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油战争(下)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3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公告宣称:第一位在海湾战争阵亡的美军士兵遗骨,已在伊拉克沙漠地区被找到。
  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后首个夜晚,33岁的美国海军中尉斯派克驾驶FA-18大黄蜂战斗机执行任务时被击落,随后便音信杳无(图1)。
  2010年2月,美军将搜寻到的部分遗骸空运回国,军方专家比对下颌骨及牙齿记录后确认,遗骸确属斯派克。生死相隔十九年,这位美国军人终于魂归故里。
  美国和伊拉克曾在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中密切合作,共同打击伊朗,却为什么在两伊战争结束不到三年就反目成仇?
  
  伊拉克VS科威特:财富带来灾祸
  
  在阿拉伯语中,“伊拉克”的意思是指“血管”,这是源于古代伊拉克境内水网密布的形象比喻。而到了20世纪,这个名字已经拥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含义。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5%,位居世界第三位。对伊拉克来说,石油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几乎全部财富。(图2)
  20世纪上半叶,伊拉克的石油勘探与开发主要由英、法、美公司控制。为了摆脱这些外国垄断资本,伊拉克于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而此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一些海湾产油国家,依然在传统的君主制政权领导之下。这些国家通常会和西方保持一定程度的石油合作,用以换取大量的石油美元。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将伊拉克军队锤炼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强兵。但也给伊拉克留下了巨额外债,其中仅欠科威特的就高达350亿美元。1990年8月,伊拉克决定以一种震惊世界的方式来抹消这些债务。
  8月2日凌晨,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以“消灭腐朽的反动的君主专制政权”、“解放科威特人民”为由,命令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190万科威特人还在酣梦之中,30万伊拉克军人和350辆坦克就已越过伊科边境,直取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两万多科威特军队根本无力抵挡伊拉克军队的猛烈进攻。10小时后,科威特的最高首领埃米尔逃亡沙特,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全境。
  萨达姆的思维似乎很简单:债主不存在了,债务也就一笔勾销。事实上,如果当时的伊拉克坦克再向前开进几百公里,萨达姆就将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到那时,萨达姆不仅能够决定石油价格,还可以决定对谁出售、对谁禁运。石油不仅仅只是财富,也将成为极具威慑力的战略武器。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消息震惊世界。也令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大为恼火,乔治·布什出身权贵世家,20世纪50年代,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创办了一家石油公司,可谓与石油渊源深厚。
  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实施数小时后,科威特和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要求它立即撤军科威特。但萨达姆态度强硬,拒不执行。美国于是组织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之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这次行动被美军命名为“沙漠风暴”。(图3)
  1991年1月17日,美国陆军的武装直升机超低空越过伊拉克边境,摧毁了一个伊拉克雷达站。然后,大批美国飞机通过这个雷达网缺口。38天空中战役、10万架次飞机、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巡航导弹,美国成功地把伊拉克前线部队隔绝在科威特战场。
  战火笼罩下的科威特早已不复昔日海滨度假胜地的风光,美丽的海湾在炮火之下一片狼藉。以盛产石油著称的科威特,曾经是世界上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此刻,也正是石油,把这个国家拖进了战争的深渊。
  1991年2月26日,一贯强硬的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随即崩溃。28日,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宣告结束。(图4)
  
  伊拉克VS美国:环境换取胜利
  
  当石油点燃欲望,欲望挑起战争,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现实中的美好都会被撕得粉碎。这场发生在海湾地区的战争,除了对交战国人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对石油资源和环境的伤害也是致命的。因为产油国之间一旦爆发战争,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对方的油田。地面战仅仅100小时就宣告结束,但是更大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伊拉克曾计划在撤军之前毁掉科威特所有的油井,结果它成功地点燃了约占90%的600多口油井,为这次战败留下了一个黑暗而肮脏的结局。
  这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石油火灾,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污染范围超过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滚滚黑烟遮蔽了美国空军的视野,把白天变成黑夜。与此同时,流入海洋的大量原油令科威特沿海遭受灭顶之灾,大批动物因空气污染及海洋污染而死亡,科威特的海水淡化厂也被迫关闭。(图5)
  战后,来自多个国家的专业灭火队,耗资400亿美元,花费9个月时间才将大火扑灭。然而,更为严峻的污染仍在继续。
  随着火势渐渐熄灭,石油火灾形成的大量悬浮颗粒开始以“黑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各种有害物质随着雨水四处流淌,与倾泻到波斯湾海域的1100万桶原油凝结成难以清除的厚重油污层,几乎覆盖了整个海湾沿岸地区。
  在连接科威特与伊拉克的公路上,还停留着被炸得支离破碎的伊拉克军用车辆。车头面对伊拉克方向,车身弹痕累累,烧焦的伊拉克士兵残骸仍在驾驶室中。时间好像凝固在了某一时刻。
  这是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使用贫铀弹扫射的结果。贫铀是核燃料的副产品,其辐射能约为天然铀的60%。贫铀穿甲弹的穿甲性能非常优越,这是由于贫铀密度大、硬度高,并且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贫铀弹在穿甲时燃烧发热,能够造成严重的后破坏作用,杀伤坦克中的人员并破坏坦克的内部设备。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来打击伊拉克的装甲部队。当时名震一时的“坦克杀手”A-10雷电式攻击机,就是使用贫铀弹摧毁了上千辆伊拉克坦克。(图6)
  然而,贫铀弹爆炸之后形成的烟尘中,含有大量极其细小的可吸入放射性粒子。这些贫铀颗粒进入人体之后,会对内脏造成无法修复的损伤,严重的可以导致肺癌、骨癌和淋巴癌,甚至还能影响生殖系统,造成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这不仅给当地留下了大量的环境隐患,美国本国的70万军人中也有20万人因此出现海湾战争综合症,数千人不治而亡。
  当然受害最为严重的还是当地的科威特人和伊拉克人。海湾战争后,受贫铀弹辐射而致病的伊拉克人达五六十万之多。雨水还把贫铀颗粒冲入地下水和河流。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在2005年证实,1991年美军使用了375吨贫铀弹,而贫铀的半衰期长达45亿年。伊拉克境内的311处贫铀重污染区域,将成为永久无人区。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高科技战争,隐形飞机和制导炸弹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军队的教科书。但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战斗机和坦克在科威特和沙特油田附近驻扎下来,中东石油政治格局仿佛回到了二战时期。而这个看起来对美国极其有利的结局背后,正隐藏着更大的危机——那就是燃料消耗不断增长、而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矛盾。此刻美国对中东石油控制的加剧,已经埋下十年后的911事件以及阿富汗战争的祸根。
  
  索马里VS美国:黑鹰坠落东非
  
  1991年是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石油资源格局发生转折的重要一年。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与探明储量持续增长,世界各地相继发现大量的海洋油气田。
  冷战后的俄罗斯在经历剧烈动荡后,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经济复苏。与之相应,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俄罗斯一跃成为世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非洲石油工业的发展也同样引人注目。截至2001年,非洲的石油产量为世界总产量的10.3%,其中70%以上用于出口。对于谋求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石油消费国家来说,非洲已经成为一个理想的产油区。
  地下石油需要经过勘探、开采、运输、加工等诸多环节,才能变成财富。很多石油战争都是围绕着开采端而进行。但实际上,运输环节同样重要。冷战结束之后,围绕着运输环节的石油战争变得越来越多。
  索马里海域的亚丁湾连接红海和印度洋,是中东石油输往欧洲和北美的重要通道。此外,索马里境内也不断传来发现石油蕴藏的消息。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布局介入这一地区的武装冲突。1992年8月,美国各电视台突然连续几天滚动播出索马里灾民镜头。不久,石油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布什,以向索马里灾民发放食品的名义,派出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局势混乱的索马里登陆。(图7)
  1992年12月,在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发起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和行动。美国将军率领一支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共计3.7万人的“维和部队”抵达索马里。然而,让美国人大为震惊的是,一直以来相互倾轧的索马里各派别此时却突然放下争执,掉转枪口,开始袭击维和部队。
  当时美国军队判断局势后认为,既然艾迪德武装是索马里联合大会的首领,那么“擒贼先擒王”,应当首先对付艾迪德武装。于是,美军派出精锐的“游骑兵”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对艾迪德武装的高级官员实施追捕行动。“三角洲”特种部队是美国专门为反恐作战打造的一支劲旅,必须有国防部长的命令才能调动,历来以武器精良以及魔鬼训练著称于世。以“三角洲”特种部队为背景的电子游戏曾经风靡一时,然而,实战毕竟不是电子游戏。(图8)
  1993年10月3日,驻扎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军事基地的美军特种部队搭乘直升机突然袭击市中心的奥林匹克饭店。激战中,艾迪德民兵用简陋的反坦克火箭筒击落两架美军“黑鹰”直升飞机,18名美军特战队员死于非命。随后,赶来支援的美军直升机使用机枪扫射,造成数百名索马里平民伤亡。结果,使得美军和当地人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并且就在当天,这些战斗画面通过电视转播呈现在全世界的眼前。
  仅仅一年之前,美国的电视观众们还沉浸在美军自伊拉克凯旋、在鲜花簇拥下走过纽约街头的喜悦之中;而此刻,他们根本无法接受美国特种兵的尸体被拖着游街的现实。一时美国舆论哗然。
  直到此时,美国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对手。索马里虽然一直处在贫穷与动荡之中,但这里却不乏作战勇猛的职业军人。令“黑鹰”作战队遭遇惨败的对手艾迪德,实际上是前索马里政府的国防部长、1977年欧加登战争的前线指挥官,他曾经从前苏联精锐的空降兵手中死里逃生,在当地影响广泛。(图9)
  “黑鹰坠落”事件令美国朝野震惊,美国庞大的军事机器面对这个渺小的对手却束手无策。1993年11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决议,将维和部队撤出索马里,并正式放弃逮捕艾迪德计划。然而,维和军队撤出之后,索马里内战依旧。在各派争斗背后,仍然是纠缠不清的石油利益。
  
  索马里VS海盗:受害者变身施暴者
  
  2008年11月19日,沙特阿拉伯的“天狼星”号超级油轮在印度洋上被索马里海盗劫持。当时,船上载有200万桶原油,价值一亿美元。
  几天后,卫星照片显示,“天狼星”号已被劫至索马里海岸。海盗们通过卫星电话向船主勒索巨额赎金。2009年1月10日,一架白色小型飞机用降落伞向指定地点投下一个包裹,内装300万美元现金。得到赎金之后,5名海盗当即释放“天狼星”号。近年来,类似的劫持与赎买事件在索马里沿海不断上演。
  贫困的索马里,何时变成了海盗天堂?(图10)
  位于非洲大陆最东端的索马里半岛,像一把匕首把亚丁湾和阿拉伯海切开。由于苏伊士运河只能航行15万吨级以下船只,因此,从波斯湾开往欧洲以及美洲东海岸的巨型油轮,只能从阿拉伯海南下,绕行好望角到达目的地。这些巨型油轮不得不经由索马里沿海,而索马里海岸线总长约为3800多公里,是非洲各国中除岛国马达加斯加以外海岸线最长的国家。
  自古以来,索马里以渔业资源丰富著称于世。据记载,古代索马里人甚至用海鱼作为牲畜饲料。但由于捕捞方式落后、市场销量不大等因素限制,每年捕捞量不足可捕量的十分之一。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战乱,索马里国内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海域缺乏有效管理,大量外国渔船前往索马里海域非法捕鱼。
  索马里境内约有20万渔民以近海捕鱼为生,然而他们的传统木船根本无法与现代化的外国渔船竞争。于是,索马里渔民与外国非法捕鱼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保护当地渔业资源及百姓生计,联合国曾一再要求各成员国不要到索马里海域捕鱼,但仍有多国渔船无视禁令,继续在索马里海域非法捕捞金枪鱼。
  而索马里民风强悍,位于红海和印度洋之间的索马里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海盗出没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当地一些军阀武装以“保护索马里海洋权益”为名,对非法捕鱼船只以及倾倒有毒废物船只进行阻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保护开始渐渐变质,这些武装人员凭借索马里海域重要的战略地位,将北纬10度线上的这条国际海运业黄金航道,变成了令人胆寒的恐怖水域。昔日反对外国非法捕鱼的受害者,逐渐演变成了以暴力攫取财富的海盗。
  为了共同打击索马里水域的海盗活动,在联合国号召下,世界各国纷纷派出军舰前往索马里沿海巡航,但由于海域广阔,海盗活动依旧防不胜防。(图11)
  就在索马里人击落美国黑鹰直升机的1993年,中国开始由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中国产品的出口量也大幅增加。为了保护途经亚丁湾的中国商船,截至2010年3月15日,中国海军已向索马里海域派出五批护航队。这些最新式的中国驱逐舰、护卫舰和补给舰,经受了印度洋惊涛骇浪的考验,保护了数百艘中外船舶的安全。(图12)
  然而,只要来自西方的秘密资金还在维持着索马里局势的无政府状态,只要欧盟的非法捕鱼船以及有毒废料船依旧在这里的海域出没,海盗问题就会继续恶化。而索马里潜在的石油资源、以及它在石油航线上的重要位置,又使得几十个国家的现代化战舰对装备简陋的索马里海盗投鼠忌器。
  
  德国VS前苏联:失里海者失天下
  
  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积相当于全世界湖泊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就记录道:这里有一些泉眼会流出黑色液体,不但可以用来点火照明,还可以治疗骆驼身上的皮肤病。这是关于里海石油的最早记载之一。直至今日,在这里仍然可以目睹到不可思议的风景——从地下喷涌而出的火柱经久不熄——这是地下天然气在燃烧的火焰。当地的长老们认为,这些火焰已燃烧了整整三千年,他们称之为永恒的火柱。
  这里是世界上最早出产石油的地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油田是由诺贝尔在19世纪开发的。当近代工业认识到在这永恒的火柱之下埋藏着巨大的财富,西方世界的利益触角就延伸到了这里。(图13)
  沙皇时期的俄国技术落后,石油炼制仍停留在间歇蒸馏的工艺阶段。而瑞典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法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则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连续蒸馏技术,他们一度控制了里海沿岸的采油与炼油产业。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西方石油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在里海地区的既得利益,曾经拿出大笔金钱支持白军,试图消灭红军,最终以失败告终,被迫撤离里海地区。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曾出现过一个奇怪现象,当英法公开对德宣战后,却并不急于对德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是首先派兵去轰炸千里之外的中亚里海地区的油田。这一反常行动的原因是,英法联军担心油田会先落入希特勒的手中。然而历史和英法两国开了一个大玩笑,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的军队闪电袭击法国,6月底,法国投降。地中海的英国舰队于是掉转炮口,消灭了法国舰队。结果,远在里海地区的油田却反而在混乱中逃过一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现在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当时只是高加索山区的一座小城,但却成为希特勒的军用地图上一个重要目标,原因同样是为了争夺里海的石油资源。1942年,希特勒在兵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派出装甲部队向高加索山区进攻。德军为了夺取里海的石油资源,对整个北高加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作战,基本占领了现在车臣共和国的一半地区。于是整个车臣被苏军和德军一分为二,互相对峙。
  1943年,苏军转入反攻,德军败退。战争的结局就像希特勒曾经说过的:“如果我们得不到里海的石油,我们就会输掉战争”。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前苏联解体的70年时间里,里海地区一直都是前苏联名副其实的油库。
  在半个世纪前,地处里海西岸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工业中心。这都要归功于这里丰富的石油储量。当地人传说,只要在巴库的地上挖个洞,石油就会自动涌出。在鼎盛时期,巴库每天生产5000吨原油。前苏联95%的石油都是来自巴库。前苏联解体之后,里海的湖岸线被五个国家分享。东北为哈萨克斯坦,东南为土库曼斯坦,西南为阿塞拜疆,西北为俄罗斯,南岸在伊朗境内。(图14)
  于是,关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湖到底应该算作海还是算作湖?成了周边国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根据国际法,如果算作海,就要按各国的海岸线长度划分里海水域;如果算作湖,周边国家就应该平分里湖水域。在这一争论背后,实际隐藏着各国关注的真正焦点:里海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前苏联解体之后,外国石油公司的资金和勘探技术大量投入到里海地区,这里的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里海对于全球石油资源布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于是,和世界上其它几个动荡不安的重要产油区一样,里海的局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图15)
  
  俄罗斯VS车臣:扼住黑金咽喉
  
  石油为里海地区带来了巨额财富,但也带来了血腥冲突。这个充满利益纠葛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之后,靠近里海的车臣地区就变成了俄罗斯经久不愈的顽症。
  里海地处中亚腹地,远离国际能源市场。只有把里海的油气资源通过输油管道运送出去,黑色的金子才能变成真正的黄金。而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车臣共和国,正处于这条内陆石油通道的咽喉位置。车臣不仅是重要的石油产区,也是输送里海石油资源的重要通道。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地下,埋藏着三条输送里海石油的管道:格罗兹尼——新罗西斯克输油管线、格罗兹尼——巴库输油管线、格罗兹尼——卡扎夫油田输油管线。格罗兹尼在俄语中的意思是指“威胁”,的确,谁控制了这个扼住石油通道枢纽的城市,谁就将成为里海资源争夺战中的“威胁”。(图16)
  1991年,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的浪潮中,车臣共和国也宣布独立,俄罗斯丧失了对车臣的控制。当时的莫斯科正沉浸在准备融入西方世界的氛围之中。前苏联时代的国家百货商店,进驻了许多西方世界的奢侈品牌。从东欧撤回的俄罗斯军队无力再战,士兵们失去了薪饷和营房。
  从1991年到1994年,俄罗斯中央政府迟迟没有对车臣独立做出反应。一直到1994年12月,俄当局第一次出动6万军队,进攻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打击车臣非法武装。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图17)
  格罗兹尼曾是前苏联的航空润滑油生产中心。车臣出产的石油虽然只占前苏联总量的10%,但却是优质的低硫原油。前苏联从民用飞机到航天火箭,都要使用格罗兹尼的润滑油。但在战争中,俄罗斯空军对车臣投下的第1枚炸弹,就直接对准了炼油厂。第一次车臣战争持续了两年,直到1997年,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下,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撤军。
  1999年,西方开始筹备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罕”输油管道,这条线路绕过俄罗斯,从巴库经由格鲁吉亚、土耳其,将里海石油直接运输到西方。几乎与此同时,车臣叛军则向东进攻达吉斯坦,企图堵住里海石油北上俄罗斯的线路。这是巧合,还是一场西方争夺里海石油的连环计?(图18)
  为了保护输油线路,1999年,俄罗斯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是刚刚接替叶利钦位置的前克格勃上校普京。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汲取了第一次战争轻敌冒进的教训,利用火力优势,步步为营,最终占领格罗兹尼。
  猛烈的炮火将这座城市变成人间地狱。格罗兹尼周边大量炼油厂遭轰炸后起火,火灾持续数月,滚滚油烟把白昼染成黑夜。一座繁华的石油城,顿时沦为原油污染的受害者。
  苏联解体时拥有120万人口的车臣地区,目前只剩下40多万人;而曾经拥有30多万人口的格罗兹尼市,现在只余15万人。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慑于基地组织恐怖威胁,才不得不在公开场合降低了支持车臣分裂势力的声调。随后,美国陷入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石油战争的泥沼,车臣地区的形势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俄罗斯。
  车臣地区集石油产地、输油管线枢纽、炼油化工中心于一身。因此,它在里海产油区的地位极其重要。二战中英法的轰炸机、希特勒的坦克,以及近二十年来的两次车臣战争,车臣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残酷的石油战争。延绵不绝的战火中最大的受害者,是生活在这里的民众以及车臣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车臣共和国境内已有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中,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战火中,共有200多万吨原油从炼油厂的废墟中流出,无数黑烟腾空而起,土地遭原油污染,动物尸首狼籍,城市满目疮痍,地表水变得无法饮用。
  2010年3月29日清晨,莫斯科市卢比扬卡和文化公园地铁站分别发生连环爆炸,造成38个无辜生命罹难。在爆炸发生后不久,便有一伙车臣分裂分子宣称对此负责。情节相似,主角不同,石油与战争所导演的悲剧,依旧在这个星球上演。(图19)
其他文献
童话里的匹诺曹,一旦说谎鼻子就会变长。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说谎后都能被人用肉眼看出来。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恰恰是这些客观变化,出卖了一个人真实的情绪。能不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读出一个人的内心呢?  20lO年1月30日,青岛市公安局接到报案,某商场内的黄金首饰专柜被盗,价值50多万元的金货不翼而飞。  接到报案后,公安局立即派出专案组,赶赴现场。勘
期刊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捕蛇者说》中描述永州异蛇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被描述得惊世骇俗的异蛇究竟是什么蛇类呢?当代科学如何解读古籍中的鬼魅蛇影呢?千年以后,现代捕蛇者和异蛇之间继续着新的故事。  1000多年前,柳宗元的一篇传世之作《捕蛇者说》,曾让位于潇水河畔的永州城名扬天下。现在,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永州城,但文学的魅力却使生长在这里的凶
期刊
电报的恐惧    清朝末年,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电报不过是洋人搞的诸多奇技淫巧中的一种罢了。很多人认为,洋人专门吸食地气和死人魂魄,一根根电线杆儿戳在地上,地气和人的魂魄会顺着电线传到英吉利、法兰西。  中国人对电报技术的态度很快就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得到了应验。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总邮政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1861年,赫德建言总理衙门在中国开办公共邮政。但是刚刚经历了战争失败的大清朝正沉浸在
期刊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赵彤言为了研究蚊子养蚊子,常常到野外裸露自己的肢体作诱饵,吸引蚊子,捕捉蚊子。蚊子多时一只鞋上趴了200多只。别人躲避蚊子犹恐不及,而她偏偏去蚊子多的地方。  赵彤言说,去野外采集蚊种,采集得越多越好,回来后或在实验室养殖,或采集标本,或分离病毒,都需要大量蚊子标本,要多抓蚊子,人是最好的诱饵。  抓蚊子,要藏在草丛或者水边,待蚊子落在身上开始叮咬时再抓
期刊
延安的秧歌剧明星,一夜之间成了野战医院的护士,手术室里递出来的一条大腿把她吓得半死,龙王庙里守着烈士的遗体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儿时的外号令她气恼,难忘的岁月却永藏心间。    曾经有这样一群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到延安,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当年的这些孩子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心中,延安岁月已然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以胡宗南部为主力,由
期刊
靠近非洲西北海岸散落着7个沙砾般的小岛,这7个岛屿就像一处奇异物种的保留地,令每个登岛者惊讶不已。    很多古老的航海传奇都提到大洋中的一个神秘群岛,加纳利群岛。(图1)  传说,若是有人靠近,将会面临巨大的灾难。一群可怕的怪兽就住在这些幽灵般的巢穴的岛屿上,而传奇中恶龙的巢穴侧隐藏在怪兽栖息的洞穴里。可是,难道所有这些都只是古老的传说而没有事实根据吗?是否可能在很久以前真的有恶龙存在?或许这些
期刊
看似普通的面料居然有着特殊的功能,既防水又透气,不用针线,没有缝织,他是如何实现“天衣无缝”的呢?    一个不用针线做成的布袋,里面倒满热水,水一点也不会漏出来。神奇的是里面的热气却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口袋中透出。这个既防水又透气的神奇口袋出自新闻工作者虞跃平之手。他怎么会对布袋产生兴趣呢?不用针线他又是怎样做成这个布袋的呢(图1)?  大学毕业后,虞跃平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他爱好摄影,虽然工作很忙,
期刊
它们是让人恐惧的昆虫,曾有过蜇人致死的案底。但在云南哀牢山区,却有人将它们搬进山寨饲养。危险的野蜂真的能与人相伴吗?    在云南哀牢山的树林中,哈尼老人车老铺和他的同伴发现了居住在一棵树上的一窝野蜂。野蜂生活在树上并不主动攻击人,车老铺却用硝烟袭击蜂巢,这是为什么呢?  硝烟使这窝野蜂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蜂巢被小心翼翼地取了下来。硝烟不会使野蜂致命,只是让它们暂时昏迷。根据车老铺的经验,一个小时以
期刊
从事人体防护用具研究开发的高轶夫,对各种军用装备十分熟悉。他认为过去的军用防弹衣以硬质为多,虽然比较结实耐用,但穿上非常笨重,很不方便,万一子弹反弹还会误伤他人。因此,他决定研制软质防弹衣。  1942年10月,英军首先研制成功了由三块高锰钢板组成的防弹衣。穿上防弹衣以后,可以有效地阻挡流弹和碎弹片,士兵的伤亡率因此减少了一半。其中,胸部受伤造成的死亡率从30%降到了8%。  1945年6月,美军
期刊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睦新教授,从医30年,接诊过无数病人,而4年前的一位异国患者,令他至今难忘。  2006年,魏睦新教授东渡日本交流访问。一位日本女子几经周折慕名找来,恳请魏教授用中医救救她。  魏睦新说,那时已春暖花开,我们都穿着衬衫,西服,她穿了一件针织外衣,一进门就说房间冷,问能不能开空调。  已是4月,这位女子却穿了3件衣服,里面穿着厚毛衣,还一直叫冷。魏教授还发现她情绪抑郁,为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