杂的,那种省事的贴标签固然让人们的阅读轻松一些,但也会掩盖真正的诗歌现场。每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不可替代、无法重复的存在,在大一统的标签之下,诗人的独特韵味和气质或许就被掩埋。比如说到先锋,是风格?是思想?是语言还是精神?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反正,同是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北岛和舒婷、顾城就很不一样,北岛
期刊
赵戈在北大河岸,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眼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片,芦苇花絮飞上了他的眉间,他皱了皱眉,用手指把飞絮弹落,他那双小眼睛射出一道亮光,把脚下的秋草溅得颤抖。他用脚踢得尘土飞扬,抬眼正对着巴洛水泥厂。  时常在河岸还可以见小翠搀着她的傻男人二蛋,来来回回地走。“小翠,二蛋咋样了,可有好转没?”小翠仿佛没有听到赵戈说话一样,从他旁边走过,只有二蛋冲着赵戈傻笑。赵戈的心似乎被什么刺了,霍霍
期刊
怎么说呢。  依晶晶居然离婚了。连依晶晶自己都没有想到,对于离婚,自己会如此坚决和果断。从结婚的那一刻起,谁都不愿意去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某一天,会离婚。依晶晶更没有那么想过。在她婚后的三五年里,每当依晶晶看到别人离婚,从共同的生活里各自转身,渐行渐远,她都认为他们背叛了自己的过去,简言之,就是对自己的承诺进行否定和背叛。有一段时间,依晶晶甚至认为离婚就是一种罪过。  依晶晶起床打开了窗户。这是凌
期刊
圩 埂  冲击平原上,河流与田地形成独特格局。在干流和密布的支流水网间,土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区域。四周是埂,埂外是水,埂内依次分布凼子、田野和星星点点的人家,这便是圩。百度解释:圩是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这说的是圩埂。圩的组成要素还包括圩垸、圩丁、圩户、圩田、圩长等等。我的一位同乡诗人把圩描绘成“漂在水上的村庄”,很形象,但估计圩区的人不会同意,尽管他们家家户户都存着随时准备漂流的
期刊
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唐)薛莹  祖国的江山并不严丝合缝  有时裂开来,隔着一条江,有的人就从北宋  搬到南宋,爱上了哀愁的艺术。  祖国的江山有时不尽指那四海,五湖  当你心中终于有岸上的妈祖,那一定是有几夜  甚至几十年,你搬到了太平洋居住。  我看到如此广阔、兼收并蓄的水域,烟波升起  而落日以倾其所有光芒的耐心,规劝我们回家——  乡关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