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所大学做关于自我形象、自我认知的讲座,请台下的学生回答:你们有谁曾为自己的长相自卑?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所有人都自卑!由此她发出警告:“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不能和自己友好地相处的时候,他就不能和别人友好地相处。” 当下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是人们永远的话题。长得不美的人没有幸福感,长得美的,是否就有幸福感呢?事实上,在普通人眼里认为长得美的人,他(她)自己却不一定满意。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所大学做关于自我形象、自我认知的讲座,请台下的学生回答:你们有谁曾为自己的长相自卑?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所有人都自卑!由此她发出警告:“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不能和自己友好地相处的时候,他就不能和别人友好地相处。”
当下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是人们永远的话题。长得不美的人没有幸福感,长得美的,是否就有幸福感呢?事实上,在普通人眼里认为长得美的人,他(她)自己却不一定满意。这就是总有一些演员整天迷恋整容的原因。
其实,为长相自卑,这是大部分普通人都曾有的心理。因为上天造人从来不会十全十美。但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多,许多人选择了接纳自己不可改变的长相,而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方面,比如学识、性格、品德、气质等。当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展示自己时,你会发现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已经完全掩盖了其相貌的缺点;甚至,你会发现他(她)散发出来的光彩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美丽。如历史上以《三都赋》闻名的西晋文学家左思,春秋时的齐国大夫晏子,清朝大臣刘墉……在当今社会,这类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有位女作家说得好:“我们应该去认识自己的长处,將它发扬光大,去接纳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当你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时候,其实也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世界——放下包袱后,你才可以轻装前进。”接纳了自己的相貌,你才有可能继续接纳那些其它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家世的贫穷,比如已经遭遇的挫折……
接纳自己不可改变的,完善那些可以改变的,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
摘自《今晚报》2017年5月11日
其他文献
在云冈石窟游览时,经常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简短单调的“哇”,一种是娓娓道来的“据说这尊造像……”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杰作,大家都会由衷赞叹,但有的止于“哇”,有的却能说得头头是道。 碰到一对在景区游览的母子,母亲认真且耐心地给孩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后来得知,他们是第一次来看石窟造像,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景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母亲花了不少力气做功课。实际上,与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相比
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对物质的迷恋往往可以达到变態的程度。 你看那个锒铛入狱的官员,回忆起当年有人拍他马屁为他在欧洲庆生,“点了一条鳄鱼尾,那条鳄鱼尾有一米多长!”他讲这话时,眼里依然放光,既有享用了一米多长的鳄鱼尾的得意,又有对无缘这道美味的听讲者的鄙夷。可以想象,这个“味蕾高于天”的家伙,一定在梦中反复温习庆生宴会上令人陶醉的情景。 我们的心,是一方不大的天地。塞满了物质,精神就被边缘化了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思维品质不佳,是基础教育的弊端。学生思维品质为何不佳,需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应试教育的传统,社会的功利主义,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仅具体地从阅读状况来观察。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我们在介绍名人治学成功经验时,用“博览群书”的频率远远要高于“独立思考”。这个“博览群书”是不是很难?在古代,学富五车汗牛
人说话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与他人沟通,说的话就要使人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故意制造语言差异,为沟通造成新的屏障。除了要瞒过圈外人的黑话、行话之外,这些话大多是为了表明其身份地位的“酸话”。 什么叫“酸话”呢?大体上说是指不自然的话。自然的话属于五味调和一类,不自然的话矫揉造作,令人倒胃。试想,一位东北歌星,台下她还用大大咧咧的东北话“侃山”,一到台上,马上换了一副娇滴滴的港台腔,装模
有一个“90后”网友在微博上问黄永玉:“您一生当中最骄傲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您对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忠告?”黄永玉答道:“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骄傲和失意的,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年轻人,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错。”这番“90后”与90叟的对话,颇发人深思。 在中国当代文人中,黄永玉是一个博学多产的大家。前些年,他曾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刻画了多位文化前辈的形象。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常见于山水国画之中。通过留白,不仅能恰到好处地展示水、云、风、雾等飘逸灵动的美,还能使构图协调余裕,避免铺陈太满所带来的压抑感。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比起浓墨重彩,更能彰显国画含蓄内敛、清新雅致。正是因为留白,才使得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产生出一种朦胧丰盈的美。 留白,既是一种艺术美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古人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盛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
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这很可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
教育小孩是件非常难把握的事。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外部环境又千变万化,家长就算有一肚皮正确的三观、先进的知识,有时候也拿孩子无可奈何。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有些家长就指望从古人那里学点儿教育孩子的本领。但在我看来,古人在这方面的困惑,不比我们少。 在古时候,做父亲的是不大肯和孩子亲密的。陈亢听说孔子“远其子”,不怎么搭理孔鲤,就佩服得不得了,说君子就该这样。我翻过一些这些君子们留下的家训,有没有道理我不
周末无事时,我喜欢到乡间走走。到乡下,我喜欢与村人聊天。都说乡里人好客,其实,乡里人也很健谈,如果你与他们熟悉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试问:“何为人?”这听起来是多么高深的一个话题。一位乐观的乡村老人,站在金色的麦地里,他抬起头擦擦汗,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能记住自己是人,就是人了!” 老人的话,言浅意深,透出哲理,令人回味。细品其意,可解为,人活着就该像个人;反之,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