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的秧歌剧明星,一夜之间成了野战医院的护士,手术室里递出来的一条大腿把她吓得半死,龙王庙里守着烈士的遗体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儿时的外号令她气恼,难忘的岁月却永藏心间。
曾经有这样一群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到延安,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当年的这些孩子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心中,延安岁月已然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以胡宗南部为主力,由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革命圣地——延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为了保卫延安,延安军民紧急动员,延安中学受命就地改编成陕甘宁边区第四后方医院。只用了三天时间,学校的师生们就完成了从学校到野战医院的转变。校长变成了医院院长,老师变成营长,同学中的党员做连长、指导员,普通学生成了护士。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些中学生将要经受怎样的考验呢?
李骏当时就是延安中学的学生,一夜之间,枪炮声打碎了她和同学们平静的学习生活,就要上前线了,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李骏说,在学校学的那点简单包扎知识根本不够用,这是真刀真枪,战争的残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图1)。
1947年3月,劳山阻击战打响。这里是延安的最后一道门户,国民党军队一旦攻破,将对中央的战略转移造成严重影响。那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大批伤员从火线被运送到了李骏所在的战地医院(图2)。
这是李骏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鲜血淋漓的场面,没有受过任何医疗与救护训练的女孩子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为帮助这些不久前还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娃快速适应护理工作,医院成立了医训队。医训队的教学过程是在频繁激烈的战斗和随时的抢救中进行的。
这些孩子们虽然没有丝毫的救护经验,但是他们有着满腔的热忱。一个伤员行动不便,李骏的女同学张珍背着这个战士去上厕所。
有手术的时候,李骏负责消毒。她在手术室外等着,把递出来的器械绷带消毒好,然后擦干净煮好了再递进去。第一次参加手术,李骏就被递出来的东西吓坏了。原来那是刚刚被锯下来的一条大腿,她虽然感到恐惧,但还是战战兢兢地把那条腿上的纱布和止血钳摘下来,然后让男同学把那条腿埋了。
残酷的战争没有吓倒李骏和同学们,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2006年李骏重回延安,沿着自己小时候的足迹走了一遍,一路上记忆的闸门大开,让李骏感慨万千。当她看到一座破败的龙王庙时,立刻想起了至今还令她难以忘怀的一件往事。
1948年1月,17岁的李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且担任了转运站的护士长。
当时瓦子街战役很多战士被冻伤,不能用热水洗脚。由于人手不足,参加救护的很多是刚来的新兵,还有院部里的警卫员、通讯员、炊事员等。李骏只顾告诉他们注意事项了,这时从战场上抬下一个受重伤的战士,当时已经牺牲了。因为天黑看不清,李骏以为他昏迷了,就把他安置在床上,准备查房时再处理。等发现这个战士已经牺牲时她懊恼不已。考虑到遗体不能在伤员休息的地方过夜,她决定立即把尸体转移走,便带着两个小战士把遗体抬出了病房,找到一个空荡荡的龙王庙,暂时停放在那里。为了不让野兽叼走尸体,李骏独自一人守在庙中,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
李骏回忆说,我拿着灯笼站在那里,对着南山,南山那边就是国民党军队,我想,我对着南山打着灯笼敌人不就看见我了吗?我就转过脸来,可是那个战士的遗体就在我背后,联想到老家的一些传说,我害怕极了,头发都竖起来了。
战地医院的这段经历令李骏终生难忘,在实战的考验中,李骏的胆子越来越大,做起事来像男孩子一样。可是她却为自己的头发哭了一场。
说起李骏的一头长发,还颇有一番来历。原来,李骏在参加战地救护之前,是延安小有名气的秧歌剧明星。
1943年的延安,春节刚过,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上演了中国第一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获得巨大成功,风靡了延安以及整个陕甘宁边区。在秧歌队演出过程中 细心的人们发现,台下总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目不转睛地看演出,她还跟着剧团走了很多地方,并经常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
1945年,根据中央指示,鲁迅艺术学院要迁移到东北。鲁艺走了,谁来挑起延安文艺宣传的重担呢?剧团决定,在延安中学挑选一些好苗子,培养他们演秧歌剧。一连几天,延安中学异常热闹。在《兄妹开荒》中扮演妹妹的演员李波来到这里,从几百名学生中挑选秧歌队成员,然而几天过去了,她依然没选到满意的徒弟。
一天,李波正走在学校的操场上,远远地走过来一个女孩子,李波一看,这不正是跟着他们剧团走街串巷的那个女孩子吗?李波让她唱了支歌,做了几个动作,觉得她很适合演秧歌剧,约好第二天见面后就满意地回鲁艺去了。这个女孩就是李骏。
李骏虽然瘦小,但自幼能歌善舞,热爱文艺,尤其对秧歌剧,只要有机会看演出她场场不落,自然而然学会了很多演出段落。
1945年冬天,延安中学组成了50人的宣传队,对外称秧歌队,李骏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排练的第一部戏就是风靡延安的《兄妹开荒》。在排练中,李骏脱颖而出,成了女主角的不二人选(图3)。
这时的李骏长长的头发,红红的脸庞,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兄妹开荒》是李骏参与演出的第一出秧歌剧。而在排练的过程中,扮演妹妹的李骏和扮演哥哥的孙学甫却闹起了别扭。
排练的时候,因为每次都要在做功课的时候去排练,有一次考试,孙学甫的算术成绩没考好,这让李骏很不高兴。她说,你如果功课不好我不跟你排了,要不然耽误你的功课。在众人的劝说下,李骏才答应继续排练,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有一场戏是妹妹生气要跑掉,哥哥一把抓住妹妹的手,妹妹再甩掉。扮演哥哥的孙学甫因为前面的风波怕了这个妹妹,不敢拉李骏的手。帮助他们排练的李波大姐不得不给李骏支招。李波说,你别管他,你就真的生气、真跑,你不能等他抓你,你也不能他没抓你你就回来,你下场不管他了。李波老师的话“将”了“哥哥”一军,逼出了效果。以后的演出,孙学甫不但敢拉妹妹的手了,还反过来叮嘱她不要把他的手那么快甩掉,要放得慢一点。
李骏第一次登台演出才14岁,脸蛋又黑又红,因为她演的妹妹活泼可爱,台下的老乡都夸赞说:“瞧那演妹妹的女娃子,就像黑牡丹!”李骏跟随延安中学秧歌队演遍了延安的大小机关和学校。他们还经常深入到边区农村,在田间地头拉起“延中秧歌队”的大红横幅,老乡们特别爱看这些娃娃们的表演。此时的李骏俨然成了秧歌队的台柱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后来他们又演出战斗大秧歌,大秧歌剧有剧情,演出时的人数较多,女领队是李骏,男领队是孙学甫。
1946年五四青年节时,李骏和几个同学还走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全国人民演唱歌曲。
为了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李骏一直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但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这一头长发却成了她的负担。那时候缺水,女同学没办法洗头发,李骏为演出秧歌剧留起的长发里长满了虱子,痒得她经常拼命用双手去抓。晚上睡在她旁边的大姐时常被她拍虱子时打到,两个人一商量决定把李骏的头发剪了。剪得乱七八糟,大姐干脆给她剃了个光头。
李骏剃光头的消息在战地医院引起了轰动,手术队队长看到秧歌剧明星的一头秀发没了,给李骏起了一个新外号——李逵。从此舞台上的黑牡丹变成了战地医院里的黑李逵。
在激烈的炮火中,李骏时常会怀念她在延安度过的那段平静而快乐的时光。
1942年秋天,李骏的父亲,中共绥德特委负责人李景波,被调往延安中共西北局任组织部长。随后,组织上安排母亲带着李骏一道去延安,与父亲团聚。
到了延安,李骏顺利地考入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学部。报到那天,李骏一个人来到学校,看到学校里那么多大人,只自己一个小孩子,不知该往哪里走好。
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那个班所在的窑洞,听见老师正在分配宿舍,赶紧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念名字,可是身边的同学都分配完了也没听见叫自己的名字。这时就听见老师叫道:李马酸,李马酸…… 李骏心想,怎么会有人叫这个怪名字。老师又叫了几遍见没人答应,看见只有个黑黑瘦瘦的女孩子还没点到,就问李骏,你叫什么?她说我叫李骏,马字旁的骏。老师说,小鬼跟我走吧。事后,李骏才知道,老师不仅念错了她的名字,还把她当作男孩子,分到了男生宿舍。
入学的这段经历很快在学校传开了,从此,延安自然科学院多了一个黑黑瘦瘦、外号叫李马酸的女孩子。开学第一天就得了个李马酸的外号,小李骏心里可不高兴了。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又得了另一个外号。
李骏上课要走很远的路,一次下大雪往回走的时候,下山坡时摔了一跤,不小心尿了裤子。那时同学们冬天只有一条棉裤,李骏被大姐姐带回宿舍,在炭火盆加上木炭,让她裹上被子烤棉裤,她们接着又去上课了。
课堂上,老师问,小鬼怎么没来?那个大姐举手说,她尿裤子了。男生女生都知道李骏尿裤子了,这让李骏感到很丢脸。从此男生还给她起了个外号李马漏。
李骏还有一个经常被同学们开玩笑的事,就是她奇特的上学经历。1939年建立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是为未来的新中国培养科学技术干部的大学,大家都说,李骏到延安是先上大学再上小学,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其实,李骏1943年到延安之前是绥师附小的五年级学生,跟随父亲到延安后本来准备继续上小学六年级,但是延安的小学是五年制,李骏只能参加自然科学院中学部的招生考试,成为学校最小的一名学生。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由于年龄太小,被动员回家。后来还是吴燕生校长把她召回了延安抗日子弟小学。
抗小的前身是“八路军干部子弟小学”。1941年8月,八路军为了照顾抗战中的军人家属,成立了这所小学,吴燕生担任校长(图4、5、6)。
因为年岁小,大学时期李骏一直是大姐姐们照顾的对象;到了抗小,她就成了大姐姐了。延安的孩子,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就是在身边,父母也顾不上照顾孩子,所以那时延安的学校普遍都是大带小,李骏就当了大姐姐,这是她延安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当姐姐的经历。
李骏说,在抗小的时候有一个妹妹,我能管她什么呢?其实什么也不会管,晚上要到外面去撒尿,冬天穿着棉裤,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系,又怎么给她系啊?我就一手抓着自己的棉裤,一手抓着她的棉裤说,咱们俩就这样走吧。
当年在学校结成的深厚友谊,让同学们到了老年都念念不忘。50年后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们重提当年的趣事。那时的男孩子们爱打打闹闹,学梁山好汉用打架来排座次。当年的男孩子王方容告诉李骏,李骏刚到抗小时,被他当作男生,差点找她打一仗来分个高低。
李骏说,我们这一群人 应该说没有个人只有我们,是复数。从小的时候开始,我们保育院院歌就是“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这些人到了保小后就成了“我们是边区的小朋友,我们是抗日的后备军”。都是我们,我们生活在集体里。
曾经有这样一群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到延安,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当年的这些孩子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心中,延安岁月已然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以胡宗南部为主力,由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革命圣地——延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为了保卫延安,延安军民紧急动员,延安中学受命就地改编成陕甘宁边区第四后方医院。只用了三天时间,学校的师生们就完成了从学校到野战医院的转变。校长变成了医院院长,老师变成营长,同学中的党员做连长、指导员,普通学生成了护士。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些中学生将要经受怎样的考验呢?
李骏当时就是延安中学的学生,一夜之间,枪炮声打碎了她和同学们平静的学习生活,就要上前线了,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李骏说,在学校学的那点简单包扎知识根本不够用,这是真刀真枪,战争的残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图1)。
1947年3月,劳山阻击战打响。这里是延安的最后一道门户,国民党军队一旦攻破,将对中央的战略转移造成严重影响。那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大批伤员从火线被运送到了李骏所在的战地医院(图2)。
这是李骏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鲜血淋漓的场面,没有受过任何医疗与救护训练的女孩子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为帮助这些不久前还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娃快速适应护理工作,医院成立了医训队。医训队的教学过程是在频繁激烈的战斗和随时的抢救中进行的。
这些孩子们虽然没有丝毫的救护经验,但是他们有着满腔的热忱。一个伤员行动不便,李骏的女同学张珍背着这个战士去上厕所。
有手术的时候,李骏负责消毒。她在手术室外等着,把递出来的器械绷带消毒好,然后擦干净煮好了再递进去。第一次参加手术,李骏就被递出来的东西吓坏了。原来那是刚刚被锯下来的一条大腿,她虽然感到恐惧,但还是战战兢兢地把那条腿上的纱布和止血钳摘下来,然后让男同学把那条腿埋了。
残酷的战争没有吓倒李骏和同学们,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2006年李骏重回延安,沿着自己小时候的足迹走了一遍,一路上记忆的闸门大开,让李骏感慨万千。当她看到一座破败的龙王庙时,立刻想起了至今还令她难以忘怀的一件往事。
1948年1月,17岁的李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且担任了转运站的护士长。
当时瓦子街战役很多战士被冻伤,不能用热水洗脚。由于人手不足,参加救护的很多是刚来的新兵,还有院部里的警卫员、通讯员、炊事员等。李骏只顾告诉他们注意事项了,这时从战场上抬下一个受重伤的战士,当时已经牺牲了。因为天黑看不清,李骏以为他昏迷了,就把他安置在床上,准备查房时再处理。等发现这个战士已经牺牲时她懊恼不已。考虑到遗体不能在伤员休息的地方过夜,她决定立即把尸体转移走,便带着两个小战士把遗体抬出了病房,找到一个空荡荡的龙王庙,暂时停放在那里。为了不让野兽叼走尸体,李骏独自一人守在庙中,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
李骏回忆说,我拿着灯笼站在那里,对着南山,南山那边就是国民党军队,我想,我对着南山打着灯笼敌人不就看见我了吗?我就转过脸来,可是那个战士的遗体就在我背后,联想到老家的一些传说,我害怕极了,头发都竖起来了。
战地医院的这段经历令李骏终生难忘,在实战的考验中,李骏的胆子越来越大,做起事来像男孩子一样。可是她却为自己的头发哭了一场。
说起李骏的一头长发,还颇有一番来历。原来,李骏在参加战地救护之前,是延安小有名气的秧歌剧明星。
1943年的延安,春节刚过,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上演了中国第一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获得巨大成功,风靡了延安以及整个陕甘宁边区。在秧歌队演出过程中 细心的人们发现,台下总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目不转睛地看演出,她还跟着剧团走了很多地方,并经常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
1945年,根据中央指示,鲁迅艺术学院要迁移到东北。鲁艺走了,谁来挑起延安文艺宣传的重担呢?剧团决定,在延安中学挑选一些好苗子,培养他们演秧歌剧。一连几天,延安中学异常热闹。在《兄妹开荒》中扮演妹妹的演员李波来到这里,从几百名学生中挑选秧歌队成员,然而几天过去了,她依然没选到满意的徒弟。
一天,李波正走在学校的操场上,远远地走过来一个女孩子,李波一看,这不正是跟着他们剧团走街串巷的那个女孩子吗?李波让她唱了支歌,做了几个动作,觉得她很适合演秧歌剧,约好第二天见面后就满意地回鲁艺去了。这个女孩就是李骏。
李骏虽然瘦小,但自幼能歌善舞,热爱文艺,尤其对秧歌剧,只要有机会看演出她场场不落,自然而然学会了很多演出段落。
1945年冬天,延安中学组成了50人的宣传队,对外称秧歌队,李骏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排练的第一部戏就是风靡延安的《兄妹开荒》。在排练中,李骏脱颖而出,成了女主角的不二人选(图3)。
这时的李骏长长的头发,红红的脸庞,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兄妹开荒》是李骏参与演出的第一出秧歌剧。而在排练的过程中,扮演妹妹的李骏和扮演哥哥的孙学甫却闹起了别扭。
排练的时候,因为每次都要在做功课的时候去排练,有一次考试,孙学甫的算术成绩没考好,这让李骏很不高兴。她说,你如果功课不好我不跟你排了,要不然耽误你的功课。在众人的劝说下,李骏才答应继续排练,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有一场戏是妹妹生气要跑掉,哥哥一把抓住妹妹的手,妹妹再甩掉。扮演哥哥的孙学甫因为前面的风波怕了这个妹妹,不敢拉李骏的手。帮助他们排练的李波大姐不得不给李骏支招。李波说,你别管他,你就真的生气、真跑,你不能等他抓你,你也不能他没抓你你就回来,你下场不管他了。李波老师的话“将”了“哥哥”一军,逼出了效果。以后的演出,孙学甫不但敢拉妹妹的手了,还反过来叮嘱她不要把他的手那么快甩掉,要放得慢一点。
李骏第一次登台演出才14岁,脸蛋又黑又红,因为她演的妹妹活泼可爱,台下的老乡都夸赞说:“瞧那演妹妹的女娃子,就像黑牡丹!”李骏跟随延安中学秧歌队演遍了延安的大小机关和学校。他们还经常深入到边区农村,在田间地头拉起“延中秧歌队”的大红横幅,老乡们特别爱看这些娃娃们的表演。此时的李骏俨然成了秧歌队的台柱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后来他们又演出战斗大秧歌,大秧歌剧有剧情,演出时的人数较多,女领队是李骏,男领队是孙学甫。
1946年五四青年节时,李骏和几个同学还走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全国人民演唱歌曲。
为了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李骏一直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但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这一头长发却成了她的负担。那时候缺水,女同学没办法洗头发,李骏为演出秧歌剧留起的长发里长满了虱子,痒得她经常拼命用双手去抓。晚上睡在她旁边的大姐时常被她拍虱子时打到,两个人一商量决定把李骏的头发剪了。剪得乱七八糟,大姐干脆给她剃了个光头。
李骏剃光头的消息在战地医院引起了轰动,手术队队长看到秧歌剧明星的一头秀发没了,给李骏起了一个新外号——李逵。从此舞台上的黑牡丹变成了战地医院里的黑李逵。
在激烈的炮火中,李骏时常会怀念她在延安度过的那段平静而快乐的时光。
1942年秋天,李骏的父亲,中共绥德特委负责人李景波,被调往延安中共西北局任组织部长。随后,组织上安排母亲带着李骏一道去延安,与父亲团聚。
到了延安,李骏顺利地考入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学部。报到那天,李骏一个人来到学校,看到学校里那么多大人,只自己一个小孩子,不知该往哪里走好。
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那个班所在的窑洞,听见老师正在分配宿舍,赶紧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念名字,可是身边的同学都分配完了也没听见叫自己的名字。这时就听见老师叫道:李马酸,李马酸…… 李骏心想,怎么会有人叫这个怪名字。老师又叫了几遍见没人答应,看见只有个黑黑瘦瘦的女孩子还没点到,就问李骏,你叫什么?她说我叫李骏,马字旁的骏。老师说,小鬼跟我走吧。事后,李骏才知道,老师不仅念错了她的名字,还把她当作男孩子,分到了男生宿舍。
入学的这段经历很快在学校传开了,从此,延安自然科学院多了一个黑黑瘦瘦、外号叫李马酸的女孩子。开学第一天就得了个李马酸的外号,小李骏心里可不高兴了。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又得了另一个外号。
李骏上课要走很远的路,一次下大雪往回走的时候,下山坡时摔了一跤,不小心尿了裤子。那时同学们冬天只有一条棉裤,李骏被大姐姐带回宿舍,在炭火盆加上木炭,让她裹上被子烤棉裤,她们接着又去上课了。
课堂上,老师问,小鬼怎么没来?那个大姐举手说,她尿裤子了。男生女生都知道李骏尿裤子了,这让李骏感到很丢脸。从此男生还给她起了个外号李马漏。
李骏还有一个经常被同学们开玩笑的事,就是她奇特的上学经历。1939年建立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是为未来的新中国培养科学技术干部的大学,大家都说,李骏到延安是先上大学再上小学,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其实,李骏1943年到延安之前是绥师附小的五年级学生,跟随父亲到延安后本来准备继续上小学六年级,但是延安的小学是五年制,李骏只能参加自然科学院中学部的招生考试,成为学校最小的一名学生。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由于年龄太小,被动员回家。后来还是吴燕生校长把她召回了延安抗日子弟小学。
抗小的前身是“八路军干部子弟小学”。1941年8月,八路军为了照顾抗战中的军人家属,成立了这所小学,吴燕生担任校长(图4、5、6)。
因为年岁小,大学时期李骏一直是大姐姐们照顾的对象;到了抗小,她就成了大姐姐了。延安的孩子,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就是在身边,父母也顾不上照顾孩子,所以那时延安的学校普遍都是大带小,李骏就当了大姐姐,这是她延安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当姐姐的经历。
李骏说,在抗小的时候有一个妹妹,我能管她什么呢?其实什么也不会管,晚上要到外面去撒尿,冬天穿着棉裤,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系,又怎么给她系啊?我就一手抓着自己的棉裤,一手抓着她的棉裤说,咱们俩就这样走吧。
当年在学校结成的深厚友谊,让同学们到了老年都念念不忘。50年后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们重提当年的趣事。那时的男孩子们爱打打闹闹,学梁山好汉用打架来排座次。当年的男孩子王方容告诉李骏,李骏刚到抗小时,被他当作男生,差点找她打一仗来分个高低。
李骏说,我们这一群人 应该说没有个人只有我们,是复数。从小的时候开始,我们保育院院歌就是“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这些人到了保小后就成了“我们是边区的小朋友,我们是抗日的后备军”。都是我们,我们生活在集体里。